《好事成雙》大結局:衛明一家的報應終於來了!

2023-10-05     木子默

原標題:《好事成雙》大結局:衛明一家的報應終於來了!

《紅樓夢》中形容王熙鳳的一句話叫作:「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

電視劇《好事成雙》終於迎來了大結局,看到了結局才終於讓人長舒了一口氣,衛明算計林雙、算計江喜、算計黃嘉儀,瘋狂斂財的衛明,最終只落個鋃鐺入獄,人財兩空。

衛明為了和黃嘉儀在一起,他居然簽訂了一份婚後財產的協議。根據這個協議,要是他們離婚的話,以後衛明所有的財產都要分給黃嘉儀。

而最後衛明父母,那句後悔說當初不應該讓衛明和林雙離婚,不應該拆散了好好一個家,這個時候的後悔,確實就顯得太有意思了。

衛明精明一世,糊塗一時,害人終害己,人生的下半場,只剩下兩本離婚證,離婚凈身出戶,還要接受牢獄之災,兩個女兒都歸了前妻,估計晚景淒涼。春風得意的日子,永遠不復返了!

但是他這一切只能說是咎由自取,又怪得了誰呢?

衛明的前半生一直充滿算計,他對誰都沒有真情,在他的世界裡只有利益,包括愛人。

衛明本是一個來自小地方的窮小子,他和校花加上學霸本來無緣,最開始就是靠「算計」才有機會和林雙相識並相戀,最後走到結婚。

林雙是學霸,林父是教師,林母知書達理,家庭條件好書香世家,又是家裡的獨女,衛明當初能攀上林雙,可以少奮鬥十幾年。

如果不是當初衛明的球故意打了林雙的頭,估計林雙連正眼都不會看衛明一眼,因為她身邊有優秀的顧許,顧許暗戀林雙,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秘密,而顧許雖然沒有明著表白過,但是他每次去找林父補課都會故意落在林家一袋糖炒栗子,而林雙最喜歡吃的就是這個,顧許從高中就喜歡林雙,這一點林雙和林雙父母不可能感覺不到。

但是林家並沒有反對顧許經常上門補課,可見對他也很喜歡,關於他們的事也是默許的。

顧許當年能出國留學,想必家境也不錯,所以顧許和林雙才是門當戶對、青梅竹馬的一對。

但是一切都因為衛明用球故意砸了林雙的頭,然後藉機接近林雙開始變了。

顧許是一個只知道學習的理科男,而「男人不壞女人不愛」,衛明的嘴確實是抹過蜜一樣,追女孩自然有一套。

都說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而輕易得到的東西卻不知道珍惜。

衛明連結婚登記都能遲到,可見在他心裡林雙同意嫁給他,林家又為他們買了房子在城裡扎了根,這一切都像是煮熟的鴨子,他再也不怕林雙飛走了。所以這個證對他來說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結婚以後,他哄騙林雙在家當全職主婦,帶孩子、洗衣服做飯,照顧公婆,還要伺候他。

但是林雙的任勞任怨,在他眼裡就是理所當然,而他早就忘記了自己之所以能連連升職,正是因為林雙在背後的默默付出,讓他沒有了後顧之憂。

衛明對前妻不是愛只有算計,其實他對任何人都沒有真正的喜歡和愛,全都是他手中的棋子。

男人出軌找小三可能就是貪圖小三的美貌和年輕的身體,衛明和江喜在一起除了圖這些其實他更圖的是江喜對他的仰慕讓他滿足大男人心理,更圖江喜在工作上對他死心塌地的幫助,讓他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

而他最渣的地方是他對小四黃嘉儀的投懷送抱不主動、不拒絕的態度,欲擒故縱,反而不費吹灰之力就和黃嘉儀迅速地以夫妻名義同居,在沒離婚的前提下就以「生米煮成熟飯」來要脅黃董同意他們之間的婚事。

如果他對林雙有一點點愛的成分,對江喜有一點點喜歡,那他對黃嘉儀就是純粹的利用而已。

只是沒想到在他收受大額賄賂以後,想以「一家人」的身份拖黃董下水的時候,黃嘉儀這個戀愛腦卻變得比任何時候都清醒,讓他偷雞不成蝕把米。

黃嘉儀前期是戀愛腦,但是她畢竟是富家女,從小在國外留學也是見過世面的人,她開始不顧父母反對偏偏和有婦之夫衛明在一起,更像是一個從小缺愛的孩子對父母的叛逆,父母越不讓做的事她偏要做。

衛明其實就像是她喜歡的一款包,得到以後也就那麼回事,不再是稀罕物。

雖然劇情設定黃嘉儀是一個無腦的富二代,留學歸來在工作上卻無一技之長,方舟最大的股東千金卻給一個衛總當秘書,她的情商不高在同事面前頤指氣使不討喜,但是她畢竟家世頗豐,有試錯的成本和家庭兜底。

其實黃嘉儀在衛明面前扮豬吃老虎,她總是能幾句話就四兩撥千金讓衛明乖乖地聽話照做,婚禮是高規格的,婚前簽財產協議,婚後讓衛明放棄為父母買別墅的錢為他們買房子。

再加上生薑還是老的辣的黃董事長,衛明又在婚後簽了補充協議,如果離婚衛明甘願凈身出戶。

黃嘉儀才是人間清醒,她發現衛明對自己的忽視,把懷孕的自己推倒使用暴力,她逃出家門生完女兒以後堅決地離婚,及時止損,這才是一個女人保護自己和孩子最好的辦法!

衛明一無所有還要入獄,真是不是不報,只是時候不報,他欠林雙、江喜和黃嘉儀的,最後統統都得還!

本文話題:有個網友說得好:羅子君離婚了有賀函,林雙離婚了顧許,而我們普通人離婚了只有閒言碎語,歡迎留言說說你對《好事成雙》的看法。

文/木子默,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d53a860c829607b8ef043b596ebb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