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係,一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底色。教育發展到提倡 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新型學習場域的今天,它如同滾雪球一般,更是成了一門決定 學校能否實現深度轉型的大學問。 站在系統、專業的角度深度解析師生關係的關鍵邏輯,重新審視自身實踐,我們更有可能縮短與教育理想之間的距離。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肯尼思·J.格根教授在其《關係性存在: 超越自我與共同體》一書「第三部分專業實踐中的關係性存在 」中 ,專章論述「 關係型教育 」。作為社會建構主義者 ,格根認為,「 課堂不再是我的船,我也不是它的船長」,「 課堂上發生的一切都是我們共同完成的「,「既然所有的知識都是一種共同體的創造,有效的教育理應增進人們對關係過程的參與」。
這些論述對於當前我們審視教師發展與教育變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包括思考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區別於一般性人際關係,必須具有教育專業要求。
重新想像:人人渴望的師生關係到底是什麼?
有一所學校,生長著這個時代人人渴望的師生關係:
據說,這裡不再把知識作為學校的核心,而把關係作為學校的核心;這裡的師生關係,不再是「管與被管,教與被教」,而是「 共生共學,相互促進」; 師生間的情感與互動需求,成為學校存在的根本價值。
據說,這裡既不是「教師第一」,也不是「學生第一」。師與生沒有傳統意義的等級排序,只有面向未來的角色分工;他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
這裡的師生從情感上親密無間,心心相容,互相接納——學生因為「親其師」,所以能「問其難,信其道」;老師因為愛與相信,所以能支持、責備和陪伴。
這裡的師生從形式上呈現為「學習共同體」的樣子, 共同的人生目標都指向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性解決問題,並致力於不斷自我發展;這裡「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這裡的師生在角色上互補與支撐,分工上有如「教練和運動員」;而在不同的時候, 彼此都可以成為學習行為的「平等首席」:
或者教師成為中心——當學習過程需要鼓勵、評估、導演、導師、學習行為的設計等角色介入的時候; 或者學生成為主角——在知識獲取、技能精進、品格生長、自我發現、他人合作、好奇心培養等方面; 或者雙方互為學習行為的「生態協作者」——圍繞同一個目標,實現共同的學習,成為相互支撐的夥伴......
是的,在這個師生關係紅燈頻閃的季節,每一位教育人都在本能地追問:這個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師生關係?我們到哪裡去尋找這樣一所美好的學校?
人類的教育史,經歷了壓抑兒童天性、無視學生人格、「師尊生卑」的師生關係;走過了完全從兒童天賦、興趣和需要出發,徹底以兒童為中心的師生關係;今天, 我們該如何走向真正獨立平等、分工有序、共生共學的關係?
情感因素: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靈魂的相遇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喬納森·特納指出,人類是地球上最具情感的動物,社會中的每一緯度都是由情感所凝聚的。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靈魂的相遇,師生關係本質上是一種情感關係,在師生交往和互動中,情感是關鍵中介和紐帶。
1.建構師生主體間性,防止情感「缺失」
主體間性是「主體—主體」的關係模式,它強調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共在性、平等性、互動性和共識性。立足「主體間性」,建立師生情感,有利於解決「缺失」問題。
共建情感規則。教師在學期初就需避免「一言堂」和互動缺乏的狀況,可以通過與學生共同探討和構建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情境、課堂規則等, 營造由學生掌握班級結構的師生互動情境。同時,和學生建構 雙方互動的情感準則與要求,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交往。
建設性情感表達。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 主動表達積極情感,如熱情、開心、喜悅等,吸引學生注意力,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變程序性的、刻板淡漠的情感互動為建設性的情感交往。 教師主動表達積極情感是對學生的情感付出、情感點燃,有利於密切師生關係。
彼此尊重與信任。交流和互動是教師和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本性,師生間構建尊重平等、合作包容、創新發展的師生關係,正是主體性實現的表現。這就要求師生之間彼此尊重與信任,讓教育過程成為分享情感體驗的過程。
2.教師自我情感整飾,克服情感「失控」
情感整飾是教師為達成教育目的,有意識地體驗和表達情感,以符合規則要求的教育行為。這是教師理性調控情感的一種方式,可以作為教師處理情感「失控」的方式之一。
教師可以進行必要的淺層扮演。淺層扮演,即通過 外部表象表現情緒情感的方式, 偽裝和克制是兩種常用策略。前者是假裝不真實的情感表達期望的情感,後者是有意識地抑制自己的消極情感。師生交往中,教師可以假裝表現消極情緒以實現對學生的震懾和控制,也應該克制消極情緒以減少對學生的影響或傷害。
教師應該進行適度的深層扮演。深層扮演,即通過內在認知調整達成的 表里如一的情感表達, 包括重新聚焦、重新結構、情感分離等具體方式。比如:課堂上有學生睡覺,教師可以關注大多數認真聽講的學生,避免被睡覺的學生分心,就是 重新聚焦; 重新結構指教師重新認識情境,對情境加以選擇和修正,營造合理的情感氛圍,如通過有趣的課堂導入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情感分離指教師自覺區分「工作情感」和「個人情感」,避免把私人情感帶入與學生的交往。
3.形成關懷型共同體,避免情感「失序」
形成關懷型共同體, 教師向學生表達愛的共情能力是關鍵。社會心理學家巴特森認為, 共情可分為感知型和回應型兩類。 感知型共情是指能夠準確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心理狀態和行為,在此基礎上 模仿他人的情感和表情; 回應型共情指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通過 角色轉換,憂對方之所憂,苦對方之所苦,富有同情心地回應他人。 教師不僅要感知學生的情感,還要有所回應,以下兩個原則值得借鑑——
不評價原則。師生交往時關注具體發生的事件,而不進行抽象判斷、定義甚至針對人的褒貶。例如,學生上課睡覺,一位教師問:「你最近上課經常睡覺,發生了什麼嗎?」另一位教師說:「你最近上課總睡覺,這可不行啊!」前者的交流方式屬於不評價, 只針對學生上課睡覺這件事進行詢問,並沒有進行主觀判斷;後者屬於訓導,表達了對學生的批評和不滿。附帶評價的交流,意味著教師有先入為主的假設或推斷,往往伴隨消極情緒。 教師在情緒的驅使下,言行可能失度,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從而難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信息原則。我信息原則是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為教師提出的策略,指的是 當學生行為給自己造成干擾時教師的言語回應技巧——教師不要用「你」開始講話,而要以「我」開始講話,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以「你」開始講話,往往含有指責的意味,容易引起學生的防禦或對抗;而 以「我」開始,只講自己的感受,意味著開放自己、信任對方,用真情實感與學生溝通,容易感化學生,以真情換真情。
讀懂學生:構建良好師生關係的應有之義
讀懂學生,成為懂得學生學習需求的人,是教師的核心競爭力。這一方向,值得我們扎紮實實回歸「人」的起點,不斷創新,務實實踐,方能有效服務學生髮展。
1. 前置溝通時間,在多方調研中讀懂學生
接手新班時的學情調研,學科課堂教學的學情前測,都是研究學情、讀懂學生的有效渠道。教師要善於從學情調研中,閱讀那些我們熟悉卻不易敏銳察覺的細節背後的意義。
學情調研,不能只是泛泛而「談」,還需要充分研究與轉化,才能把現場觀察到的信息落腳在對教育教學的轉化和指導上。
通過「打一個溫馨電話、查一次檔案記錄、來一次老班訪談、做一次調查問卷、約一次深入家訪」五種渠道,了解學生基本家庭狀態,對話學生髮展點和發揚點,在多樣化的學情調研中初步接觸學生和家庭。綜合訪談結果為每位學生建立初始檔案,這些都為持續積累信息、深入讀懂學生穩穩打下第一步根基。
2. 常態工作日誌,在持續觀察中讀懂學生
每種形式的學情調研,都能幫助教師發現學生不一樣的細節。讀懂學生,需要教師在常態工作中「邁開腿、用心看、仔細聽、充分想」。
不同的時間段,教師觀察學生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早晨進校,觀察學生的個人清潔及晨讀情況,了解家校練習本的完成情況; 上課時間,觀察學生的專心程度、發言及提問情況等; 下課時間,觀察學生的活動內容與學生協作互動情況等;分組活動時間,觀察學生是否能與同學和諧相處等……
一個個看似普通的細節,都在無聲傳遞著學生不一樣的信息。抓住細節,相互聯繫,不斷觀察分析,更容易形成研磨學生、讀懂學生的有效橋樑。
3. 課堂教學,在關鍵環節中讀懂學生
讀懂學生僅有開學初的學情調研還不夠, 課堂教學是研磨學情、推動學生持續發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中,持續致力於讀懂學生、把握學情,才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讓教學從「批髮式」集體服務走向推動學生個性化成長。
保持邊界:塑造師生關係,要注意「前台」「後台」
師生都是學校舞台上的「角色」。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進行著無數的表演,都在不同的舞台穿梭。
「表演」是人的無意識行為,不是虛假,是個體在不同社會關係中學習並展現真實自我。在舞台表演體系中,有兩個相對應的重要概念,那就是「前台」和「後台」。
在學校里,上課就是老師最典型的「前台表演時刻」,教室環境的布置、對教師職業形象的要求等就是個人門面的突出體現。
而在「後台區」,比如教師辦公室、休息室、茶水間等,老師可以進行一定的放鬆,可以休息、聊天、交流看法等。
1. 教育的「前台 」 始終是面向學生的
戈夫曼的戲劇理論可以在非常廣泛的意義上透視學校中的很多互動場景。它對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啟示是要認識到: 所有人都有前台、後台的需求,包括老師、學生。
首先, 學校必須尊重和維護教師的前台形象。 社會大眾對教師的角色期許比其他職業要高,學校必須協助教師維持好前台形象,在諸如學校開放日、家長會以及課堂等正式的「前台」必須用一舉一動彰顯教師的專業性。
老師的前台和後台行為都會影響學生,前台行為屬於事先計劃的正式課程,而 後台行為就是非正式的潛在課程,包括教師的價值觀、做事態度、日常言行舉止等,都會被學生視為楷模,甚至有時「後台」表現會更深刻地留在學生腦海中。
教師永遠應該把自己人格中最閃光的一面、這個職業中最為專業和負責的一面呈現給學生,也就是說,教師一定要意識到:自己真正的表演「前台」一定是面對學生時的舉動和行為。
2. 尊重和維護學生的「後台 」 需求
學校和教師一定要尊重和維護學生的前台形象,學生也希望在同伴前塑造完美的前台意象,教師要善於「獎善於前堂、規過於後室」,用自己期待的角色來鞏固孩子的身份認同。
另外,尤為重要的一點是,教師一定要包容和接納學生的「後台」行為,給學生一些「後台」時間或空間。教師在學校中有辦公室、休息室等「後台空間」,而學生呢,幾乎沒有,一些寄宿制的學校對宿舍也實施了非常嚴格的監管,導致學生在校時緊繃的壓力無處釋放。
我們從戈夫曼那裡能夠學到的一點是,後台行為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非理性放鬆狀態,教師應以平常心待之。此外, 教師最好不要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學生私密空間面前,不要偷聽學生講話,要禁止告密的舉止,這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守則。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進行著無數的表演,都在不同的「前台」和「後台」區穿梭。在學校里,我們要把面對學生的每一次場景都作為教育的前台,而不是「作秀」的前台;要充分維護學生、教師的前台形象,更要為他們搭設適度的後台區——老師需要閒暇時光,孩子也需要閒暇時光。
教育是迷戀他人成長的事業, 教師與學生之間不應該是「我」與「他」的陌生關係,而應該是「我」與「你」的熟悉關係。新形勢下,教師雖然面對諸多挑戰,但只要 以心交心、以愛換愛,善用情感因素,就可以成長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終身學習者。
本文由王崧舟老師推薦,選自「教師博覽」,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延伸閱讀:
教師最需要什麼素養,如何贏得學生家長的支持?
優秀教師管理課堂的66個細節 ( 必須收藏!)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的教師在拚命教書,一群不讀書的父母在拚命育兒
一節優質課的課堂評價標準與細則解讀(供教師參考)
一節優質課的三個簡單標準
如何有效打造高階思維課堂?從這五個方面掌握教學密碼
葉瀾: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
柳袁照:很明顯,這是一節「磨」出來的「好課」,可以非議嗎?
學生上課走神不聽講?用好「遊戲」,高效提高課堂參與度!
好課程就是一把金剛鑽
魏書生:我教了35年的語文課,沒批改過一篇作文!這些教學方法值得老師們學習!
滄海 :課改,為教育增添一抹亮色
教改新動向!教育部:文化課作業減下來,體育課作業加上去!
李鎮西:課堂一定要「高效」嗎?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