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峰市克騰旗的西北部,有一個約250平方公里的高原鹼性內陸湖,它就是被一望無垠的貢格爾草原懷抱著的達里諾爾湖。
中國國家地理|楊孝
在達里諾爾湖畔的東側還有一片2000多平方公里的火山熔岩,其上有保存完好的火山口,屹立於廣闊的草原上,形成了奇妙的達里諾爾火山群。星羅棋布的火山群,一碧萬頃的貢格爾草原與草原明珠達里諾爾湖構成了自然界中最壯美的自然景象。
很久以前,達里諾爾湖區域曾經有一個巨大的火山噴發口,後來隨著地殼的升降變遷運動,地面逐漸下降形成窪地,便是今天的達里諾爾。
達里諾爾北岸的砧子山,曾經是達里諾爾的一座湖心島,湖水長時間地浸泡過火山基座並且在上面沉積下了一層薄薄的石灰岩。這層水垢提醒著我們,在過去的某個時間裡,達里諾爾的水域面積和湖水深度都遠遠超過了今天的尺度,它曾經是一座面積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北方大湖。這樣的一座超級達里諾爾是怎麼形成的呢?
根據地質學家最近兩年的精確調查,在達里諾爾的北岸和西岸,類似砧子山這樣的死火山總共有120座。在地質學上,這些死火山所組成的火山群被稱做達里諾爾火山群,是中國東北地區火山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組。
今天,這些死火山在高度上並不引人注目,它們的輪廓,在漫長歲月里風霜雨雪的侵蝕之下也已經變得非常柔和。但這裡的確發生驚天動地的火山噴發,熾熱的岩漿曾經在我們眼前的這片草原上滾滾流淌。
地質學家的研究表明,達里諾爾火山群大規模噴發的時間,距離今天並不遙遠。在晚更新世,也就是距今10萬年到1萬年前,達里諾爾火山群發生過多次強烈的中心式噴發。
到了大約一萬年前,隨著能量的耗盡,火山噴發的規模也逐漸減小了,流淌的熔岩填充了附近的河谷,築起了一道水壩,一座巨大的湖盆誕生了,這座火山堰塞湖就是達里諾爾。
今天的達里諾爾只占據了這個巨型湖盆很淺的一部分,實際上,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當年那座超級達里諾爾的殘跡。
把這座最大深度將近100米的巨型湖盆填滿需要上千億立方米的驚人水量,而這樣的情況又的確發生過,那麼如此巨量的湖水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現在的達里諾爾有四條小河為它補給水源,其中,流程最遠、流量最大的是發源於大興安嶺的貢格爾河。這是一條典型的草原上的河流,河道蜿蜒,曲折迂迴。
大興安嶺的主峰黃崗峰,海拔只有2029米,嚴格意義上只是一座平緩的高地。但它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嶺:黃崗峰東側的河流都是奔向大海的外流河,而西側的河流都是內流河,湖泊是它們的共同歸宿。
黃崗峰與達里諾爾之間的直線距離只有70多公里,站在黃崗峰上,向西南遙望就可以看到達里諾爾的湖面。
由於受到西風帶的影響,黃崗峰附近的降水量比70多公里外的達里諾爾要多出一倍,能達到每年600多毫米。所以這一帶的山嶺上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是一座哺育著眾多河流的水塔。從這座水塔里發源的貢格爾河,流量也一直比較穩定。
據推測,那個曾經存在過的超級達里諾爾,很可能就是從大興安嶺得到巨量水源的。當然,現在的貢格爾河,顯然不支持我們的設想,因為這樣小的流量不可能讓達里諾爾的水位抬升到把砧子山變成湖心島的程度。這其中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貢格爾河的流量曾經極其巨大,而大興安嶺必定在某個時候是一座超級水庫。
從空中俯瞰,黃崗峰一帶,到處是渾圓的山崗和平緩的谷地,柔和起伏的山巒像大海中涌動的波濤。
但在一些山脊上,非常醒目地矗立著幾組突兀的石林,堅硬的岩石似乎是被某種自上而下的無形力量細緻地雕刻過一番。
當地的蒙古族牧民把這些石林稱作「阿斯哈圖」,意思是險峻的岩石。傳說蒙古民族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在此歇馬慶賀勝利,這根傲然挺立的巨石就是他當年的栓馬樁。
這些奇特的石林引起了地質學家的關注,他們認為阿斯哈圖花崗岩石林是中國北方一處典型的冰川地質遺蹟,是第四紀冰期里最後一次冰川活動所留下的印記。
這種觀點認為,大約兩萬年前,地球上經歷過一次特殊的寒冷,平均溫度要比今天低10攝氏度左右,冰川的勢力範圍大大擴展,而大興安嶺一帶,也被冰川覆蓋了。對於當時大興安嶺冰川的規模,地質學家們還有著不同的觀點,有些專家認為是厚度超過2000米的冰蓋冰川,另外一些專家則認為是普通的山地冰川。但目前,對於這裡曾經發生過強烈的冰川運動這一點,學術界已經沒有爭議。
冰川是改造地貌的刻刀,尤其是山地冰川,會在山嶺上留下刀劈斧砍般的痕跡。冰川學家認為,今天的阿斯哈圖花崗岩石林,實際上就是當年一些大型冰斗的殘跡。準確地說,是冰川運動時,已經完成了切割但還沒有來得及徹底搬走的一批堅硬的岩石。今天,這些殘存的花崗岩石林提醒著我們,大興安嶺曾經是一座固體水庫。
這次冰川活動是在距今一萬多年前結束的,而結束的方式有些特別。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當時氣候變暖的速度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可能在幾年時間裡,地球上的平均溫度就恢復到了正常狀態。這種猛烈的升溫,導致冰川迅速融化。
一時間,大地上河流縱橫、水網密布。
大興安嶺上的冰川在那段相對短暫的時間裡也徹底融化了,冰川洪水傾瀉而下,向主峰兩側奔流。而離主峰只有70多公里遠的達里諾爾,不僅占據著近水樓台的有利位置,還擁有周圍地勢最低的巨大湖盆,大量冰川融水匯流到了這裡,把整個湖盆灌得滿滿當當,也使砧子山變成了湖心島。
按照砧子山水際線的高度計算,當時的古達里諾爾,最大水深超過了80米,面積應該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
達里諾爾東南方向上的姊妹湖崗更諾爾,當時也被包容在了那個超級大湖裡。今天,在崗更諾爾東南方向上不到30公里,就是西拉木倫河的河谷。可以推想,當年的古達里諾爾正是從崗更諾爾這個相對較低的缺口,宣洩而出,打開了奔向海洋的通道。
那是達里諾爾湖泊生命史上最輝煌的一刻,它是一條大河的源頭,是一座擁有浩瀚水域的北方大湖,這座草原深處的大海通過江河與真正的海洋連為一體,生命在江河湖海之間可以自由往返。
但是,這段輝煌的生命史應該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因為爆髮式的冰川融水雖然勢頭兇猛、水量巨大,可它所提供的水源補給是一次性的。一旦冰川消融完畢,水源補給就會大量減少。在乾旱的氣候背景下,達里諾爾的湖面不斷下降,直到失去與遼河水系的聯繫,變成一座被完全封閉的內陸湖。
這個推測得到了現場證據的充分支持。作為那座超級達里諾爾的見證者,砧子山上的石灰岩沉積厚度,可以說明它被湖水浸泡時間的長短。一般來說,在內陸湖泊環境下,形成1毫米厚的石灰岩沉積,大約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那麼,砧子山的這層石灰岩究竟有多厚呢?
我們發現,它比想像的還要薄得多,幾乎還不到一張紙的厚度。也許,這樣的厚度正是砧子山岩畫為什麼會如此精緻的主要原因。因為對古人來說,他們手中的工具雖然簡單,但只要鑿穿了這層薄薄的石灰岩,就能留下異常清晰的線條,組合成生動的畫面。火山岩與石灰岩的結合,為人類的藝術創作提供了獨特的平台,造就了砧子山岩畫的獨一無二。
當然,這些證據也提醒著我們,那就是砧子山被湖水浸泡過的時間極其短暫,很可能只有幾年或者是十幾年的時間。可以說古達里諾爾,只是在一瞬間打開過它的生命之門,而華子魚和大鯽魚的祖先,就是在那段短暫的時間裡,來到高原深處的。
無論是春夏秋冬,達里諾爾火山群都是攝影的理想之地。綿延起伏數百里的火山群風月安然。草原湖泊、山川丘陵、農耕牧養處處都呈現著迷人的景觀;雲霧低回、溶石錯落、青黃流痕款款都洋溢著醉人的曼妙。
來源:視覺赤峰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