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樣東西,去內蒙古呼和浩特必吃,感受當地人的生活

2020-08-25     若有所思CS

原標題:這三樣東西,去內蒙古呼和浩特必吃,感受當地人的生活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的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本地人親切的簡稱呼市。它古時候的名字,叫做歸綏(sui),這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

呼和浩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是中國北方重要的航空樞紐。令人驚訝的是,這裡雖然是內蒙古,但是離首都北京非常的近,高鐵二小時出頭,便能到達,交通很方便。

從上海虹橋機場飛行1500公里,三個小時不到,落地呼和浩特的時候是個傍晚,有著絢爛的火燒雲。

這裡的夏天氣溫涼爽,很適合避暑。

一壺磚茶、一兩燒麥、一杯老酒,聆聽塞外呼和浩特「先有召後有城」的由來。來到呼和浩特旅行,有三樣小吃是必須要去感受的。

提起呼和浩特美食,不得不提燒麥。在呼和浩特,有很多的老字號燒麥店,麥香村、德順源、沁春園、老綏遠、清晨源等等。

燒麥也稱燒賣、稍麥、稍美...有人說是來自大館子用碎肉做成了這個食物,稍帶著賣,慢慢的就叫成了稍賣。

沒想到一個小小的燒麥,在呼和浩特能有這麼多的話題,帶你去感受下。

那天早晨,在本地朋友的推薦下,去了一家「源鑫源」燒麥館,這是本地人吃早飯的地方。

店不大,只賣四樣食物:羊肉大蔥燒麥,油煎羊肉大蔥、羊肉沙蔥燒麥,油煎羊肉沙蔥。區別就是一個是大蔥,一個是沙蔥。

沙蔥也叫蒙古韭,是一種荒漠植物,在呼和浩特很常見。

小小的店面,古色古香,牆上手繪著燒麥的故事。好吃來源於原料:「蘇尼特」羔羊肉,山東大蔥,手工挑選好姜,不加添加劑的胡油...

店裡面,都是三三兩兩的當地人,說著聽不懂的語言。旅行時很喜歡去這樣的小店,可以感受當地人的日常。

幾個小菜是送的,清爽開胃。

點了一籠蒸燒麥,一籠煎燒麥。一籠八個,算下來三元一個。燒麥的皮特別的薄,像紙一樣透明,在早晨的陽光下特別的好看。

一壺新沏的磚茶,吃上一口燒麥,喝一口磚茶,解膩又清口。

據當地的朋友說,吃燒麥還要會吃。

燒麥上來了,要在吃碟里加入醬油或者醋,然後,注意這是關鍵,要把夾入的第一個燒麥夾爛,讓燒麥里的湯汁與碟子裡的醬油醋充分混合,然後,用這個混合湯汁沾著下面的燒麥吃。

後一次吃燒麥,去了一家老字號:德順源。

據說距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最早叫做「晉三元「糕點鋪,始創於晚清,1931年改為「德順源」茶館,兼營各種糕點和燒麥。

這是一家連鎖店,在呼和浩特有很多家分店。

感覺這燒麥店,店堂的風格都很類似,木質桌椅,牆上的手繪。

還是點了蒸的羊肉大蔥燒麥,依舊是一兩八個。燒麥裡面是滿滿的羊肉,我最多吃三個就飽了,據說當地的女子,能吃一兩。

作為呼和浩特名小吃之首的燒麥,處處可見。如果你夜晚去逛大召歷史文化街區,在大召前街,夜市上也能吃到老綏遠燒麥。

在呼和浩特,居然還有燒麥一條街,想不到吧?

某一天的早晨,我還去吃羊雜。對於一個江南女子來說,一大早就吃羊雜,實在有些重口味。

不過既然來了呼和浩特,是一定要去感受下的。依舊去了當地朋友推薦的一家小店,在一個小區附近,只有四張桌子,依舊是本地人吃早飯的地方。

雜碎分大小號,大碗23元,小碗18元,還有純羊肚賣。焙子也分大小號,大的2元,小的1.5元。

這是大份的羊雜碎,可以按照個人口味加入香菜。據說沒有香菜的羊雜碎是沒有靈魂的,可惜我真的不愛香菜。

這一碗羊雜碎,料很豐富。羊腸羊肚羊肺羊心...加點辣椒,配著焙子吃。在呼和浩特,焙子是一種萬能主食,什麼都能夾進去。

焙子夾燒麥,也是很傳統的吃法。

焙子與新疆的饢、西安的饃、北京的燒餅相似,採用烘烤製成,外乾脆、內暄軟。

焙子種類繁多:白焙子、牛舌頭、油旋羅鍋、油酥、咸焙子......口味有別,形狀也各異。

「對於咬著焙子長大的呼和浩特人來說,一個小小的焙子,可能就是他們的一輩子。」 這句話,概括了焙子在呼和浩特的地位。

燒麥、羊雜、焙子是呼和浩特的名小吃,如果你來這裡,不吃這三樣,就等於沒來過呼和浩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TXLJnQBLq-Ct6CZaTU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