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後別熬夜、巧防燥

2023-08-24     保健時報

原標題:處暑後別熬夜、巧防燥

8月23日是處暑時節,夏天的暑氣將慢慢消退,故有「處暑寒來」一說。但是,處暑節氣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白天仍會感到比較炎熱,民間有「秋老虎」之說。處暑是陰陽交替的時候,人體內的陰陽之氣也隨著變換。所以在處暑節氣,應順應陰陽變化來進行養生。

提早入睡,適當秋凍

處暑後,應避免過早起床,每日增加睡眠一小時,並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外科主任醫師陳其華介紹,這樣可以讓人保持充沛的精力,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開始蓄積和保存能量,尤其對於老年人,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寐的現象。因此可以在晚上適當提早休息入睡,特別是午休,即使睡不著,閉目養神也是對身體有好處的。

處暑時節,正值初秋,暑熱尚未退盡,此時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覺不太寒涼為準,以提高機體對逐漸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此所謂「秋凍」之意也。適時秋凍,更有利於機體收斂陽氣。但是,早晚天氣涼爽,需及時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由於老人和孩子抵抗力較弱,代謝功能下降,血液循環相對減慢,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更應及時增減衣服。另外在夜間睡覺時腹部應蓋上薄被,以防脾胃受涼。

養陰潤肺,少辛增酸

飲食上,處暑時天氣較乾燥,燥邪易灼傷肺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醫師客蕊曾建議,此時節宜多食具有養陰潤肺作用的食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蜂蜜: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止痛也。蜂蜜有養陰潤燥、潤肺補虛、潤腸通便、解藥毒、養脾氣、悅顏色的功效,因此被譽為百花之精

另外,處暑節氣飲食宜增咸減辛,以養脾胃。多食鹹味食物,如荸薺、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蔥、蒜、韭菜、茴香等。多食新鮮果蔬以防秋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如梨、柑橘、石榴盡可享用,它們都有潤肺生津之效。多食銀耳、百合、蓮子、杏仁、蜂蜜、小米、黑芝麻、黑米、豆類及奶類等清潤食品。還可飲用蘿蔔茶,將白蘿蔔切片煮水,用此水沖茶,具有解暑開胃生津之效。

避免悲秋,遠離「秋乏」

處暑時節,秋意漸濃,大自然呈現蕭索之象,此時人們容易出現悲秋感懷的情緒。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崔乃強提示,平時可做一些聽音樂、練習字畫、讀書、釣魚等安神定志的活動。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情緒安穩,切忌情緒大起大落。

另外,處暑節氣後,生理上人體出汗明顯減少,水鹽代謝功能逐漸恢復平衡,進入生理休整階段,機體容易出現疲憊感;同時處暑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瀉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易生「秋乏。因此,一定要保證睡眠。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燕聲

編輯 || 顏紅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a038d81ea3195467b45a44a0a894b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