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修復人員用妙手修復彩繪兵馬俑,使得這數千年前的「士兵」們更加栩栩如生了。可能細心的你會發現,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有那麼多「兵」,咋沒有「女兵」呢?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追蹤解謎
從史傳文學中的禮制傳統談起
兵馬俑的題材來源於秦代軍隊,秦軍常態化兵役制不涉及女性,國家危機關頭啟動「應急預案」,才發動女子參加戰爭。俑坑中出土的兵器劍入鞘,戟罩韜,弩有檠,沒達到「劍拔弩張」的程度,用不著啟動應急預案。
看起來「沒有」很好解答,但要說清楚「為何沒有」,我們從史傳文學記載中可窺一二。
「戎事不邇女器。」(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這充分體現了當時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地位。
公元前 638 年宋公與楚人戰於泓,鄭國是楚國的同盟國,鄭文公於十一月初八日早晨派出花枝招展的夫人羋氏、姜氏,來到柯澤慰勞楚成王。楚成王有點嘚瑟,帶著女賓欣賞戰利品:一群俘虜、一堆耳朵。咋樣,看我們楚軍厲害吧。
夫子們為此憂心忡忡,便發出了「作戰期間不能接近女人的用具」這句話。男主外,女主內,女人拋頭露面不合於禮,兵戎之事女人更不能介入。
誰知第二天事態繼續惡化,楚成王進入鄭國接受享禮,賓主互換禮物,把酒言歡,這是國與國之間的邦交會晤,會談、宴請等環節如禮進行,氛圍莊重,議程正常。豈料夜幕降臨,鄭文公夫人文羋氏親護楚成王返程,同去的還有鄭二姬。
預言家斷言這真不是好徵兆。楚成王這麼作,恐怕不得壽終正寢。執行禮節而最後止於男女混雜不合於禮,他怎麼能得好死?這件事等於昭告天下:楚成王不能完成霸業。公元前 626 年,楚成王遭太子商臣(楚穆王)和潘崇逼迫自殺,諡號成王,果然不得善終。
別再以訛傳訛
所謂的「女權」謠言和婚姻平等沒什麼關係
曾經一段時間,秦始皇「不立皇后是因為其不近女色」「不設女俑是為尊重保護女性」等解說在社交媒體曾掀起一陣熱議。
在冷兵器時代,女性的體力確實不適合野戰,女性的存在更是會動搖軍隊士氣,但若打上「尊重」的標籤,這著實是太過於美好幻想了。歷史教訓,禮制傳統,是兵馬俑中為何沒有女俑的答案。可是戰爭何曾讓女人走開過?戰國晚期,愈演愈烈的掠奪兼并戰爭使婦女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暴力傷害。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論著中引述希臘《荷馬史詩》說,戰爭中「被俘虜的年輕婦女都成了勝利者的肉慾的犧牲品,軍事首領們按照他們的軍階依次選擇其中的最美麗者」。畢竟「美人與戰利品是英雄時代恬不知恥地提出來的口號」。
在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中,一位帝王,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相對於一些諸侯君,秦始皇主導的所有武力戰事雖沒有一件與「色」有關,在近女色方面確實可稱得上「節制型」,但統治者都具有依仗權勢漁色縱慾的本性,伴隨著統一戰爭,秦始皇甚至每破諸侯就要掠奪各國美人鐘鼓充實後宮……「美人」和「鐘鼓」並稱,可見美人只是一種「物件」而已。
秦始皇是否尊重女性,先看看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就知道了。
2013 年秦始皇陵園發現了十座小墓,內埋著一批死於非命的年輕女子,很多肢體殘缺不全。這對應了史書記載的秦始皇死後二世令後宮無子女者全部殉葬一事。女人等同於戰利品,即財物,自然無法納入國家政體。秦始皇陵園是國家建制的濃縮版,截止目前尚未發現一例女俑。百戲俑,男俑;水禽坑,男俑;文官俑坑更不用多說,亦是男俑。
秦簡文化牆。新華社 唐榮沛/圖
秦統一天下後,確立了國家保護婚姻的制度,明確了離婚需要官方認可的程序。但秦律保護的男女婚姻關係,男方掌握主動權,他們可以單方面提出離婚,而如果女方對婚姻不滿,僅有私下出逃而又不被捕獲一條險路可走。
「棄妻不書,貲二甲。」其棄妻當論不當?貲二甲。(雲夢睡虎地秦簡《法律問答》)
以《法律問答》來證明他對男女婚姻關係的態度,這有點像憑空追加一些美德美政。事實上男子出妻必須上報官府,私自離婚的話不但男方罰錢,被拋棄的女方也要同等受罰。不論是非對錯,各打五十大板,著實令人哭笑不得,哪裡看得出婚姻平等呢?
歷史的謎團:
為婚姻立法的秦始皇
為何終身未立後?
秦始皇一統天下,皇帝成了專制政權的核心符號。《漢書·外戚傳》中也有「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適稱皇后,妾皆稱夫人」的記載。在中國古代,後宮制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在這個領域裡,皇帝必須與皇后緊密合作,共同維護後宮的秩序和安全。
中國的皇后制度應該出現於秦始皇時代,但制度確定者自己為何卻從未立過皇后?這成為一個難解的歷史之謎。
有人認為是家庭因素影響了秦始皇。也有人認為秦始皇是要求過高,無合適的皇后人選,所以才未立後。另外一部分人認為秦始皇是為求長生而延遲立皇後,但無奈還未立後就一命嗚呼。種種說法,不一而足。
秦始皇在長達 37 年的統治時期一直沒有立皇后,其中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但究竟哪種原因起了決定性作用,史料中並未記載。
如今,我們也只能夠憑藉當時的點滴資料和想像進行猜測了。對這段充滿傳奇和神秘色彩的歷史進行追溯和深入研究,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和演變。
策劃製作
出品丨科普中國
作者丨許衛紅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研究員
監製|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中科數創(北京)數字傳媒有限公司
責編丨楊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