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脂,靠管嘴還是靠吃藥?肉和雞蛋還能吃嗎?

2022-07-20     小哥哥說事

原標題:降血脂,靠管嘴還是靠吃藥?肉和雞蛋還能吃嗎?

#百里挑一#

挺難的,其實,看上去活得風光的人,也挺難的。普遍恐高,已經代替了所謂的人往高處走。因為,許多早早攀上高峰的人,已經發自內心地感嘆,高處不勝寒。生活中,讓人膽寒的事兒,除了房價和藥費,還有血壓、血糖、血脂、尿酸,統稱為索命高吧。血脂高,咋辦?靠管嘴還是靠吃藥?肉和雞蛋還能吃嗎?多吃飯少吃肉,能降低血脂嗎?咱們現在來解析。

血脂與飲食的聯繫,還得從兔子說起。時光倒回到1913年,戰鬥民族那邊有個叫阿尼契科的病理學病發現,給兔子喂食膽固醇,會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於是,咱人類第1次將膽固醇攝入與心血管疾病掛鉤。1937年,2位美國生物化學家又提出,如果不吃蛋黃,就可以預防膽固醇升高,可以遠離心臟病。這些高論,促使1977年的美國膳食指南建議,將每天的膽固醇攝入量限制在300毫克以內。這個量後來被比喻為不超過1個雞蛋。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不會說話的雞蛋,哪能經得起傳說的連續攻擊呢?

吃點膽固醇,心臟就完蛋?保持科學思維的人不信。有個瑞典大夫,洛凡斯科夫向自己發起挑戰,每天吃8個雞蛋,1周後,總膽固醇卻下降了12%。後來,學者們理清了思路,兔子是草食動物,沒被按住做試驗,是根本不會吃到膽固醇的。因此,兔子的身體里,不存在調控膽固醇的機制。但是,咱們人類是雜食動物,情況就完全不同啦。咱們人類里的牛人們,也不可能吃進草擠出奶嘛。

管嘴,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許碰,能不能控制血脂水平,爭論了許多年。2015年,第8版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板上砸釘子,直接取消,不再繼續設定飲食中膽固醇攝入量的限定標準。理由是,迄今並沒有充分證據表明飲食膽固醇攝入量與心血管事件風險增高存在必然的內在聯繫,也沒有臨床研究證實嚴格控制飲食膽固醇攝入可以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很多人感到吃驚,腫麼啦,這是養雞賣蛋的那幫傢伙控制了科學家嗎?非也。

經典的醫學理論認為,膽固醇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主要成分,因此,只要將血液循環中的膽固醇水平控制到足夠低的水平,就能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反之亦然。但是,咱們人體血液循環中的膽固醇來源有2個途徑,體內生物合成和飲食攝取,其中,體內合成約占70%到80%,飲食攝入約占20%到30%。此外,食物來源的膽固醇的吸收率僅為30%。因此,管嘴,就算完全不經過食物攝入膽固醇,能夠起到的降低膽固醇水平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決定血液中膽固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肝臟的生物合成。

那些特別愛吃肉和雞蛋的人,是不是在偷笑?別捂著嘴樂啦,飲食對低密度脂蛋白影響較弱,並不代表可以放開吃。科學研究的道理只是說明,單純飲食控制對調節血脂的效果不理想,如果長期血脂異常,就要啟動藥物調脂。飲食對血脂升高,起到的是類似雪上加霜的作用。另1方面,調脂藥物可以顯著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還會導致腸道吸收膽固醇的能力增強,如果不控制飲食膽固醇,會降低藥物的療效。因此,健康飲食的要點是控制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攝入,特別是那些每100克食物膽固醇含量超過1000毫克的品種,比如動物內臟、蛋黃、鵪鶉蛋、魚籽、魷魚、墨魚等。

有些朋友可能想,是藥都帶毒,就是不想吃藥。能不能多吃飯少吃肉,起到降血脂的效果呢?這個想法可能有點危險。最新1期的《英國醫學雜誌》系列的《循證醫學》發表論文指出,高膽固醇人群需要減少的是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而不是飽和脂肪。因為,低飽和脂肪飲食減低血清膽固醇水平的建議,缺少科學證據支持,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以改善心血管,對那些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更有效。因此,建議少吃麵包、土豆、甜食等增加血糖的食物。同時,取得較多共識的建議是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比如進食油膩食物的時候,同時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將腸道內的膽汁酸帶出體外,起到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此外,鼓勵攝入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多酚等抗氧化劑的食物,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聰明如您,思路清晰啦,對吧?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bff5ec566af02fdd9b7cf086dc406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