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一天
中新社·華輿訊 綜合報道 《哈利波特》系列原作者,英國作家J·K·羅琳最近再次惹上了麻煩。爭議的起源和去年12月鬧得沸沸揚揚的「開除作者籍」事件一模一樣,是關於羅琳與粉絲在性別觀念上的分歧。
不同的是,這次華人和亞裔群體也加入其中:《哈利波特》系列中的華人角色「秋·張」被推上了推特熱搜,華人和亞裔紛紛痛陳自己對這個角色的不滿。按照他們的說法,這次爆發與其說是落井下石,不如說是壓抑許久的憤怒終於爆發出來了。
「秋·張」在電影中的造型。(劇照,來自豆瓣電影)
「秋·張」真的是一個侮辱性的角色嗎?中文網際網路似乎確實不太容易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
丨老調重彈,羅琳又又又被罵了
羅琳此次被罵的起源其實和「秋·張」這個角色沒什麼直接關係,而是起源於一則字面意義上的「月經話題」:6月6日,羅琳在推特評論了一篇探討如何在疫情期間保證性別平等的文章。文中使用了「有月經的人(people who menstruate)」的表述來涵蓋女性和一些有月經需求的跨性別群體。羅琳就此打開「嘲諷模式」:
「我記得之前有個簡潔點的詞彙來描述『有月經的人』來著,誰幫我想想?Wumben?Wimpund?Woomud?」
羅琳對這篇文章的評論拉開了新一輪大戰的序幕。(推特截圖)
羅琳提到的三個詞都是從「women」衍生出的生造詞,言外之意是,你們為啥不直接說「女人」呢?從科學層面解讀,如男性經歷變性手術成為女性的人,染色體異常導致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生理器官的人等等,都會出現月經這種生理現象。而在社會角度,上述群體有時會爭取被當做「正常女性」的權利。從這個角度講,羅琳要求將這些人統稱為「女性」也有點順應其要求的意思。
不過,這番言論還是激怒了LGBTQ等性少數人群,迅速被蓋上了「TERF(Trans-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排除跨性別者的激進女性主義,一般指代只維護女權,不維護跨性別女性權益的群體)」的標籤。
著名LGBTQ權益組織GLAAD(Gay&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同性戀者反詆毀聯盟)更是一馬當先,指責羅琳「有意歪曲關於性別認同和跨性別者事實」。粉絲則表示,原先以為羅琳是麥格教授(《哈利波特》系列中的正面人物),現在看起來更像是烏姆里奇(系列中的反派人物)。
一位粉絲在評論區上傳了諷刺羅琳的表情包,稱「以為你是麥格教授(圖右),其實你是烏姆里奇(圖左)」(推特截圖)
粉絲們「倒羅」如此堅決,或許是因為這不是羅琳第一次為這事和他們「開戰」了。在上一次「戰爭」中,粉絲們甚至宣稱「是初音未來(日本虛擬偶像)創造了《哈利波特》系列」,直接將羅琳「開除作者籍」。
「初音未來創造」是一項歷史悠久的「行為藝術」:初音未來是一個人見人愛的虛擬偶像,現實中的創作者則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旦某部作品的作者有了什麼不被粉絲接受的出格言行,粉絲們又不捨得抵製作品本身,粉絲們就會宣布其實是初音未來創造了這部作品以示切割。在羅琳之前,上一個享受這個待遇的是熱門遊戲《我的世界》作者Notch。(推特截圖)
2019年底,羅琳因為公開聲援一位同樣被打上「TERF」標籤的人,和粉絲開戰。這位名為瑪雅的稅務專家轉載了一則漫畫,調侃了生理男性的跨性別者聲稱自己心理認同為女性,然後進入女更衣室展示男性生殖器的行為。
瑪雅因此被解僱,羅琳則對其聲援,表示「性別是真實的(sex is real)」——作為對照,與之對立的觀點往往認為,性別不應該是二元的,而應該是一種「光譜」狀態的存在,男性和女性只是其中兩種是(sex is spectrum)。
丨華人加入其中,「秋·張」被推上熱搜
隨後,華人群體也加入了圍攻羅琳的行列。《哈利波特》系列中唯一的華人角色「秋·張」被推上熱搜,標籤下充滿了人們對這位男主角初戀情人的吐槽。
對於生活在中國大陸的人來講,這個角色「彆扭」的地方可能來自名字的拼寫「cho chang」。按照一般人理解,這應該是一位姓張名秋的中國姑娘,不過官方中文譯本中,還是尊重羅琳本人和書中環境的語言習慣,將其翻譯為「秋·張」。
羅琳在這個角色名字的拼寫上使用了一種似是而非的威妥瑪拼音。威妥瑪拼音是清朝末年,曾任英國駐華公使的語言學家威妥瑪(按照現代翻譯應為托馬斯·韋德)發明的漢語注音方法,一度成為海外將中文翻譯為拼音文字的主流方案。
不過隨著1918年民國北洋政府、1958年中國全國人大分別公布了新的漢語拼音方案,這種注音方式的使用場合已經越來越少。再加上近些年來,越來越多華人開始在國際交往中要求對方以先姓後名的漢語習慣稱呼自己的姓名,使用漢語拼音標註,因此看到「cho chang」這樣一個名字,多少會有些不被尊重的感覺。
海外對此的怒火則更加尖銳些:有非華人的粉絲表示,羅琳在塑造這個角色的時候看起來「只是懶散的選擇了一個最常見的亞洲名字」,顯得不尊重也不用心。還有華人留言說,「cho chang」這個名字一看就是用「chingchong」這個對華人的侮辱性稱謂改出來的,暗藏侮辱之意。
一位看起來是華裔的網友表達了自己對「秋·張」的不滿。(推特截圖)
這個稱呼的起源是,第一代華人移民到美國後,因為中文裡「ch」、「ng」等輔音在英語中不存在,因此當地人往往將這些發音當成華人的一種特色。久而久之就成了華人的一種侮辱性的代稱。從這個角度講,「cho chang」這個名字到底是來自羅琳的「懶」還是「辱華」,背後指向的都是同一種刻板印象。
此外,還有不少人從故事角度批判這個角色。「這個角色從頭到尾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和兩個白人男性英雄談戀愛,沒有任何深度和成長可言。」、「一個華人角色被安排在代表『書呆子』的拉文克勞學院,充滿了刻板印象」等等。
猶太裔「認領」了故事中的妖精角色,認為這是對猶太裔的影射和挖苦。(劇照,圖來自豆瓣電影)
在「秋·張」的標籤之下,還有不少其他族裔的網友控訴《哈利波特》對自己族裔的描寫。譬如,印度裔就認為書中的印度角色帕瓦蒂姐妹同樣是「懶散的選了個最常見的印度名字」,還「Ctrl+V了一下」。猶太裔甚至直接「認領」了書中開設銀行的古靈閣妖精,認為這是對猶太裔的影射和挖苦。
丨我們應該對此感到憤怒嗎?
其實,當推特全網圍攻羅琳的消息傳回中文網際網路,很多人還是十分詫異的。一系列爭端起源於「生理性別男、自我認同性別女的人能不能使用女更衣室」這樣一個在中文網際網路里顯得很荒誕議題,生活在祖國的華人也很難敏銳的感受到「chingchong」之類字眼背後蘊含著的惡意。
海外華人和中文網際網路兩個輿論場對「秋·張」這個角色的敏感與鈍感都可以理解。但在這一點上,中華民族就事論事的傳統應該得到傳揚:《哈利波特》系列作為一代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如果其中的一些橋段能讓人聯想到不好的社會現象,引用橋段批判現象當然是應有之義,進一步攻擊作者本人,甚至無限上升,總結出「小說中不能出現『工具人』角色」、「小說里其他族裔的名字必須獨特深刻有內涵」之類的「寫作規則」就值得商榷了。
事實上,與其盯著羅琳寫在20多年前的小說尋找每一個細節里的「罪證」,不如多關注些現實點的話題。正如「cho chang」推特標籤下一條並不顯眼的「唱唱反調」:
亞裔的確正在經歷種族歧視。它存在於職場之中,在招聘環節之中,在大學申請之中。至於它是不是存在於《哈利波特》之中?不好意思,這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