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堂集瑞:祥瑞,如何塑造中國人的家庭空間?

2023-12-21   新周刊

原標題:華堂集瑞:祥瑞,如何塑造中國人的家庭空間?

華堂集瑞:祥瑞,如何塑造中國人的家庭空間?

作者:蘇煒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大詩人蘇軾的人生經歷好像反過來了:從年少成名、身居廟堂,再到身陷囹圄、屢遭貶謫,從高點跌落之後的蘇東坡,把人生收縮回「家」這個原點。

2021年9月29日,廣州。人們在廣東省博物館參觀「《紅樓夢》文化展」。(圖/視覺中國)

北宋紹聖四年(1097),已經62歲的蘇軾在兒子的陪伴下,乘著一葉小舟漂過瓊州海峽,抵達一千年前中國人關於地理想像的邊界——位於海南島的儋州。

在當地人的幫助下,蘇軾和兒子在竹林中結起一座草廬。哪怕是這樣一個簡陋的家,詩人也精心裝點了小小的祥瑞——在門前種下一叢菊花。時值秋天,草廬前的菊花次第盛開,就像隨著新家落成,花中寄託的高潔情操和生活雅趣,也逐漸舒展而開。「數朝風雨涼,畦菊發新穎」,筆端有淡然,亦有溫情。

這座遙遠的島嶼,記錄了詩人一生中最艱苦的一次貶謫,但就是在這片蠻荒之地上,詩人用一座草廬重建家的實體,用菊花等小小祥瑞,裝點家的靈韻。收拾精神、舒展身心,忘我而安適,蘇軾最終在最遙遠的貶謫地達到他筆下「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境界,也給千年後的人們,演示了如何在困境中建立身體和心靈的家,又如何用祥瑞點染出屬於家的氣韻。

「瑞」,是中國人對家的儀式感

只要一叢有祥瑞寓意的菊花,就能幫大詩人錨定有關家的想像,這折射了千百年來,在中國人用建築塑造「家」的旅程當中,「瑞」始終是一味關鍵的要素。

如果說「天人合一」是貫穿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精神的一條主線,那麼「家」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物理和精神空間,就是以祥瑞凝聚瑞氣、以瑞氣表達天性的關鍵場所。

按照《說文》中的說法,「瑞者,以玉為信也」。渾然天成的玉石,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最早的有關祥瑞的具象。上溯至5000年前的良渚,我們的先民已經學會雕刻精美的玉璧,用那些飄逸的紋路「以玉事神」,在文字出現之前的年代,寄託對於未來朦朦朧朧的美好暢想。

而在後世中華文明開枝散葉的幾千年里,這種朦朦朧朧的暢想,以越來越細微的方式,融入到家的一磚一瓦中。達則兼濟天下時,家是起點;思慮聚焦到自身和親人時,家是港灣。而何以為家呢?眾多祥瑞構建出獨屬於中國人的理想家庭圖景。

瑞氣首先是對建築本身的塑造。

中國傳統建築上常見的鎮宅脊獸。(圖/pexels)

「吉,善也;祥,福也。」順遂圓滿是人們共同的心愿,而印刻在建築上的圖案,則成為這種心聲最好的媒介。無論是以木雕、石雕、磚雕形式呈現的建築裝飾,還是桌、椅、床、凳中的家具設計,祥瑞圖案在中國人的家中隨處可見。

例如各類祥禽瑞獸:盤龍喜慶驅邪,鳳凰和鳴相諧,獅頭印在屋頂的瓦當上以鎮宅,蝙蝠以「福」的同音飛翔在屋檐下,其餘的還有奔鹿、麒麟、錦鯉等,各有寓意。再比如各類祥瑞紋理:有寄託長壽的壽字紋,有卜凶納福的龜背紋,有清潔高雅的博古紋,亦有大眾更加熟知的回紋、雲紋。此外,吉祥花卉和神仙靈獸也是常見元素。

正所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祥瑞雲集,祖祖輩輩的願望就這樣在一桌一椅、一廊一柱中固定下來,又在一年一歲中流傳下去。

瑞氣也少不了日常的裝點。

「引水、搬山、望氣」等風水布局,滲透了有關「祥瑞」的遐想,是中國人對家的儀式感。(圖源:保利·天瑞)

古代的積善之家,喜歡在前廳懸掛「五瑞圖」。名為「五瑞」,然而代表祥瑞的花木豈止五種?椿樹年高,寄託對長者的長壽心愿;傳說食用萱草而忘憂,它還被用以指代父母的養育恩情;芝蘭象徵君子;翠竹節節攀升而不失節操;就連畫中的一塊頑石,也有穩固安然的好寓意。有心的人家不僅懸掛「五瑞圖」,還將畫中的五瑞逐一栽種,安置在家中,以草、木、竹、石充盈家中的瑞氣。

植物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書畫、玉器、銅器、瓷器等器物的擺放,以及「引水、搬山、望氣」這樣的風水布局,是如何一點一滴滲透有關「祥瑞」的遐想。朱門高閣抑或尋常人家,富麗堂皇抑或平凡宅院,「瑞」始終是中國人對家的儀式感。

於是,那句新屋落成時最常見的「華堂集瑞」,從來不是虛言,而是綿延千年的信仰。

「在心靈深處,擺一束艾草」

按照古代中國人的劃分,祥瑞亦有分野。唐朝著作《稽瑞》中便將「瑞」分為五等:神獸屬於佳瑞;山川日月的吉兆是大瑞;美麗的野獸為上瑞;五彩飛禽為中瑞;仙草植物是下瑞。

而當時代的車輪滾滾來到現代,中國人從院落搬進樓房,再搬進各色公寓、別墅、宿舍,效率越來越成為家的唯一標尺,空間利用成了居住者的共同追求,想要層次完整地復刻這些祥瑞已是奢談,如何在現代建築中以現代材料呈現祥瑞,是今天的我們關於「家」的一大實踐。

回顧過往,剛剛「上樓」的中國人對「瑞」的表現還是刪繁就簡地直白:既然菖蒲、石榴花、龍船花、蒜頭這些祥瑞植物難以集齊,雕刻祥瑞的古典家具也不好搬進高樓,那至少可以在冷冰冰的防盜門上插一束艾草。

祥瑞植物逐漸演變成一種尋常人家的家居裝飾文化。(圖源:保利·天瑞)

《燕京歲時記》記載:「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住進高樓大廈的中國人自然不用再以艾草驅趕蚊蟲,但藏在樓道里的艾草漸漸演化成一種裝飾文化,它烘託了辟邪求吉的淡淡氛圍感,它牽連著久遠的群體記憶,它簡略地代替其他吉祥之物承擔止瘟、平安、護佑、祥和的重任,它也構成70後、80後和90後關於兒時的家的記憶。

今天,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的中國人對「家」的理解有了更豐富的層次,對「瑞」的追求也有了更多元的呈現——更先進的設計理念和科技應用,也足以支撐這些呈現:在閃爍的螢幕上,年輕人貼上電子「福」字;小小窗台上的多肉,被年輕人賦予了健康和希望的新寓意——「白白胖胖,充滿希望」,年輕人選擇的吉祥話幽默又直率;新中式家居被越來越多年輕人接納,他們在簡約中重現古意;除了家庭空間,社區空間也重新被重視,草木布置、門廊斗拱、亭台水榭,中式園林的和諧天成成為年輕業主的心頭好……

即便是簡單的草木布置,也承載了一代代中國人有關「瑞」的期許。(圖源:保利·天瑞)

「中國人家2.0」時代,「華堂集瑞」的願景牽連著歷史,指引向未來,眾多祥瑞的元素文化,在勾勒美好生活的同時,也讓國人家庭重臻「天人合一」的境界。

原來,蘇東坡種下的那叢菊花的淡雅、童年插在門前的那束艾草的幽香,一代代中國人有關「瑞」的期許,不絕如縷,從未斷絕,在此時此刻,正演化出「家」的全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