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龍(1652年至1736年),字廣陵,浙江海寧人,世稱陳閣老。清康熙二十四年高中一甲二名進士(榜眼),歷任康熙雍正兩朝大臣,官至文瀾閣大學士。乾隆元年,陳元龍去世,享年85歲,諡文簡。明清兩代,陳家共有進士及第32人,位居大學士(類似宰相,俗稱閣老)3人,官尚書、侍郎、巡撫等一二品大臣者13人,卿寺、道府以下各登仕版者逾300人。科第仕宦之隆盛,聲震朝野,故陳家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之美稱,為東南顯貴世家。
說起陳元龍,早先民間有這樣一個離奇的傳說:說是雍正王胤禛早年無子,只生一個女兒,恰巧此時朝廷重臣海寧陳元龍生下了一個兒子,兩個小孩同年同月同日出生。正在為無子繼承王位而憂慮的雍正王,想了一個「偷龍還鳳」調包計。以慶賀兩個孩子周歲為名,把陳元龍及其家眷騙進了府中,乘機用女兒換走了陳閣老的兒子。陳元龍雖明知中計卻敢怒不敢言,也不能揭穿,這可是殺頭之罪啊。而後陳元龍只得將女孩送回鹽官鎮老家撫養,而自己兒子從此永遠留在了雍王府,男孩長大後即做了清朝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他就是清高宗乾隆。
這個故事由於在民間廣為流傳甚廣,影響很大,又被金庸寫進了《書劍恩仇錄》中,因此以訛傳訛,海寧人便把鹽官鎮當作了乾隆故里。這「偷龍還鳳」的故事也給古鎮鹽官的旅遊製造了賣點,鎮上陳閣老的老宅遊人總是絡繹不絕。清乾隆帝6次南巡,有4次到鹽官,都住在陳元龍故宅安瀾園中,每次題額書聯,陳氏盛情款待,這是事實。但野史民間有「乾隆皇帝系陳元龍之子,雍正帝以女調包」的傳說,卻是趣聞。
陳元龍擅長書法,書法學趙孟頫,擅楷書,被譽為「陳字」。圖中這幅陳元龍楷書七言聯:「波濤萬字驚人筆,塵土千鍾異俗心」,為北宋散文家曾子固的詩句。聯語字體嚴謹工整,凝重端莊,儒雅勁挺,略帶行書筆意,把北魏及隋唐的楷法融為一體。陳氏一族善書者多,而陳元龍是陳家的代表人物,更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乾隆之父。當時有人若得到陳元龍的字,定視為墨寶。陳元龍入值南書房時,康熙帝對他說:朕素知你工楷法,遂令他在御前書寫作大書一幅。書成,皇帝嘉獎了他,並以御書闕里碑文展示。此後,康熙帝還親書「愛日堂」額賜之。
陳元龍學識頗豐,著有《愛日堂文集》、《愛日堂詩集》等,編有《歷代賦匯》。還編纂並輯刻一部探討事物起源的大型科技類書《格致鏡原》,是當時工程學科中的大型百科全書之一。全書100卷,分30類886子目,彙集了古籍中有關博物和工藝的記載,包括天文、地理、建築、器用、動植物等,引文多據原書善本,如有未標書名者,亦註明何人所說,足資考核,可供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