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條件允許,肯定是自己帶孩子比較好啊」,經常聽到身邊有小孩的年輕父母發出無奈的感嘆。
確實,作為父母能完全參與到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但現實是父母要出去賺錢養家,孩子就只能讓老人幫忙照顧。
菁菁生完孩子後,在家裡待了一年才出來工作,剛開始重回職場時,她整個人都很開心,但是漸漸地,家庭內部矛盾就出來了。
菁菁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會著涼,吃飯也不好好吃,後來才發現,自己的婆婆也沒有太多照顧小孩的經驗。
- 婆婆怕冷,擔心孩子凍著,就給孩子穿很多衣服,這樣孩子玩得一身汗再一吹風,就很容易著涼;
- 吃飯的時候,婆婆總是挑孩子愛吃的給她吃,吃的量也沒有節制,孩子也經常因此積食。
菁菁看著婆婆這樣帶孩子很是無語,但又沒有辦法,每次想跟婆婆溝通一下這個問題,婆婆都會回一句:「你要看不慣就自己帶,我出去上班。」現在菁菁跟婆婆的關係只能算是維持著表面的和平。
每次菁菁吐槽婆婆,就能吐槽好久,同事們都安慰她換個角度想想:老人幫你帶孩子,你自己的時間確實多了,下班不用著急回家帶孩子,下班的聚餐也都能參加,當自己在家的時候可以自己帶等。
面對現實問題,只能權衡利弊之後進行取捨。
都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壓力特別大,一睜眼就是房貸、車貸,還有老人和孩子要養。如果這時老人能幫忙帶孩子的話,夫妻兩個人就能專心賺錢,能在很大一部分上緩解壓力,畢竟兩個人能創造的價值總比一個人大。
凡事都有利弊,有老人幫忙帶娃,跟自己帶娃,在生活上肯定是會有一些區別的:
時間上
如果家裡沒有老人幫忙帶,那所有的事情就得自己做。
比如: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得送到託兒班,父母上班前送孩子過去,下班後再去接孩子,到家還得給孩子做飯等,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
如果這時有老人幫忙帶的話,可想而知父母自己的時間會多了很多。
經濟上
有老人幫忙照顧孩子的話,媽媽在休完產假之後就可以重回工作崗位,在經濟上可以為小家庭緩解一部分壓力。
如果沒有老人幫忙帶,那家裡就只有爸爸一個人能賺錢,而且對於媽媽來說,一整天圍著孩子轉,慢慢地會感覺自己跟社會脫節,爸爸也會倍感壓力。
面對現實情況,有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家庭,如何處理好孩子的教育問題呢?
要明確父母的責任
父母首先要清楚自己永遠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雖然目前是老人在幫忙照顧孩子,但作為父母,不應該對孩子置之不理。
很多人都說隔輩親,老人在帶孩子時多少會有點寵溺,時間久了肯定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因此,父母有時間的時候就可以讓老人放鬆放鬆,自己帶孩子出去玩,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要自己來做。
多溝通、交流
下班回家後,父母不要各自玩各自的手機,可以多問問孩子今天一天都做了什麼,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分享。
飯後可以帶孩子一起出去散散步,畢竟老人跟孩子的年齡差太多,很多新科技的東西都不懂,會覺得跟爸媽更有共同語言,兩個人都對孩子的生活有參與感,這樣也更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老人幫忙帶孩子,在對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上肯定會有很大的分歧,在有矛盾時不要想著抱怨,更不要說出激烈的語言來衝撞自己的父母。
年輕人也要懂得學會感恩,出現問題了說出來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不要一直憋在心裡,這樣家庭才會更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