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哎呀媽
昨天去朋友家做客,聊著聊著,談起了她一件「傷心事」。
原來,女兒好幾天不跟她說話,連微信也屏蔽她不讓看,問什麼都神神秘秘,很有距離感。
朋友女兒我是看著長大的。
小女孩從小性格好,聰明、聽話又懂事,每次和媽媽出門參加聚會,都會幫媽媽分擔。
用餐前,主動擺好碗筷,先給媽媽夾菜。
大家在聊天,她負責照看弟弟妹妹們,只要朋友呼喚她,她二話不說就過來看有什麼需要。
所以朋友說女兒突然變了,多少令人難以置信。
但轉念一想,又覺得不難理解。
之前一位貴州媽媽,「吐槽」學霸女兒喜歡二次元,她完全一竅不通。
平時想多關注女兒,卻發現自己被屏蔽了。
原來女兒嫌她老是發評論,甚至還發很多養生或安全提醒的朋友圈。
為了不被打擾,女兒索性一鍵屏蔽,不料還被她誤會自己早戀了。
也許身為父母,實在無法理解:
明明對孩子那麼好,孩子也沒有任何叛逆的先兆,結果說屏蔽就屏蔽,還拒絕溝通表達?
李玫瑾教授說:「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需要智慧和技巧。」
被孩子屏蔽朋友圈,父母一樣需要智慧和技巧去應對。
之前看過一篇報道。
兒子凌晨兩點打完遊戲,在朋友圈曬一下戰績。
媽媽起床一看,直接發來了一條長長的信息,跟兒子談人生。
「在這個美好青春年華,你就碌碌無為,慵慵懶懶來度過你的一生……」
女兒曬了自拍照,P上圖標遮住臉。
收穫的,卻是爸爸一句嘲諷:感覺你好像沒臉見人一樣。
相信父母並無惡意,但話從他們嘴裡出來,聽上去就是一盆令人不適的冷水,生生澆向孩子。
之前網上有個調查,數據顯示有52%的孩子朋友圈屏蔽父母。
理由五花八門,無非就是「父母瞎擔心」「父母無法理解」「不喜歡嘮叨」……
站在孩子的角度,不難理解行為背後的動因。
但不是所有父母都能理解。
有的甚至過度解讀,認為孩子叛逆,背著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認識一個媽媽,發現自己刷不了女兒的動態後,就偷偷翻看了女兒的手機。
得知女兒把她設置成「不可見」。
當晚她大發雷霆,一邊責備女兒對她不貼心,一邊要求女兒以後不管發什麼都要讓她看見。
被這麼對待,女兒氣不打一處來,說她武斷、專制,怪她干涉過多,堅決不同意。
倆人鬧得不可開交,一整個星期誰都不理誰,關係降到冰點。
高級心理諮詢師張峻岭說:
「在網絡時代,微信、微博等營造了一個虛擬空間,在朋友圈裡分享的不少內容都會暴露主人的行蹤和心情。
孩子不喜歡隱私被家長窺視,如果家長試圖介入孩子的網絡空間,他們潛意識裡就會逃避,掙脫束縛,就會把父母屏蔽甚至拉進黑名單。」
無論什麼時候,當孩子沉浸在自己私密的空間裡。
一心想走進去指指點點的父母,只會成為不速之客,吃力不討好,還容易傷了彼此的和氣。
見過一個青春期男孩的分享:
「每次我發朋友圈,希望得到的是好朋友們的點贊和評論,我喜歡這種被大家關注的感覺。
可是爸媽破壞了這一切。
他們通過通訊錄添加我為好友後,就和大家一起對我點贊、評論。很快,我的朋友圈互動性越來越差了。
我討厭他們這麼做,只好將他們屏蔽掉。」
這也是大多數孩子的心聲。
他們不是想和父母斷交,拒絕和父母的互動,只是他們在探索自己的世界,追求身份認同感時,更想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
這在心理學上,是孩子成長階段中必然出現的「分離現象」。
就算父母像往常一樣關心自己,無微不至愛自己。
可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對世界有獨屬於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當耳邊依舊傳來父母的嘮叨聲,和如影隨形的跟蹤追問,對他而言,是一種控制和壓迫。
為了減少不必要的負面情緒,這時孩子就傾向於和父母劃清界線,好讓自己有安靜和自由的空間。
讀過一篇文章,一位一向和女兒溝通得很好的爸爸,偶然間發現被女兒屏蔽了。
他小心翼翼問女兒:
「乖妞,爸爸現在的思想是不是落伍了?是不是覺得爸爸對你沒什麼作用?」
女兒一臉迷惑,聲稱爸爸一直是她最知心的朋友。
一聽到他是因為被自己屏蔽了感到委屈和難過,女兒反倒哈哈笑了起來。
原來,女兒已經不再是喜歡粘著自己的小女孩,她覺得自己應該有獨立的思想,具備自己處理生活瑣事的能力,不想像小時候那樣,所有事都讓父母牽腸掛肚。
說到底,孩子長大了,想和父母保持距離這完全情有可原。
正如那句話: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孩子懂事了,有自己的小世界,終有一天會離父母而去。
屏蔽朋友圈,或者不告訴父母關於自己的事情,不過是分離的開始,父母不必慌,也不必過分去追問。
該怎麼辦呢?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
「我們既不建議父母縱容孩子,也不建議父母嚴懲孩子,
我們建議父母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們,有能力引導他們,
這樣孩子們就既不會沒人管變成『野孩子』,也不會感到家裡壓抑、令人窒息。」
放下對孩子每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的慌張,正視他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這才是智慧父母的做法。
1、先反思,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和影響
《少年說》中,主持人陳銘被問到「如何面對被孩子屏蔽這件事」。
他表示,會很認真地反思自己,想想是不是自己之前做過什麼讓孩子不夠信任自己。
雖說孩子有逆反心理很正常,但父母也要審視自己,有沒有哪裡做得不夠好,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如管教孩子的方式、和孩子的溝通等,有沒有做到尊重他。
沒有的話,那就努力適應孩子成長的需要。
2、靜觀其變,適當「冷處理」
李亞鵬曾在公開場合自我調侃,被女兒李嫣屏蔽了。
原因跟他擅自關閉女兒的社交平台有關。
但他只是默默觀察,允許女兒屏蔽自己。很快地,十天後女兒就又打開。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最不該的就是用強制行為要求和逼迫他。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他自己消化、思考,或許等他想清楚了,就會改過來。
畢竟孩子此時此刻最想要的,是父母的接納,而不是指責和干涉。
3、一如既往地關心孩子,理解和尊重他。
《正面管教》里說了:
「贏得十幾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
讓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撐中,得到自尊感和歸屬感。」
無論孩子做什麼,父母理應關心他的成長和需要。
既然孩子有自己的考慮,無法強求,那麼就閉上嘴巴,好好做飯,用安靜的注視讓孩子在自己的心靈世界裡自由飛翔。
相信某一天,他一定能夠感受到和父母的聯結,用自己的方式回報父母的愛。
心理學家西爾維婭·克萊爾說過: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放寬心,也鬆開手。
讓目送孩子背影的熾熱眼神,成為他走向獨立未來的力量。
唯有這樣,才能重新贏下孩子的心。
—— End ——
作者:哎呀媽,多平台簽約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師,願用自己的心和筆,開啟孩子們的心靈世界。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