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天網恢恢。
撰文 | 黃雨佳
審校 | 栗子
10月5日,原本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周四,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卻出現了詭異的一幕。陽光明媚的晴空中突然飄起神秘的白色絮狀物體,它們紛紛下落,黏在電線桿、車輛和地面上,甚至還會落到行人身上。當人們仔細端詳時才發現,那大團大團的東西竟然是蜘蛛網!不少加州居民在社交媒體上記錄下了這場大規模「蜘蛛雨」,也算是為即將到來的萬聖節預熱。
加州居民拍攝到的從天而降的蜘蛛網|@karensusy3 via TikTok
其實,這種蜘蛛網大規模從天而降的現象並不罕見,澳大利亞的一些居民或許對此更加熟悉。2015年5月,澳大利亞南部高地也曾出現過如雪般的蜘蛛網從天而降的情景;2012年3月,被洪水襲擊的澳大利亞南部小鎮更是被蜘蛛網全面覆蓋,呈現一片銀裝素裹的景象。除此之外,巴西和巴基斯坦也有過類似報道。一些人還會把這種從天上飄落的銀絲親切地稱為「天使頭髮」(angel hair)。
其實,「天使頭髮」不過是蜘蛛用來遷徙的工具。
一個澳大利亞公園中被蜘蛛網覆蓋的地面|Byrce and Leslie Anne Schmidt via BuzzFeed
飛翔的蜘蛛
為了避免與同類爭奪食物、配偶、棲息地等資源,蜘蛛常常需要遷徙。雖然沒有翅膀,它們卻能巧妙地利用蛛絲長途遠行。1832年11月,小獵犬號已行駛至距離海岸約100千米,正在甲板上吹風的達爾文忽然發現了許多「氣球駕駛員」。它們是一群暗紅色的小蜘蛛,正乘坐著細細的蛛絲做成的「氣球」飛行。
這些小傢伙有著高超的「駕駛技巧」,它們順著蛛絲在空中上上下下,甚至能藉助蛛絲「氣球」在水面上滑翔。其中一些會爬到高凸的區域,然後抬起腹部,發射蛛絲,「咻」地一下就飛走了。還有一些蜘蛛會站在柱子頂端,分泌出四五根呈扇形分布的蛛絲,然後隨風而去。
達爾文認為,飛行技能是這些小蜘蛛與生俱來的本能,就像水蛛(Argyroneta aquatica)擅長潛水那樣。後來,科學家將蜘蛛這種像氣球一樣的行為命名為「飛航」(ballooning)。小蜘蛛不僅飛行速度很快,6小時內能航行30千米,而且還能飛很遠,能通過連續飛航到達3200千米(相當於昆明到瀋陽)以外的地方。飛行高度也相當驚人,有人甚至在大氣平流層發現過飛航的蜘蛛。
在巴西拍攝到的大規模飛航的蜘蛛|@Guardian News via YouTube
許多蜘蛛都具有飛航能力。目前,研究人員已經記錄到至少27個科的飛航蜘蛛,它們分布在世界各地,也包括中國。不同蜘蛛的飛航習性差異很大,一些全年飛航,另一些則選擇在春末或秋季遷徙。
這樣看來,飛航蜘蛛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為何我們很少見到集體在空中飛翔的蜘蛛呢?這是因為,通常而言,蜘蛛飛航是個體行為。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例如因洪水導致蜘蛛的棲息地被大範圍破壞,需要集體撤離,或是原本準備飛航的蜘蛛一直沒能遇上合適的天氣,直到天氣變得適宜才集中飛航。
「蜘蛛俠」的秘密
正如達爾文所觀測到的,蜘蛛通常會使用兩種方式飛航。
第一種方式名為「踮腳式」(tip-toe)。蜘蛛首先會走到一個高聳的表面,然後抬起一條或兩條前腿,並保持這種姿勢5~8秒,重複幾次。這是它們在利用腿上的毛來感受周圍環境是否適宜飛行。評估完成後,如果決定飛航,它們便會順著風的方向旋轉身體,然後抬起腹部(也稱為「踮起腳尖」),開始吐絲,並以此製作飛行道具。
首先,蜘蛛會用後腿將吐絲器吐出的絲粘到所在的平面上,這是它為自己系上的「安全線」(safety line)。然後,起飛流程正式開始。它用腹部其他的腺體吐出多根2~4米長的蛛絲,這些蛛絲在空中展開,形成薄薄的三角形,在風中狂舞。同時,它還會用後腿將安全線控制在合理的位置,避免其阻擋絲線氣球在空中展開。
一段時間後,小蜘蛛鬆開原本牢牢抓住的表面,同時將所有腿向外伸展,然後斜斜地向遠處飛去。在飛航過程中,蜘蛛也不忘「抓緊」安全線。直到飛至3~5米遠,安全線才會斷掉。如果在起飛前,天氣條件突然變得不適合飛航,它還會立即切斷蛛絲,重新等待合適的時機。
使用「踮腳式」飛航的蜘蛛|原論文
另一種蜘蛛飛航的方式是「漂筏式」(dragline),顧名思義,就像是蜘蛛在空中放下一個由蛛絲構成的筏子。當蜘蛛選擇從高高的柱子上飛航時,原本固定在柱子上的安全線就變成了「蹦極繩」。它們會順著繩子下降0.4~1.1米,然後一邊在空中搖擺,一邊編織「筏子」。
它們在空中不停揮舞前後腿,以此保持自己的腹部始終對準風上行的方向。蛛絲組成的筏子從它的腹部緩緩生成,在風的作用下向上彎曲,蜘蛛也隨之向上飄動。當蛛絲筏有了足夠的升力,小蜘蛛便切斷安全絲,愉快地飛走了。
使用「漂筏式」飛航的蜘蛛。紅色表示用於固定的「安全絲」,藍色表示參與飛航的蛛絲筏|原論文
為什麼僅僅靠幾根柔軟的蜘蛛絲,蜘蛛就能騰空而起呢?科學家對此有著不同觀點。
一些科學家認為,這要從空氣動力學角度解釋。例如,在陽光明媚又有微風的春秋季,太陽加熱地面後產生的向上氣流為蜘蛛提供了飛行的動力,因此,這也是它們最常飛航的日子。但在酷暑炎炎的夏季,雖然上升氣流較多,可由於缺少橫向的微風,蜘蛛即便起飛也無法航行。更極端的,在凜冽的寒冬,狂風又會干擾氣流上升,因此也不利於蜘蛛飛航。
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科學家對這種理論提出了質疑。為什麼僅僅在低風速的條件下,蜘蛛就能獲得如此高的初始加速度?而且,蜘蛛實際上並不能像電影中的蜘蛛俠那樣「滋」地一下就噴出蛛絲,需要外力才能將蛛絲從腺體中拉出來(例如用後腿將蛛絲拉出並粘到一個表面上),上升氣流怎麼可能做到這一點呢?
因上升氣流而飛航的蜘蛛|原論文
科學家觀察到,蜘蛛在飛航時產生的蛛絲會分成扇形,而不會再纏成一團。因此,他們猜測電荷在飛航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確,蜘蛛和它們產生的蛛絲都帶有負電荷,而且蜘蛛還能通過爬上樹枝、樹葉和草等來增加身上的負電荷。蛛絲所帶的負電荷間有靜電排斥,這讓它們在氣流中仍保持分開狀態。
另一方面,地球大氣則帶有正電荷,與帶負電的大地之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電場。即便是萬里無雲的晴天,這種大氣電勢梯度(APG)也能達到100伏特/米,如果是在有霧或暴風雨的情況下,甚至可能會增加到每米數萬伏特。因此,帶負電的蛛絲天然就會在這種環境下受到向上的電場力。而且,蜘蛛飛航時選擇的凸起表面也具備更強的局部電場。
科學家將蜘蛛放在了一個無風的環境,他們發現,一旦開啟環境中的電場,蜘蛛也會表現出「踮起腳尖」的行為。這說明,它們是在感受空氣中的電荷。而且,其中許多蜘蛛也成功起飛,通過調整封閉環境中的電場強度,研究人員還能控制蜘蛛飛上飛下。
在變化的電場中飛上飛下的蜘蛛|原論文
除了棲息地的環境和氣流及電場條件外,溫度、濕度、光強、壓力等因素都可能影響蜘蛛是否決定飛航。如果你也在某一天遇到從天而降的蜘蛛網,不必驚慌,因為大多數飛航的蜘蛛都沒有毒,它們只是正在搬家的小可愛罷了。
參考文獻
[1]https://www.sciencetimes.com/articles/46426/20231009/spiders-falling-skies-california-biologist-explains-bizarre-phenomenon.htm
[2]https://www.tiktok.com/@karensusy3/video/7286222218852355374
[3]https://www.snopes.com/fact-check/park-covered-spider-webs/
[4[https://www.buzzfeed.com/bradesposito/meowth-thats-right
[5]https://www.gutenberg.org/cache/epub/3704/pg3704-images.html
[6]https://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article/2021/1005-0094/1005-0094-29-4-517.shtml
[7]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V34U2vEk8
[8]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2004405
[9]https://www.livescience.com/7247-fly-spiders-check-weather.html
[10]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173544-spiders-can-use-electricity-in-the-air-to-balloon-for-kilometres/
[11]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8)30693-6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