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3步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孩子的變化才會從量變到質變

2019-07-31     有料家庭教育

01 想從困境中退縮的奶奶和孩子

孩子正在學游泳。

從一開始的興致勃勃,到後來被老師要求嚴格有點牴觸,但因為每次都有一些進步,加上喜歡游泳,每次還是堅持去。

但有一次老師給我發來一個信息,讓我和奶奶溝通,不要因為心疼孩子而干預教學,並把事情經過描述給我:

孩子蹬蛙泳腿不拿浮板,戴手飄提前適應,然後她害怕,就哭了。

奶奶就進來跟我說讓她拿著板再蹬腿。

我了解孩子情況,根據孩子情況安排的課程內容,下次課就要加上手部動作了,所以這節課必須要提前適應,這是不能心軟的,或許逼一下她就敢了,就做到了。

事實證明最後她做到了。

原來,孩子因為撤掉三塊背浮中的一塊,浮力沒那麼強,孩子害怕沉下去,就緊張得哭了不敢下去。

奶奶回來責備老師說:孩子那么小,還不會游,拿掉浮子當然害怕了。

我:要學會,那總得一塊一塊逐步撤下來。老師會有判斷,只要孩子安全,您就不用干預了。

奶奶:我看孩子哭,難受。我們那個年代自己去塘里摸索摸索也學會了。沒有必要費那麼多勁,學這麼細折磨孩子。

我:學習每一樣東西,要學好,學規範,肯定就會被要求,被糾正,肯定會有不舒服。不可能說,你把孩子放到水裡,老師一指導她就學會了。

奶奶:孩子哭得不願下去,要我說就不要學,受這個罪幹嗎?

我:以後孩子人生中肯定要遇到挫折,難道能一遇到挫折就停著不走了。

事後,孩子回來也找我和爸爸訴苦,說下次不想去了。

我知道奶奶對待這件事的情緒和態度,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於是,之後幾次我親自帶著孩子去。

一次,我發現孩子在泳池邊僵持著不肯下去。我看沒有什麼危險,老師在和孩子溝通,沒有進去干涉。

出來教學區時,老師告訴我:因為孩子換氣一直沒有做到位,所以撤銷手浮讓孩子感受一下如果換不到位會有什麼結果。體驗了更利於她改正。

這一撤,孩子果然就更慌亂了,感覺真要沉下去,就趕緊抓住邊上不下去了。

經過老師的解釋和講解,孩子再游就好多了。

我支持老師的做法。

因為不脫離舒適區,不吃一些苦,是不可能學到規範的動作的,甚至可能連學會都是個問題

02 阻礙進步的「舒適區」,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優越的物質環境中,不僅不需要他們孩子們付出任何勞動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

而家長們,也因為自己曾經吃過苦,也不忍看到孩子再受苦。看到孩子遇到一點挫折,比自己受苦還難受,總是千方百計把孩子保護在「溫室」里。

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家長為了迴避自己的不適感,把孩子放在「舒適區」。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認知區域」的理論,分為:「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其中「舒適區」,是沒有學習難度,處於一種令人感到舒適的心理狀態或行為模式區域。當你感覺很輕鬆,沒有壓力,並且不想做出改變時,就是處於這個區域。

學習區」,是面對對自己有一定挑戰的學習任務,會感到不適,但是努力了還是能接受。當你努力抵抗自己懶散的慾望,每天充實地學習,並感到自己不斷成長和進步時,你就在這個區域。

而「恐慌區」,是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學習或工作任務,令人感到嚴重不適。在這個區域你感到壓力很大,疲憊不堪,甚至可能崩潰,難以堅持。

在上面游泳的這個故事中,孩子希望處於「舒適區」中,因為每一次的撤一塊浮板,都會帶給自己不安全感,都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心力去應付,這樣的感覺不好受

奶奶也不能接受孩子離開「舒適區」,因為孩子難受的神情和言語,讓她重新感受到自己曾經受苦的感受,這樣的感受讓她很不舒服。她只希望看到孩子開心的樣子,那是她的「舒適區」。

媽媽也有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希望孩子愉快順利地學習游泳。但是她知道孩子需要適度離開「舒適區」。

雖然她看到孩子難受她也難受。但是她會將自己心疼孩子的難受,和孩子害怕突破舒適區的難受分開。她知道獲取新的技能必然需要付出突破原有模式的努力,孩子必須經歷這樣的難受

03 讓孩子從「舒適區」走進「學習區」,家長要有思路和步驟

如果一味遷就孩子,讓他們留在「舒適區」里,他們會懈怠、懶散,永遠不會有進步。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推一把,讓他們從「舒適區」進入「學習區」,幫助孩子成長。

首先,判斷「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我們既要讓孩子有進步,又不能讓孩子做理所不能及的事情。因為註定失敗的事情只會挫敗孩子的信心而沒有任何好處。

所以,選擇好孩子努把力就能達到的「學習區」很重要。它雖然會讓孩子有些不適,但是克服這種不適帶來的進步,能讓孩子心智和能力都有所成長。

第二,父母要做出榜樣:接納不適感,並相信孩子最終能做好。

遇到未知或陌生的情況,人都會感到不安。這種不安雖然不舒服,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去面對和接受它們。

當孩子告訴我,她哭是因為害怕背浮和手浮撤下之後,自己會沉下去。而且撤下去之後,自己明顯感覺浮力減少,身體往下沉,這樣的情況她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這讓她更加慌亂和害怕。

我蹲下來和她溝通:

「你的慌張和害怕,是面對一種新情況的正常感受。

媽媽在學游泳的時候,也是和你一樣的心情,因為還不會在水中很好的控制身體,就會害怕沉下去。實際上,這是每個學游泳的人都會經歷的過程。

但是,經歷過一段這樣控制不好身體的時間,最終媽媽還是學會了在水中不帶浮板游泳。

你的教練比媽媽那時候的教練要更專業,她更有能力教好你;而且你的協調性和悟性更好。

你在不安的時候,要想到這些,並儘量放鬆地跟著老師的指導去做,一定會做好。」

父母對孩子坦誠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走出挫折的過程,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父母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安」,他們會相信父母的話, 從而相信自己。

第二,明確自己需要進步的方向和具體步驟

處理好孩子的情緒之後,就是協助孩子解決具體的技術問題了。

比如你要學習的內容是什麼,怎麼安排學習的,有什麼難點,解決方法如何。這些都可以和孩子探討,讓孩子在探討中逐漸清晰,清晰的過程,孩子就已經在明白和消化了。

再比如說游泳這件事,我會跟教練及時溝通,學會一種泳姿基本分為幾個步驟,每個步驟學幾次,孩子學完後的問題是什麼,需要課後怎麼溝通和練習。

而對於孩子,我會詢問她這節課的收穫和感受,以及她自己理解的老師說的要點和主要的問題。我對於她說的內容給予肯定和補充。

在確認孩子知道自己需要改善的要點之後,每天都會有針對性的練習。

這樣的過程,孩子雖然覺得老師管得嚴格,但是因為確實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和成就感,難受她也願意堅持。

第三,學會延遲滿足,堅持做該做的事情

吃苦,是有悖人性的。

因為人的本性都願意停留在「舒適區」中,能不累就不累,能少累就少累,而很難抵禦自己享樂的傾向,去吃苦的做該做的事情。尤其對於自控力很弱的孩子,更是如此。

但是,不吃苦就不會有進步。

要成長,就必須吃苦

所以,父母可以用「規則約束」和「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相結合的方式,讓孩子「延遲滿足」,按計劃完成任務。

有一次孩子說:「媽媽,這幾天連續游,太累了,明天能不能請一次假呀。」

我耐心而堅定地告訴孩子:

我理解你的辛苦,但是太累這個理由不足以請假。

如果太累就可以請假,那老師也可以不上班老教你;如果今天太累了可以請假,明天後天都可以請假,那永遠也不可能學會。

如果你希望有一天和爸爸一起暢遊水立方,那你就得堅持學習和練習,克服了這一關,你就離目標更進了。

孩子一直希望和爸爸去水立方游泳,並且是自己獨立游。這麼一說,孩子很爽快地回應:「我就這麼一說,我還是希望能早點學會的。」

當我聽到孩子說「請假一天」時,其實我也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希望在炎熱的夏天,忙碌的工作之餘能休息一下,而不是還要送孩子去游泳;希望孩子也不用去面對老師的嚴厲教學,不用去緊張害怕,而是開開心心地玩。

當我突破了我的「舒適區」,告訴孩子我們必須堅持的時候,孩子能感受到這種態度,並且她會有一個信念支持她走進「學習區」:媽媽能做到「延遲滿足」,我也能做到。

孩子的每一步成長,其實都是從「舒適區」到「學習區」的邁進。

孩子是否能「延遲滿足」,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怎樣從自己的「舒適區」走向「學習區」,並指導孩子怎樣突破「舒適區」。

孩子在模仿,在學習,在堅持,自然也就有持續的進步。

-End-

「有料家庭教育」,持續提供有價值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服務。敬請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XmSrGwBvvf6VcSZUt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