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濘地」如何變身「品質共享花園」?來看TA們的實踐
「沒想到改造後這麼漂亮,花園裡的植物設計搭配得太好了。」近日,海桐苑居民羅文招在小區共享花園裡休憩時,對新改造的共享花園讚不絕口,指著旁邊小孩玩耍的地方介紹說,當初那裡植物稀疏,一片泥濘,如今種滿了花葉玉蟬、美人蕉、鳶尾、千屈菜等,一年四季花開不斷。旁邊的陳蘭英奶奶也笑著說:「如今共享花園煥然一新,每天出來逛一逛,心情好多了。」
海桐苑共享花園前後對比照
據了解,花木街道海桐苑建於1997年,是一個商品房和動遷房混合的老舊小區,此次提升改造的位置在小區活動健身場地,該處是居民聚集、活動的重要空間,總面積912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約554平方米,原狀綠化圍繞場地四周,整體植物品種較為單一,以常綠植物為主,開花量較少,季相變化不明顯,因雨水沖刷等原因,綠地內普遍存在綠化空禿、土壤板結等情況。共享改造花園在不調整綠地布局的前提下著手規劃,以低維護、重實用、強科普為設計原則,通過植物配置優化及現場種植達到提升改造的目的,於今年11月初正式完成改造。共享花園受到居民們的歡迎,大家都說不用出小區就能體驗到在公園的感受。
海桐苑共享花園前後對比照
這個老舊小區的小花園之所以能改造得如此貼合居民心意,收穫一致好評,秘訣在於近年來全市不斷探索的社區綠地共建共治新模式——居民參與改造共享花園,讓生活在小區中的居民以決策者、志願者的方式,主動參與小區花園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形成物業+自治的社區共治。
發揮社區園藝師「諮詢師」「帶頭人」作用
據了解,本次共享花園改造工作特聘社區園藝師作為項目「帶頭人」,充分發揮社區園藝師的作用。他們既是共治活動中身體力行、耐心指導居民實踐的「引路人」,也是在改造設計中代入居民視角思考的「貼心人」,社區綠化的「諮詢師」,為市民參與社區綠化事務提供幫助。
今年9月,新區綠化中心組織社區園藝師提前踏勘,形成初步設計方案。為充分聽取居民對於改造共享花園的建議與意見,綠化中心多次組織花木街道、社區園藝師、居民代表以及物業參加現場協調會,討論修改共享花園的初步方案和具體種植方案,最終確定了兼顧植物多樣性、遊園安全性、面貌可持續性的改造實施方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為保證改造後共治模式的順利運行,改造開始前,海桐苑志願者隊伍完成組建。在社區園藝師的指導下,志願者們、親子家庭一同參與共植活動,了解種植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學習家庭園藝實用技術,翻土、栽種、澆水、與自己親手種的植物合影留念……居民意猶未盡,現場充滿了快樂氣氛。
50餘種植物構建四大主題小花園
改造後的海桐苑共享花園形成了雨水花園、昆蟲花園、陰生花園和生境花園等四個主題模塊,根據不同區域的特性,配置了對應習性的植物,可以減少養護頻次,達到「低維護」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在昆蟲花園的打造中,社區園藝師配置了一些蜜源植物,吸引訪花昆蟲,不僅為傳粉昆蟲提供食物及資源,更為兒童提供近距離觀察植物、接近自然的窗口。
如今,一到傍晚,這裡儼然成了老人們嘮嗑的「花園茶廳」、孩子們的「遊戲樂園」以及小區所有居民的「戶外陽台」。
給每種植物配上科普「身份證」
「平日裡很多小孩到這裡玩,能不能為他們多考慮一下?」居民潘根龍曾在協調會上提出這樣的建議。新區綠化中心經過調查後,決定為共享花園加入科普元素,為每種植物配上「身份證」,專門在植物種植區域加設植物銘牌,上面不僅標註植物名稱,還附有二維碼,只需掃一掃即可全面了解該植物的品種、特性、栽培特點等信息,無論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休憩之餘都可以增長知識。
「大花六道木:忍冬科六道木屬灌木花卉,花粉白色。生長快,花期長……」居民曾女士輕輕點擊手機的掃碼功能,眼前的大花六道木相關信息全都了解了。曾女士說,這個二維碼配得好,有助於大家認識花草樹木。如今的共享花園變成了小區里的植物大課堂。
近年來,新區綠化中心積極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斷完善社區園藝師制度,推進居民自治組織和公益性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綠化服務工作,通過居民參與改造共享花園,不斷提升居民在家門口的幸福感,實現推窗即見綠,出門就逛園。接下來,新區綠化中心將以點帶面,引導街道、社區自行組織、自發開展同類活動。同時,依託共植、共治形式,不斷激發居民愛綠、護綠意識,帶動更多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小區綠化自治,營造愛綠、護綠、增綠、添綠的良好氛圍,助力生態文明之花開遍浦東大地,讓「美麗上海」新圖景更加光彩奪目。
編輯:吳婷
供稿:區生態環境局
* 轉載請註明來自浦東發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