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盧梭說,最沒用的教育方法有3種,有一種你肯定經常用

2019-12-27   沛澤媽讀心理


「媽媽,我想吃爆米花」,一個背著書包的小女孩在路邊賣爆米花的攤位前停了下來,女孩的媽媽趕緊拉走了女兒,邊走邊講:「我給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能吃路邊小攤小販的東西,這種爆米花含鉛量過高,吃進身體里,會影響智力發育的。「

「知道了,知道了,你說過多少遍了,煩死了。「女孩甩開媽媽的手,一個人跑到了前面。

「知道了,你還吵著要吃,我跟你講道理,你怎麼就聽不進去呢?還跟我耍脾氣是不是?「女孩的媽媽有些生氣了。

講道理是我們每天都要和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寫作業拖拉,我們跟他講做事拖拉會耽誤學習,以後會成為一個沒有時間觀念的人;孩子上床睡覺太晚,我們會跟他講睡眠少會影響長高,一定要在10點鐘之前上床睡覺;孩子邊吃飯邊看電視,我們會跟他講這會影響消化,對身體不好……

現在大多數家長已經認識到了棍棒教育的危害,所以講道理就成了大家比較鍾愛的一種教育方式,在此要給大家兜頭潑一盆冷水了,思想家盧梭提出一個觀點: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是世界上最沒用的3種教育方法。估計很多家長都中招了,特別是前兩種是很多人兜會使用的教育方式,這篇文章就來說一說講道理為啥沒用。

為啥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

我們經常錯誤地認為,和孩子耐心地講道理,他就會明白,他就能聽話,事實真狠狠地打了我們的臉,不管我們怎麼說,他就是聽進不去,甚至和我們對著干,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在孩子眼裡,我們的講道理是什麼樣子的吧。

1.講道理=嘮叨

爸爸看到兒子趴在床上看書,於是便開啟了他的講道理模式:

「不要趴著看書,對眼睛不好,你才是個小學生,萬一近視了,可怎麼辦啊?你看鄰居吳阿姨家的孩子才上初中,眼鏡度數兜500度了,摘了眼鏡,走路都會和別人撞到一起,你一定要注意啊,要不然……」

我們以為有理有據地和孩子講一講,孩子就能明白保護視力有多重要,可孩子可不喜歡聽這種長篇大論,他會很反感,何況我們會經常把這樣的話搬出來說,超限效應就起作用了,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我們說多了,孩子就聽膩了,聽煩了,就成了嘮叨,孩子趴在床上看書,遠不如我們說一句:「坐起來看書」來得痛快。

2.講道理=說服孩子

一位媽媽帶孩子去買衣服,事先答應孩子,讓孩子自己挑選。可當男孩看上了一件明黃色的外套時,媽媽卻說:「這種顏色不好,容易招小蟲子。」

「媽媽,這種顏色多鮮亮啊!我就喜歡這個顏色。」男孩堅持自己的看法。

「哎呀,我覺得這個款式不適合你,不適合運動。」媽媽繼續講道。

「媽媽,你不是說讓我自己選擇嗎?我就喜歡這件。」

「你這孩子怎麼不停勸啊!我是為你好,我不讓你選這件是有道理的,你懂什麼啊,我是讓你自己選,但也要適合你才行啊!」

最終孩子聽從了媽媽的道理,他終於明白媽媽所謂的講道理其實就是被媽媽說服,聽從他的安排。

3.講道理=批評

讀初中的小美,每天都和一個小男孩一起上學放學,媽媽便對小美語重心長地說:「小美,女孩子要和男孩子保持距離,女孩子要自愛,不然會讓別人笑話的。」

「媽媽,你怎麼能這麼說我啊?我怎麼不自愛了,我做什麼了,就讓別人笑話我了。」小美生氣地質問媽媽。

「我就是給你講這個道理,我也沒說你不對,你幹嘛發這麼大火啊!」媽媽對女兒的發火感到莫名其妙。

不難看出,小美媽媽對女兒與男孩子一起上學放學的行為是不滿的,因為帶著這樣的情緒,講出的道理不免會有批評的意味,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從家長說話的語氣、神態中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態度和情緒,所以我們認為的講道理,在孩子聽來就是批評。

4.講道理=對牛彈琴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我們講的道理,他未必能聽懂,比如,大冷天,2歲的孩子非要吃冰激凌,我們和他講大冷天吃冰激凌會拉肚子,可孩子由於因果認知水平低,他是無法明白大冷天吃冰激凌與拉肚子之間的關係的。

很多家長都喜歡用自己的經歷來教育孩子,希望孩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有用嗎?我覺得用處不當,孩子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你跟他講得再多,他也很難感同身受,起不到多大的教育作用。所以說,和孩子講道理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對牛彈琴。

家長為什麼愛講道理,因為我們以為說了,孩子就能聽得進去,其實,我們說出來的內容與孩子聽進去的內容相差十萬八千里,而真正管用的能讓孩子行動起來的就少之更少了。下圖呈現出的溝通漏斗理論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家長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

我很喜歡一句話: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也應該多一些溫情、多一些關愛,這遠遠比訓斥孩子或者給孩子講大道理更有用。

每天中午,我都會要求孩子上床休息一會兒,這樣下午上課才有精神。可孩子卻十分不願意聽從我的安排,他會利用中午這段時間寫老師布置的應該在晚上做的家庭作業,我跟他講了很多中午休息的好處,他會很敷衍地說「知道了」,可他並不會聽我的。

所以,每天中午催促孩子上床睡覺,就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需要我三請四催,經常是我也惱火,孩子也惱火。後來,我漸漸意識到講道理是沒有用的之後,我就學會了向孩子表達溫情與愛。

中午到了休息的時間,我不會向以往一樣和孩子講道理、催促他,而是走到他身邊,摟著他的脖子撒嬌地說:「兒子,我想你了,陪我一會吧。」然後兒子就順從地被我拉著上床休息了。

再比如,孩子抱怨作業多,發脾氣時,我會很認真地對他說,「天呀!你的臉上都有皺紋了!」那麼,兒子就會一下子怔住了,然後我接著說:「愛發脾氣的人老得快,以後我和你走在路上,別人還以為你是我哥哥怎麼辦?」當我成功逗笑兒子之後,他也就忘記了剛才的煩惱。

總之,大家要記住一點,帶上愛去教育孩子,比任何一種教育方式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