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新書 | 改革年代:從布賴恩到富蘭克林·羅斯福

2023-11-06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重點新書 | 改革年代:從布賴恩到富蘭克林·羅斯福

《改革年代:從布賴恩到富蘭克林·羅斯福》

[美]理察·霍夫施塔特 著;王禹 譯

一部反思美國現代社會轉型和改革歷程的偉大經典

一部將社會心理和公眾情感納入思考的政治思想史

考察1890—1940年遍及美國的關於進步與改革的激情

探尋改革者的道德和情感動機

他們心中的神話與夢想,以及他們不得不與之妥協的現實

開創了政治文化史的寫作範式,曾獲1956年「普利茲歷史獎」

被譽為「關於20世紀美國歷史的極具影響的著作」

極好詮釋了強烈的公共關切與偉大歷史著作之間的緊密關聯

前言

本書關注的中心問題,既不是政治競選、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以及法院的判決,也不是各種監管委員會的工作,而是參與其中的那些人們的觀念——他們認為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樣的變革值得追求,什麼樣的技術迫在眉睫。

因此,我關注的主題其實是運動參與者們關於自身所作所為的觀念,以及這些觀念在我們更大的歷史洪流中又占據何種位置。在此意義上,儘管我的研究更主要的是一部政治思想和政治情感研究,它卻並非著眼於我國的上流文化,我所關注的這類思想,對那些具有一般政治意識的普通公民的影響才是最直接的。

在《美國社會思想》(Social Thought in America)一書中,莫頓·G.懷特(Morton G. White)已經分析過進步主義運動如何影響了哲學、政治理論、社會學和歷史學等領域的更深層次的思考。我的主要關切與這類著作不同,我關注的不是最深刻的思考,而是最具典型性的思考,我關注普通作者和各種大眾議題,這些議題在大眾雜誌、黑幕揭發報道、競選演說詞,以及著名記者和重要政論家們的文章當中都有所體現。

自然,上流文化和普通文化常有重疊和相互影響的地方,兩個領域皆有所涉足者也不乏其人。並且在某些觀點上,那些可以歸為「進步派」的理論思想家們,本身就對我所稱的進步主義思想的一些重要方面持批評態度。

比如,當我提到大多數「進步派」的目標是完全個人主義的時候,我並沒有忘記,那個時代的政治學、心理學和哲學領域中一些最重要的理論性著作根據同樣的事件和問題,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我也沒打算忽略這一事實,即如赫伯特·克羅利(Herbert Croly)這樣一些進步派,甚至是像西奧多·羅斯福這樣的進步派政治領導者,對於個人主義這一占主流的追求也有過尖銳的批評。

知識分子——常常還有我們那些至為敏銳的政治家——總是與政治、社會運動保持一定距離,哪怕這些運動是他們所同情的,他們的作品往往既批評這些運動,也批評這些運動所直接針對的那些制度。世紀之交的改革者們面臨的具有諷刺意味的問題之一便是,當他們嘗試捍衛或重建他們一向思慕的那些個人主義價值,並為此奮鬥不息之時,這奮鬥本身卻使得他們離組織化的技術越來越近,而後者正是他們所恐懼的。對於這一狀況,這一時代那些最具洞察力的思想家們,往往比一般的寫作者們有著更清醒的認識。

……

我們總是周期性地陷入某種號稱是道德改革運動的精神狂歡之中:百折不撓地將人民從「金蟲子」們的壓迫下解放出來,重建絕對意義上的大眾民主,或是在商業中重建絕對誠信的競爭,讓酒館和酒精從國家的生活中永遠消失,砸爛政治機器並終結腐敗,或是實現一種絕對的、總體的、終極的安全,以免受戰爭、間諜和一切外部世界事態的侵擾。

我國改革傳統的優點在於,它總是第一個指出我們經濟體制中存在的真實且嚴重的缺陷,並且自告奮勇地加以改進。它的局限在於經常在真實與不可能的邊界之上進退彷徨。

……

為改革設計一些理想方案,這當然是可行且必要的,然而若期待歷史會按一條直線去發展,以令這些方案實現,就顯得有些違背常理了。在理論上,我們或許會認為,多數情況下我們能夠在那些可以成功糾正社會中的邪惡與弊政的改革,和那些實際上只會增添或加重上述弊端的變革之間做出區分。大眾運動卻並非總是按照這樣的區分來運行,人們也常常難以判斷,一場運動會在什麼時候超出對各種重要和必要改革的訴求,而淪落為一種怨憤的表達,這怨憤之所及是如此廣泛,不僅囊括了社會中的全部邪惡與流弊,而且灑向了整個社會本身,包括其中一些較為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價值。

……

毫無疑問,對一個社會做出有益且公正的批評,或是破壞性地背離該社會的根本價值,要在這兩者之間畫出精確的界線,這並非一件易事。一些人的生活——實際上包括一些政治運動——似乎離這條線非常之近,他們在一生中也曾不止一次地來回跨越這條線。昨天的改革背後的心理衝動,今天固然也能為改革服務,然而也可能被用來為反動服務。

我完全清楚,過度強調今日自由派心中的那些政治思潮與昨日改革思想的相似性和連續性,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危險就在於因過度聚焦於當下,而喪失了對歷史真實性的恰切感知,以及因過度誇大某種洞見,反而令其超出了有效的適用範圍。

歷史中總有一些複雜性是我們對過去的傳統印象所未能捕捉到的,而在我們這一代人完成對前代改革者肖像的繪製之前,也需要對我們的政治傳統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為此,我希望我的探究能成為一支序曲,或提供一劑刺激,以推動對美國改革運動的更深入的研究,而不要被當成一種做蓋棺論定的企圖。

霍夫施塔特的《改革年代》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該書論述了1890年到20世紀30年代新政時期的美國社會改革,強調美國歷史發展的內在改革機制及其對美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在研究方法、學理和思想建構方面,具有經典性的規範性和開拓性,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經典之作。

——梁茂信 東北師範大學「仿吾計劃」特聘教授、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理事長

霍夫施塔特教授撰寫了一部上乘之作……《改革年代》一書讓霍夫施塔特足堪與C.范·伍德沃德(C. Vann Woodward)齊名,他們不愧是創造性綜合敘事的大師,作為過去的詮釋者,他們往冰冷的歷史資料中注入了一種深刻洞見,使得歷史從一本死氣沉沉的書變成了一段段鮮活的編年故事。

——《美國政治學評論》

編輯推薦:

該書是霍夫施塔特的代表作,開創了政治文化史的寫作範式,在美國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作者拓寬了史料範圍,採用跨學科的方法,在社會、政治、經濟因素之外,格外關注思想和文化因素,關注社會心理和公眾情感,在歷史脈絡和社會利益衝突中理解美國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複雜性和獨特性,在對公共問題的關切和與時代挑戰的對話中凝練自己的問題意識和歷史反思。因此,該書不但形塑了幾代歷史學家和學者對這一改革時代的認識,而且他的批判和反思也深刻影響了後來的美國政治辯論和社會變革。所以,或許可以說,我們在閱讀霍夫施塔特的《改革年代》時,不僅是閱讀一段異國的歷史,也是閱讀歷史反思所能達到的深度和廣度,閱讀構建現代文明的一種方式。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反思美國現代社會轉型和改革歷程的偉大經典,是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公共知識分子理察·霍夫施塔特的代表作,開創了政治文化史的寫作範式,曾獲1956年「普利茲歷史獎」,被譽為「關於20世紀美國歷史的最具影響的著作」。書中考察了1890—1940年遍及美國的關於進步與改革的激情,探尋改革者的道德和情感動機,他們心中的神話與夢想,以及他們不得不與之妥協的現實。這是一部將社會心理與公眾情感納入思考的政治思想史,一部寫給具有一般政治意識的普通公民的著作,它將問題意識、研究技巧、跨學科視野與優雅的文筆完美結合起來,既顯示了歷史反思可能達到的高度,又極好詮釋了強烈的公共關切與偉大的歷史著作之間是如何緊密相連的。

作者簡介:

理察·霍夫施塔特(1916 -1970),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公共知識分子,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成員。生前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德威特·柯林頓美國史講座教授。1958—1959年,他還在劍橋大學擔任皮特美國歷史與制度講座教授。代表作有《美國思想史上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改革年代》(獲「普利茲歷史獎」)、《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獲「普利茲非小說類作品獎」和「愛默生獎」,他本人也因此書獲得「西德尼·希爾曼獎」)、《美國政治中的「偏執狂」習氣》、《進步主義歷史學家》、《政黨體制觀念》和《1750年的美洲》。此外,他還於1970年與他人共同編輯出版了《美國暴力的文獻史》。

譯者簡介:

王禹,重慶黔江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美國鍍金時代、進步主義時代的政治文化,2020 年曾獲由美國歷史學家協會(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 頒發的戴維·西倫獎(David Thelen Award)。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農業神話與商業現實

一、自耕農與神話

二、農民與現實

三、邊疆還是市場?

第二章 平民主義的民俗學

一、兩種國民

二、歷史陰謀論

三、好鬥的氣質

第三章 從悲情到平價

一、失敗里的成功

二、黃金時代及其後

三、「鄉下佬」的消失

第四章 地位革命與進步派的領導者

一、財閥與「中立派」

二、專門職業者的異化

三、從「中立派」到「進步派」

第五章 進步主義的衝動

一、城市舞台

二、「耙糞」:新聞界的革命

三、現實與責任

第六章 組織面前的躊躇

一、組織與個人

二、國家與托拉斯

三、公民與「機器」

第七章 從進步主義到新政

一、進步主義與戰爭

二、「幕間休息」

三、新的起航

四、新的機會主義

致謝

索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c7063f3e0fbf0afefeeb3660ad3e7e1.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