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後的成都格外明朗溫暖,北門大橋河邊桃花都滿開了,稀客的紅嘴鷗正在興隆湖畔盤旋,天府公園內一片欣欣然......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此時你或許剛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老師手中又匆匆趕赴公司打卡;你或許正在公園裡、江河畔肆無忌憚行使擁抱陽光、呼吸鮮氧的權利。
2月8日 網友@細雨飛飛2012 拍攝於興隆湖
2月9日 網友@donnar98 拍攝於天府公園
2月11日 網友@木易熏Kaoru 拍攝於青羊宮
現實是公園依然封閉,很多人繼續宅家辦公,開學日再次推遲,出入小區除了綠橙黃卡區分,還得要公司證明......嚴防與堅守只為最後能摘下口罩無懼距離,讓歡歌笑語重回大地。
在此之前,除了宅在家裡,保護好孩子不受病毒感染,還能做些什麼?作為一枚幼教行業「實習生」、一位不算老手的媽媽,只想聊聊這場疫情下的思考。
1
疫情下的反思,苦難中找意義
《流浪地球》中說到「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場疫情是天災更是人禍,罪魁禍首就是那些貪圖野味之人,這背後隱射著生態意識的薄弱,自然教育的缺失。
從長遠來看,自然教育需要從孩子抓起,學前教育陳歡博士如是說「成年人與自然相處的能力也植根於童年時期與自然的關係。早期的關係對了,兒童的發展就了夯實的基礎,複雜問題的應對就有了前提。」
作為從小在鄉下長大的80後,童年裡沒有公園,沒有遊樂場,也沒有高樓大廈,趟過的小河小溝,爬過的大樹大山,追過的蜻蜓螞蚱卻組合成一張張不褪色的底片生根在心相伴一生。
2
孩子與自然的關係,身邊的自然教育
隨著教育形態的多樣化,現代家長更重視自然教育。我們每每探園提到自然教育、森林課堂,隔著螢幕也能感受到家長們眼中的綠光。更好的自然環境、更大的生態農場、更多次的戶外行走課堂都是家長們心中理想幼兒園的樣子。
《解密海洋》《DK博物大百科》《大自然的奧秘》......一系列自然科普繪本成為孩子們書房裡的標配,從認識植物、動物、天氣到了解果實如何成熟、螞蟻如何遷徙、風雨雷電如何產生,從逛動物園、植物園到去露營、徒步、趕海,在大自然這堂課上老師、家長都花了不少心思。
或許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真正需要教會孩子的不僅僅是掌握自然科學知識,更重要建立是正確的自然觀,學會感恩自然,敬畏自然,呵護自然。
3
感恩敬畏呵護,直抵靈魂的自然觀
感恩,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第一件事。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飲用的每一滴水、吃到的每一口食物,都來源於大自然。而理所當然的索取,不計後果的貪念,正是釀成一次次自然災難的根源所在,比如吃野生動物。這不是大話,也不是口號,這是一個成年人應該幫助孩子去建立的觀念。
敬畏,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第二件事。大自然已經存在了四十五億年,每一個生命、每一處山川、每一片雲朵,每一次閃電都屬於她。大自然的智慧人類永遠也學不完。而我們需要遵循規律,不要試圖去挑戰自然的權威,打破界限必將禍己禍人。
呵護,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第三件事。沒有健康的大自然,人類將走向滅亡。大自然是一環又一環的生態鏈條,哪一環出了問題,人類均會受到波及。因此,教會孩子守護自然,保護環境,也是自然觀重要的一環。
正如保護國際基金會在系列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說話》說: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只有讓感恩、敬畏和呵護自然的種子深深地紮根在每一個幼兒的心裡,社會才不會一次次因有人貪食野味而暴露在危機之下,當然,一切需要從人的自律開始,保護自然,拒絕野味是生而為人的底線。
《大自然在說話》
有人稱我為大自然
也有人,叫我大自然母親
我已經度過了四十五億年
是你們人類存在時間的兩萬兩千五百倍
我並不需要人類,
人類卻離不開我
是的,你們的未來取決於我
如果我繁盛,你們也將繁盛
如果我衰敗,你們也會衰敗
甚至更糟
我已經存在了億萬年
我養育過比你們強大的多的物種
也曾讓比你們強大的多的物種
因飢餓而死亡
我的海洋,我的土地
我的河流,我的森林
它們都可以左右人類的存在
越來越多的人類啊
你們想怎樣度過每一天
在意我,或者忽略我
我並不在乎
你們的行為決定你們的命運
不是我的
我是大自然,我將繼續存在
我隨時都在進化
而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