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活色生香」,我們的腦海里立刻會浮現銀幕上的一個個妙齡女郎。
陳沖、張曼玉、鞏俐、關之琳……
她們性感,妖嬈,婀娜多姿,顧盼生輝。
馬思純似乎並不是這一卦的明星。
提到她,我們腦海中浮現的關鍵詞更多是:
「蔣雯麗的侄女」,「金馬影后」,「偽文青」、「戀愛腦」、「抑鬱症」、「肥胖」、「海綿寶寶」、「阿根廷球迷」……
這些標籤,有難聽的,有悅耳的。
匯聚在一起,差不多就是馬思純小半生的縮影。
但「活色生香」並不只是單指外表身材,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就像朴樹的《清白之年》唱道:
「是不是生活太艱難,還是活色生香,我們都遍體鱗傷,也慢慢壞了心腸。」
35歲的馬思純這一路走來,跌跌撞撞。
她有過短暫的巔峰,更深陷過漫長的地獄,如今依舊活在爭議聲中。
當年她剛出道時,身材清瘦,但演技是豐滿的。
如今她變胖了,演技也有了爭議,卻仿佛多了幾分破碎的美,走進她的世界,一咂摸卻別有風味。
01、
「友誼」
和周冬雨的塑料姐妹情?
「我覺得無所謂,我們是本來就是兩個個體。」
2016年,金馬獎上首次頒出了「雙黃蛋」影后。
周冬雨和馬思純憑藉《七月與安生》一起封后。
兩個好姐妹手拿獎盃,相互親吻,羨煞旁人。
但這份甜蜜背後,其實有隱憂。
其一,《七月與安生》是一部雙女主電影。
兩人同時獲得影后提名,從好朋友一下子變成了競爭者。
這時候關係就很微妙了。
馬思純在事後接受採訪時曾坦言,很擔心兩人一個獲獎、一個落選,影響彼此之間的感情。
但沒想到,原本暗暗較勁的兩個人,卻雙雙獲獎,皆大歡喜。
其二,從事後的媒體爆料來看,在評選過程中,周冬雨是稍稍領先的。
因為評審團主席許鞍華提議「雙黃蛋」,所以馬思純最終「蹭」到了這個獎項。
2020年,她還主演了許鞍華執導的《第一爐香》。
顯然,許鞍華是喜愛馬思純的。
但遺憾的是,之後的馬思純並沒有拿出太亮眼的表現。
反而是周冬雨一騎絕塵,差距越拉越大。
其三,是周冬雨的態度轉變。
頒獎時,舞台上的馮小剛先念出了周冬雨的名字,一眾人開始祝賀。
幾十秒後,馮小剛說「給我話筒,還有一位」,接著念出了馬思純的名字。
現場立刻被引爆,馬思純瞬間尖叫到表情失控。
但對於周冬雨而言,她本來可以獨享影后,現在卻要和馬思純平分秋色,心中會不會泛起波瀾?
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周冬雨說了一句:
「我們家沒有一個人是做電影的,我覺得特別光宗耀祖。」
當時馬思純就站在她旁邊,臉上也忍不住笑了一下。
台上台下誰不知道馬思純是星二代,有厲害的小姨、姨夫,母親也是小姨的經紀人。
即使周冬雨是隨口一說,但馬思純聽了,心裡總會咯噔一下。
沒有利益衝突的人,最適合做朋友。
周冬雨和馬思純曾面臨巨大的利益衝突,但幸運地握手言和了。
之後兩人的戲路完全不同,也自然迎來了長達4年的蜜月期。
兩人經常在社媒上「秀恩愛」,頻繁到周冬雨都吐槽「你別老發我,不是廣告就是周冬雨」。
但馬思純真把周冬雨當姐妹,不停給她的新電影做宣傳。
《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上映,馬思純跑去參加路演,結束後兩人在酒店徹夜談心。
《少年的你》上映,馬思純特意給自己P了一個周冬雨片中的同款平頭,為好姐妹打call,用心程度不用多說。
但2020年後,兩人漸行漸遠。
一方面,兩人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
周冬雨這邊,「三金影后」、「一億片酬」,光芒耀眼。
馬思純這邊,患上抑鬱症,接連拍爛片,身材發福。
另一方面,一樁陳年新聞被扒出,讓兩人貌合神離。
當年兩人做節目時,好姐妹之間互相吐槽。
馬思純笑稱周冬雨是「火柴棍兒」,周冬雨說馬思純長胖紋,給她的好友備註是「壯肥寬」。
這只是好友間的玩笑話。
但幾年後,當周冬雨深陷「天價片酬」傳聞時,「馬思純長胖紋」這則舊聞又被翻出。
當年的玩笑話,就變味兒了,成了替周冬雨轉移槍口的工具。
當時還在抑鬱期的馬思純,感覺到了背刺。
之後兩人互動減少,到現在已經是毫無關聯的兩個人了。
很多人說馬思純和周冬雨是塑料姐妹情,在皮哥看來未必。
兩個小女生,一定是有過真誠交心的時刻。
但之後走的路不同,再加上對友情的理解、表達不對等,難免會產生疏離和誤會。
最後漸行漸遠也是常態。
2021年馬思純參加《吐槽大會》錄製,節目中易立競吐槽馬思純:
「你把周冬雨當朋友,人家有時間跟你做朋友嗎?」
這些台詞是笑果的編劇寫的,但是編劇在創作時,一定徵詢過馬思純的意見,才敢這麼寫。
而脫口秀創作的一個原則就是:挖掘內心中最痛苦的點,然後把它變成一個玩笑說出來。
因此我們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和周冬雨的關係,曾給馬思純造成過巨大的困擾;
第二,她現在已經可以坦然面對了。
節目播出後,再談及和周冬雨的關係,馬思純已經雲淡風輕:
「我覺得無所謂,我們是本來就是兩個個體。」
02、
「愛情」
垃圾堆里找男友?
別人笑她愛得「糊塗」。
馬思純是公認的戀愛腦。
她在拍攝《左耳》時和歐豪相識。
當時馬思純在影片中飾演的角色叫黎吧啦。
歐豪初次見馬思純,心想導演怎麼找,這麼胖的女孩兒演這個角色。
後來熟悉了之後,他直接稱呼馬思純是「肥吧啦」。
在歐豪的陪伴下,馬思純幾個月瘦了20斤,兩人也順理成章成為了戀人。
當時論出身,馬思純是星二代,家境優渥;
歐豪是草根出身,通過選秀進入演藝圈,網上一度傳言馬思純的父母看不上歐豪。
但是馬思純是那種一戀愛,就特別上頭的女生,缺乏安全感,非常粘人,會傾盡一切討好男友。
兩人戀愛期間,馬思純經常在社媒公開示愛歐豪,歐豪新電影在7月上映,馬思純發動態「七月是歐豪的」。
《七月與安生》里她飾演的角色就叫七月,一語雙關,足見她的用心。
2016年的那場金馬獎頒獎禮上,貴為影后的馬思純在發言時,直言「我想早點結婚」,隔空向歐豪催婚。
但歐豪好不容易在影視圈立穩了腳跟,是不可能立刻結婚生子,過安穩日子的。
相比馬思純的狂熱,他冷靜得多,採訪時幾乎不提馬思純。
馬思純這種粘人型女友,前期會讓男人充滿幸福感,但到了後期就會成為煩惱和累贅。
所以兩個人戀愛了一年多就宣布分手。
網友一直傳歐豪甩了馬思純,其實兩人壓根兒就不是一路人。
後來馬思純參加《我就是演員》,表演完後,李立群問她是否談過戀愛,她回答談過。
然後情難自已,哭著說出了分手的真相:
「不是相愛的人就能在一起,我們只能共苦,不能同甘。」
這段戀情給馬思純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之後她抑鬱,吃藥,發胖,經歷了漫長的煎熬才慢慢恢復健康,開始了新的戀情。
可這一次的戀愛對象,讓人大跌眼鏡。
馬思純的新男友,是盤尼西林的主唱張哲軒。
盤尼西林參加過《樂隊的夏天》,張哲軒是其中的人氣選手。
他和馬思純談戀愛乍一看沒啥問題,可仔細一分析問題可就大了。
看過《樂夏》的朋友應該對張哲軒印象極深,此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裝」。
張哲軒之前在曼徹斯特學過搖滾樂,還給自己起了個很洋氣的外號「張曼樂」,英倫范兒一下子出來了。
他的音樂天賦一般,但就裝出一副藝術家的范兒,愛創作一些純英文的歌曲,用標準的倫敦腔演唱,聽上去很有逼格。
但資深樂迷之中,他們的原創歌曲,要麼涉嫌抄襲綠洲,要麼「致敬」U2,並沒有太多自己的特色。
大張偉在節目中都看不慣張哲軒,直接問他:「有人說你裝嗎?」
在音樂上,張哲軒有些才華,雖然不多。
但在私生活方面,他的負面新聞可太多了。
坊間流傳他曾對一個妹子說:「懷我的孩子,不好嗎?」
張哲軒已經是大家公認的渣男,之前還和網友用髒話對罵,素質可見一斑。
但就是這麼一號人物,把馬思純迷得五迷三道的,兩人在一起後,網友是痛心疾首。
有人甚至調侃,馬思純簡直是在「垃圾堆里找男友」。
歐豪好歹還長得帥點,張哲軒又不帥還愛裝,你圖啥?
但沒想到,兩人戀情2021年曝光,2年過去了,依然甜蜜。
去年馬思純新電影上映,張哲軒在社媒上為女友宣傳,馬思純在底下回覆:「謝謝您啊!」
注意到這個「您」了嗎?別人口中的渣男,卻是她眼中的蓋世英雄。
別人笑她愛得糊塗,她卻依舊愛得轟轟烈烈。
03、
在生活與表演之間,掙扎?如今走上了女演員的另一條大路。
馬思純的演藝之路這些年越走越窄,表面看是演技出了問題,本質上是生活出了問題。
2年前,馬思純戰勝抑鬱症後,首度接受採訪就聊到了這件事。
她說自己從小就是家庭的乖乖女,家人要求她聽話,只有聽話才可愛。
她特別提到了一點,自己很喜歡狗,但是姥姥不允許養,這個想法只能就此作罷。
長期的規訓下,馬思純變得小心翼翼,不敢惹身邊的人生氣。
她形容「在高速公路上想上廁所,也會害怕司機師傅嫌麻煩,寧可自己憋著。」
她受到的傷害,還來自初戀。
那個男孩她追了整整三年,這段戀情,從一開始就是帶著強烈挫敗感的。
久而久之,馬思純就形成了這種討好型人格,每天都害怕別人不高興。
她有十多年沒睡好覺,深夜裡每隔一兩個小時就醒一次,有時候凌晨三點就再也無法入睡,開始胡思亂想。
這也就解釋了她在感情上的態度,她一定是付出更多的那一個。
為了討好對方,甚至會壓抑自己的情感,無底線地博對方一個微笑。
她為了周冬雨跑去參加路演,為了歐豪減肥,明知道張哲軒人品爭議還撲上去,全都是這種心理作祟。
作為她的朋友和戀人,剛開始會被她的熱情感動,但時間一長,一定會感受到壓力。
因為她可以把自己的全部交給你,但是大部分成年人在感情里做不到這一點。
在感情里,雙方的付出不對等,時間一長,作為主動方的馬思純,一定會淤積大量的負面情緒。
當對方不堪忍受這種「溫柔暴力」,轉身離去,她一定會經歷情緒的崩潰。
這也是她患抑鬱症的重要原因。
到了抑鬱症後期,痛苦已經從心理上,轉移到了生理上。
馬思純回憶犯病時,上半身是僵硬的,腿是軟綿綿的,最無力的時候,從床上站起來走到房間門口都做不到。
一個人在長期的自我封閉下,眼界也會越來越窄,體現在表演上就是演技越來越單一化。
馬思純這幾年的作品,幾乎都在扮演一類歇斯底里的角色:不被人理解,糾結擰巴,神經質,總是受傷,總是痛哭。
不是她不想突破,是她在疾病的折磨下,對所有角色的理解只能止步於此。
她表面在演角色,實際在演自己。
楊絳說,年輕人的痛苦,多半是書讀的太少,想的太多。
這句話形容馬思純再貼切不過。
她自稱是個文青,但對於人生與愛情的理解十分膚淺。
比如張愛玲20周年忌日的時候,她分享了張愛玲的一句話,被書迷指出,這句話張愛玲根本沒說過。
再比如,她讀完《第一爐香》後分享讀後感,文字全都是網絡金句的拼湊,什麼「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什麼「低到塵埃里開出花來」。
有書迷就指出,雖然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馬思純屬於把哈姆雷特讀成了哈利波特。
演員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化,馬思純在文化素養上的缺失,也讓人咋舌。
比如,她發文本想表達饒雪漫對她很重要,結果卻說「饒雪漫於我,一言難盡」。
她給關曉彤送高考祝福,直接說願你「福澤天下」,這個通常是對皇帝用的。
她表演單一,也是因為對於生活的理解膚淺,讀書太少,無法將生活中的苦難提煉成表演的養料。
比如在《最美表演》里,導演讓她零台詞演繹一個抑鬱症少女。
作為金馬影后,作為抑鬱症患者,這簡直不要太輕鬆。
可她拿出的表演讓人失望,這個似笑非笑的表情,嘴角刻意地抽動,尬出天際。
當她演別的角色,像是在演自己。
讓她真正扮演自己,她卻演不出那個味兒了。
她就夾在中間,苦苦掙扎。
此外,面對自己表演的問題,馬思純無法進行清晰地自我認知。
幾年前有人評價她和周冬雨的差距越來越大,她在《大約在冬季》里的表演實在太尬。
馬思純直接下場反問:「我的演技到底怎麼尬?」
隨後於正評價,馬思純是把《半生緣》里的顧曼楨,演成了農村出身的偽文藝青年,演戲不看對手,對白就像讀詩。
這個評價恰如其分。
於正還透露過一個細節。
幾年前馬思純邀請他觀看新片,於正覺得拍得很難看,給了很多建議,馬思純直接把電影票錢打給他,然後就消失了。
於正把兩人的私事公布出來固然欠妥,但從側面也說明了馬思純確實是討好型人格,也確實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好在,馬思純慢慢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她去主動看了心理醫生,主動和大眾分享了自己患病前後的心路歷程,主動改變自己的生活。
姥姥不讓養狗,她堅持要養,並且得到了巨大的精神慰藉。
她在苦悶絕望的時候,靠刷《脫口秀大會》排解了壓力,還跑到《吐槽大會》和易立競battle。
她和張哲軒的感情不被大家看好,但兩人談了兩年,恩愛如初。
雖然網上議論不休,但馬思純已找到了解決方法,走上了女演員的另一條大路。
事業上,愛情上,為人上,享受當下,及時行樂,不再追問一個結果。
讓生活變成獨屬於她自己的「活色生香」。
從馬思純最近Po出的照片,我們能夠看出。
她狀態不錯,有點重回巔峰的意思了。
過生日時,還被張頌文祝賀「充實美好」。
不過她還需要繼續調整。
她需要先調心,再調整生活,最後再修正自己的演技。
她需要多讀書,將自己沉澱下來,才能突破瓶頸,迎來新的春天。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