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了幾十年大梁的強-5:終於能休息了,一口氣退役一百多架

2020-05-27   軍事編輯部

原標題:挑了幾十年大梁的強-5:終於能休息了,一口氣退役一百多架

似乎在2017年前後,央視7台再也沒有強-5的身影。以往附近駐紮有強-5的城市上空也再也沒有了渦噴-6引擎的呼嘯聲。通過網上的小道消息得知,被軍迷們冠以愛稱"小強"的強-5已經在2017年全部退役、轉入封存了。

在那個年代,強-5幾乎是中國航空工業的巔峰之作。以當時中國的科技水平來看,外人認為中國最多能仿製出使用活塞發動機的伊爾-10。但是中國直接跳過了螺旋槳強擊機,並在殲-6後機身的基礎上研製了強-5。時至今日看強-5,甚至還能找到不少閃光點:強-5能超音速,能狗斗,也能掛氫彈(強-5甲),試問美俄兩家的攻擊機能不能做到?

而在強-5誕生的時候,蘇聯空軍並沒有裝備強擊機。由於伊爾-2和伊爾-10相繼退役,繼任者沒有了後文;美國空軍甚至仍大量裝備A-1這種活塞攻擊機和A-4"天鷹"等型號,與強-5的性能差異也不大。至於蘇-25和A-10這種經典產品,已經是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產物了。

不過,強-5誕生的年代距離它正式立項已經過了12年之久。當時的蘇聯空軍已經擁有了蘇-17,美軍也獲得了A-6和A-7兩款攻擊機。美蘇兩大國的科技之先進讓這幾款攻擊機載彈量輕輕鬆鬆達到4噸以上的水平,而強-5的載彈量只有區區1.5噸。強-5身上的閃光點,直接拿數據進行橫向對比確實能發現,但對於現代戰爭來說意義不大。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作為和殲-6共用後機身、機翼的產品,強-5的機身也就是兩具渦噴-6小推力渦噴發動機就能帶動的水平,改進空間極小。氣動布局更是停留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一切都顯得中規中矩。然而強-5的出現,緩解了當時空軍只能由一個團的伊爾-10、為數不多的轟-5和米格17比斯負責對地打擊的窘境。

強-5也是中國航空唯一研製生產的強擊機。也是因此,它自然也就擁有許多改型:強調氫彈掛載能力的強-5甲,優化下視視野、強調魚雷掛載能力的強-5乙,為了應對現代戰爭而現代化改進、強調攜帶雷射制導航彈的強-5D/E/F/G甚至是雙座教練版強-5J,還有出口巴基斯坦等國的強-5III等等。這樣不斷地修改一直到最後一架強-5於2012年下線。

據估計,強-5在2017年宣布全部退役進入封存狀態時,仍有大約一百來架的規模。2018年強-5又出現在了珠海航展上:按照一架飛機可以飛行20年來計算,最後一架下線的強-5還能算是"新機",還有大約15年的壽命。

不過在攻擊-2、殲轟-7和殲-16、武直-10、武直-19等大批新銳察打一體無人機、戰鬥轟炸機和武裝直升機的面前,強-5也是時候退休了。在攻擊-2這樣的察打一體無人機面前,強-5的性價比也低了點;在殲轟-7和殲-16面前,強-5的載彈量、綜合作戰能力相當弱;在武裝直升機面前,強-5的日子更加難過:找塊平地就能起飛的直升機不光能發射反坦克飛彈,還能伴隨步兵作戰。

在大部分情況下只能作亞音速飛行且只能滯空2-3小時,最大航程僅有1300千米、最大載彈量只有2噸出頭的強-5,退休得正是時候。作為一款上世紀60年代末的產品,強-5的同型G.91等輕型攻擊機都已經退役了。如今看來,這些輕型攻擊機在現代戰爭中局限過大。步入21世紀後,中國空軍能夠兼任對地打擊任務的平台如雨後春筍般鑽出來,強-5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