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的7種不同證型與用藥選擇

2019-10-15   叮噹快藥

口臭是一種常見的口腔問題,很多人深受口臭問題困擾,嚴重者還會影響生活和社交。患有口臭的人群多數都嘗試過使用清新口氣的牙膏刷牙、漱口水漱口等方式,去緩解口臭,但實際效果往往不佳。現代研究認為,口臭與口腔內微生物繁殖、感染幽門螺桿菌等因素有重要關係,而中醫則認為口臭多與脾胃不和有關,根據病因不同,又可分為多種證型,具體我們接著來看。

一、食積脾胃型

病因病機:暴飲暴食、飲食不節,食積不化,擁堵腸胃,導致氣機阻塞,且食積日久化腐,腐臭之氣上蒸,而形成口臭。

症狀表現:口出酸腐之氣,脘腹脹悶不適,不思飲食,噯氣頻作,大便臭如敗卵,舌苔厚膩。

治法:消食、化積、導滯

藥物選擇:保和丸(顆粒)、檳榔四消丸、健胃消食片、四磨湯口服液、加味保和丸等。

聯合用藥:保和丸+復方消化酶膠囊。

二、脾胃積熱型

病因病機:素食辛辣之物,或邪熱犯脾,或內傷氣機、郁滯化熱,導滯脾胃積熱,脾胃運化失常,腐熱之氣上出於口,而致口臭,舌紅苔黃厚。

症狀表現:口氣穢惡熱臭,流涎亦臭,口乾,齒痛,喜食冷飲,脘腹滿悶不適,可有胃脘灼熱疼痛,便秘,舌紅苔膩。

治法:清瀉脾胃積熱

藥物選擇:唇齒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等。

聯合用藥:清胃黃連丸+薄荷喉片。

三、心脾積熱型

病因病機:因思慮日久而使脾氣凝滯,郁久化火,上擾於心,心脾積熱,移熱於胃,而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濁氣不降,上出於口,形成口臭。

症狀表現:口氣熱臭,面赤唇紅,口舌生瘡,或伴有發熱、煩躁、失眠,小兒啼哭,口乾或苦,脘腹痞滿脹痛,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質紅。

治法:清心瀉脾

藥物選擇:連芩珍珠滴丸、清熱化毒丸、牛黃上清丸、牛黃清胃丸、顯齒蛇葡萄總黃酮含片等。

聯合用藥:牛黃上清丸+西吡氯銨含漱液。

四、濕熱內蘊型

病因病機:久居濕地,致濕邪侵犯人體,或飲酒日久,濕邪困脾,日久化熱,脾失健運,使得胃失和降,清氣不升,濁氣上逆而致口臭。

症狀表現:口氣臭穢,伴有噯氣,且噯氣後口臭明顯。可有頭身困重、頭暈乏倦、脘腹痞悶、不思飲食、大便黏膩不爽、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厚膩。

治法:健脾益氣,清熱利濕

藥物選擇:藿香清胃膠囊等。

聯合用藥:藿香清胃膠囊+龍掌口含液。

五、肺熱壅盛型

病因病機:外感熱邪或痰積日久化熱,熱蘊肺絡,蘊結成癰,熱腐成膿,腐臭之氣上沖於喉而成口臭。

症狀表現:口氣臭穢,鼻塞,或有嗅覺不靈,咽喉疼痛,或有咳喘,咯吐濃痰,痰色黃質黏稠,或為血腥臭痰,舌紅苔黃膩。

治法:清肺化痰

藥物選擇:清氣化痰丸、清肺化痰丸、清肺抑火片等。

聯合用藥:清氣化痰丸+咽立爽口含滴丸。

六、腎虛型

病因病機:腎陰虧虛,陰虛火旺,虛火久熏,化肉為腐,腐臭之氣從口而出,則成口臭。

症狀表現:口臭,伴有牙齒鬆動,腰膝酸軟、心煩失眠、口燥咽干、盜汗、眩暈耳鳴等,舌紅少苔。

治法:滋陰降火

藥物選擇: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等。

聯合用藥:知柏地黃丸+口炎清顆粒。

七、脾虛濕滯型

病因病機:脾胃虛弱,運化失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遂成口臭。

症狀表現:口臭日久,納呆,神疲乏力,形體消瘦,大便稀溏,舌淡胖,舌邊有齒痕,苔白膩。

治法:益氣、健脾、化濕

藥物選擇:參苓白朮顆粒、參苓健脾胃顆粒等。

聯合用藥:參苓白朮顆粒+抑菌漱口水。

以上就是對於口臭的7種不同證型的概述與用藥建議,當然除了選用對證的治療藥物外,我們也可以考慮根據患者本身是否患有其他口腔疾病如牙周病、消化道疾病如幽門螺桿菌感染等,進行聯合治療,往往這樣聯合更獲得更好的療效,同時還應提醒患者保持作息規律、合理飲食、不抽煙、不酗酒、保持愉快的心情,這些對於口臭的改善均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