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出息的關鍵,不在於家境,不在於智商,而是……

2023-09-27     十點讀書

原標題:孩子有出息的關鍵,不在於家境,不在於智商,而是……

大學已經開學一個月了。

對很多大一新生而言,剛離開家的第一個中秋,內心都十分興奮。

而對於留在家裡的父母,卻總是惦記,孩子有沒有吃飽,有沒有穿暖。

有位作家說:「所謂父子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是啊,孩子的成長是一場無法撤回的直播,過期彌補無效。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擁有開朗自信的品格,和面對困難時的處事能力,一定要在他們成長之路上做好以下兩點。

今天就跟著十點君來看看,好的家庭教育,是如何養成的?

前央視主持人王小騫在《媽媽知道怎麼辦》一書中說:

富養孩子有四個層面,分別是:

肯為孩子花錢,肯為孩子花時間,肯為孩子學習,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富養孩子有四個層面,分別是:

肯為孩子花錢,肯為孩子花時間,肯為孩子學習,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今,許多父母都在奔波勞累,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

殊不知,如果因追求物質而忽視了對孩子的日常陪伴,反而得不償失。

今年高考,佛山滴滴司機羅軍的女兒,如願以償考上了重慶建築工程職業學院,還獲得了2023年滴滴頒發的「橙果計劃」獎學金。

但在3年前,女兒的學習生活卻並不稱心。

她給遠在佛山工作的羅軍寄了一封信,裡面寫著:

「爸爸,別人的父母放學哪怕騎單車都來接,而我在學校門口,卻從來看不到我的父母。」

一行短短的字,讓羅軍心裡很不是滋味。

作為一名機械設備銷售,他常年在外出差,女兒也因此被動成了「留守兒童」。

看到這封信後,他意識到了多年來對女兒的陪伴缺失,決定回到重慶綦江老家。

但回老家不等於「躺平」。

有家要顧,有娃要養,羅軍回到綦江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找工作。

既能自由靈活地陪伴女兒,又能養家餬口過好生活,思來想去,他決定開滴滴。

一輛車,一個人,一跑就是12萬公里。

這幾年得益於自由的工作時間,他每天早上都可以在家給女兒做早飯,晚上開完車還可以接女兒放學一起回家。

偶爾父母身體出了問題,還能立刻送父母去醫院挂號、檢查。

他說:「這樣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羅軍的車開得越來越順,還當上了當地的車隊隊長,女兒也如願考上了大學。

一家人攜手應對生活的風雨,彼此心裡都變得更加有奔頭和幹勁。

曾聽人說:孩子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來源於父母的高質量陪伴。

但十點君覺得,除了良好的物質條件,父母更需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富足的精神世界。

讓他們有人愛,有人陪。

唯有如此,孩子們才能擁有乘風破浪的勇氣,在追逐夢想的路上越飛越遠。

這幾年,十點君身邊很多父母都在吐槽教育內卷。

忙碌的課業,唯成績論的氛圍,水漲船高的教育投入,讓許多親子關係變得劍拔弩張。

可卷到最後呢?

下場常常是家長愁容滿面,孩子臉上也再難看到開朗自信的模樣。

其實有時候,教育拼得並不是父母的背景和能力,而是一顆實實在在站在孩子角度思考的心。

按照今天的「雞娃」標準,西雙版納快車司機段永春的兒子段慶蔞,顯然天生沒能摸到一手好牌。

7歲那年,他的一隻眼睛被爆炸的啤酒瓶劃傷。

因為另一隻眼睛是先天性白內障,從此,他徹底失明。

眼前的世界雖然失去了顏色,但父親卻用愛,為他澆灌了五彩繽紛的未來。

為了給兒子更好的特殊教育環境,父親段永春從老家縣城搬到西雙版納,貸款買車跑滴滴。

他不怕辛苦不怕累,每天工作到很晚,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賺五六百塊。

知道兒子段慶蔞喜歡聽搖滾,尤其喜歡皇后樂隊。

他攢了好久的錢送給兒子一把吉他,希望音樂能幫他把兒子從黑暗中打撈出來。

縱使沒有被上天垂愛,但通過父親的愛將生活縫縫補補,段慶蔞從之前的絕望暴躁,變得慢慢平靜下來。

他開始結交新朋友,組建自己的「盲人樂隊」。

學習輪滑、游泳、甚至橫渡過瀾滄江。

今年高考,他考取了河南推拿職業學院,選擇了針灸推拿專業,還是學校面試的第一名。

段慶蔞說:「我就是不服氣。」

他想給命運點兒顏色看看,想給一直以來攙扶他走過黑夜的爸爸看看,想證明他自己。

而最終,他也做到了。

滴滴「橙果計劃」看到了段慶蔞這段正能量的經歷,給了他「橙果計劃」獎學金,助力他完成學業,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

如今的段慶蔞,希望早日學成歸來。

在老家開一間自己的診所,買一套自己的房子,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家裡最好有兩個獨立的房間:一間放滿吉他,一間住著爸爸。

記得教育學者鄭委說:「父母要做的,就是不要希望孩子最好,更不要看孩子不好,而應該看到孩子是獨一無二的。

愛他不因為任何的附加條件,愛他只因為他是我的孩子。」

當你有了這種心態,面對孩子的時候內心只有一個聲音:有你真好。

孩子接收到父母的信任,感受到父母的接納,就會自然而然生髮出向上、向好的決心、願意不斷成長,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所謂精神富養,正是如此。

想起蘇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話:

孩子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鏡子。

就像滴水可以照映太陽一樣,孩子的各種行為,都打上了父母的烙印。

孩子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鏡子。

就像滴水可以照映太陽一樣,孩子的各種行為,都打上了父母的烙印。

許多家庭沒有高大上的教育理論,也沒有錦衣玉食的成長環境,可是父母卻給了孩子最有力量的家庭支撐,和最溫暖的人格底色。

滴滴司機黃濟民在45歲的時候就經歷了「中年危機」。

他從年薪30萬的ODM設計工程師,轉型為開專車的黃師傅。

面對生活的挑戰,他迎難而上,默默工作支持兒子念各種補習班,給家裡提供經濟保障。

這種「少說多做」的人生哲學,潛移默化影響著兒子黃陳舒航。

在學習上兒子非常自律,很少讓黃濟民操心,學習比較辛苦的時候,父子倆就會下場圍棋,調解下壓力。

通過圍棋,他告訴兒子:「最短的距離是從手到嘴,最長的距離是從說到做。」

這種踏踏實實走好人生每一步的價值觀,也讓兒子在學習中認真對待每一個題目,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目標。

今年高考,兒子成功考取上海交通大學,全家人為此欣喜不已。

父親用自己的付出與擔當,教給了孩子深植內心的教養和自信。

這其實就是平凡的父母,能帶給孩子的最不平凡的愛。

無獨有偶,台州代駕司機李賀龍也經歷過中年失意。

2018年,李賀龍因為兩家眼鏡廠投資失敗,負債1200萬。

賣掉資產後,他不得不兼職兩份工作,瞞著家人做代駕,一單一單還債。

有天晚上,他正在接單,戴著閃亮頭燈,騎著摺疊電單車,奔波在人群中。

不料,卻被女兒李心月撞見。

本以為會被女兒「瞧不起」,誰知女兒記下了他穿梭在黑夜車流中的身影,把父親的人生故事寫進了作文里。

有天凌晨4點,李賀龍收車回來,坐在沙發上讀完了那篇作文。

他擦著眼淚反覆看,感受到來自女兒的莫大鼓勵,在最難的時候托住了他。

從此之後,他不再為碰到熟人而感到尷尬,也有了東山再起的信心。

他帶著女兒去爬山,告訴女兒自己此刻在谷底,正在慢慢往上爬。

看著堅強的父親,女兒也受到了鼓舞。

她努力取得好成績,並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取了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獲得了2023年滴滴「橙果計劃」獎學金。

師傅特別努力,孩子們也特別爭氣。

這些年,許多滴滴司機都透過小小的車窗,看到了無限可能的人生。

無論是一時失意,還是想打起精神開啟一段嶄新的生活。

滴滴始終為勇敢追夢的他們,和他們身後的每一個家庭,提供著溫暖和庇護。

2018年,滴滴「橙果計劃」公益項目發起,六年來,面向應屆高考的司機子女,提供持續和多元的支持,包括提供考前加油包、高考獎學金、家庭夏令營等。

作為國內首個關注網約車司機子女教育發展的公益項目,滴滴「橙果計劃」近日公布了2023年高考獎學金名單。

在超過1.86萬個報名的司機家庭中,有400名司機子女被授予「滴滴橙果獎學金」,其中13人考上清北。

生活總有很多挑戰,但父母愛孩子,孩子懂父母,家人之間互相托舉、互相攙扶,總會找到出路。

願餘生,你我都能有時間陪伴孩子,在精神上富養孩子。

與愛人和孩子三餐四季,在細水長流的日子裡守望美好。

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a8c8f0a7ff16946753f706d51e5b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