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北大肄業博士, 為何會失業成低保戶

2023-01-20     羲和奇談

原標題:此人曾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北大肄業博士, 為何會失業成低保戶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

北大作為莘莘學子的嚮往之地,它是很多寒窗學子夢寐以求的理想學府。作為國內的一流大學,北大人才層出不窮,無論是包容開放的校風還是強強聯合的氛圍,北大畢業生大多是雄心壯志、大展宏圖的熱血男兒。北大畢業學生由於高學歷,相對較多學生具有學歷優勢,但並非每個北大學子都能利用半生所學實現抱負!

學歷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知識卻是可以改變一個人命運的最佳良藥。北大有一個博士生,原本有著大好前程,卻失業18年淪為了無人關注、失業在家的低保戶。這個男子經歷了怎樣的變故?為何落的如此下場?

年少有為、考入名校

他來自於湖南常德縣的一個村子,姓張,我們稱之為張某。張某出身貧寒、家徒四壁,家中有六個孩子,最小的他自幼就聰慧伶俐、勤奮好學,雖然家境貧寒,但他的父母看他如此愛學,給予了厚望,窮盡所有供他讀書上學。張某不負眾望,一路披荊斬棘考上了北大的醫學系。

為了給自己的人生添磚加瓦,他再次攻讀了北大的研究生、博士生,按照這樣的發展速度,張某必定會成為醫學界的一個奇蹟。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攻讀博士之際,張某卻因心病申請退學,並且此後對醫學再無興趣。

張某即使沒有拿到北大博士的畢業證,他的起點相對眾人還是極高的。他不聽勸阻、堅持退學在家,想要隱姓埋名、遠離世俗,他的家人本以為他休養一陣便會恢復如初,結果這一休養便是18年。

面試不過、頻繁受挫

失業在家主要來自於他的心病,而他的心病歸咎於面試的失敗。張某選擇退學後,也曾試著融入社會,和眾多學子一樣積極廣投簡歷、參加面試。可能好事需多磨,張某的面試歷程一一波三折、並不順利,兩次面試都無疾而終,這種失敗對心氣極高的他打擊極大。他悲憤交加:寒窗苦讀數年,畢業於名校竟然找不到一份心儀的工作?

張某灰心至極,躲在出租屋內深入簡出、與世隔絕,他在自我休養的18年中,獲取經濟來源的唯一方式便是政府下發的低保。一個四肢健全、學歷極高、學識淵博的天子嬌子為何要做出如此選擇?真的是因為工作受挫嗎?

三大原因、解密張某

失業受挫就自我逃避、遠離世俗是弱者的說辭,張某因失業選擇啃老只是表象,他背後的三大原因,個個發人深省!

第一:心高氣傲落差大,張某的高學曆本應是他魚躍龍門的資本,卻成為了他走向社會、施展抱負的門檻。從小學到大學,張某成績名列前茅、一切順風順水、深得老師學生的迷之青睞,他在眾人的追捧中一路高歌。

雖然家境貧寒,卻一直是以第一的姿態面向眾人,成績是他的有力武器,很少遭遇失敗的他在學業方面節節順利、少有對手。這種成績無形中削弱了他的承壓能力,遇到挫折便會一蹶不振。

剛出校門的張某心高氣傲、自信滿滿,他認為自己是北大的博士生,所找工作一定高人一等,張某所找的工作大多是高級管理層,儘管他有一定的資本前來應聘此崗,但很多醫院更注重一個人的經驗。

走出校門的張某缺少經驗,不被錄用實屬正常,期望和現實落差之大,讓他心灰意冷。如果他能以平和的心態正視自己應屆畢業生的身份,腳踏實地,想必在未來一定會有一番不俗成績。

第二:家境貧寒自尊強,張某自幼就飽受貧困的苦痛,生活在底層的他對物質的渴望高於常人。當他讀到博士時,急於找到一份高薪工作來改變現狀。

然而,兩次應聘失敗的經歷讓他產生極強的自我懷疑意識,沒有經濟來源、沒有方向的張某自暴自棄,他懼怕別人的目光、旁人的說辭,任何一句疑問都會極大觸動他敏感的神經,加上家人對他的厚望,張某不敢面對旁人、不願直視現實,索性躲在出租屋中不見天日、自我封閉。

第三:久居屋中難自拔,如今的社會日新月異、節奏極快,長時間脫離社會會落後時代潮流。18年的時光,完全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智,張某已經習慣了這樣無欲無求的狀態,當他再次步入社會時,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興事物更加措手不及。

他早已把所學知識拋之腦後,認為不爭不搶便是命運使然。懼怕再次遭遇失敗的他,索性不管不顧、不聞不問、自我封閉!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張某何去何從?

社會競爭激烈、優勝略汰,每個人都需要接受社會不同程度的毒打,不經歷挫折怎能立足現實、走向巔峰?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是歷經百折不屈的堅持,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

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中,要生存就不要相信眼淚,張某的抗壓意識顯而易見,未能多番嘗試就選擇放棄,實在令人嘆息!

1992年的中國正在急速發展,張某這樣的人才若能發揮其長,必定會為中國的醫療事業添磚加瓦,身為天之驕子,他的成功和失敗只是芸芸眾生中的個例,世界上還有更多不同的張某。

小結:

有人說:張某應該振作起來、發揮所長,戒驕戒躁、踏踏實實,一定有意外收穫;也有人說:過度的要強便會激發自己內心的焦慮,張某就是從小被寄予厚望,他的逃避影射了某些原生態家庭的悲哀,無論學習還是工作,只有從容淡然方可長久。

找工作本身乃是機遇,這種機遇並非因為學歷和出身就會偏袒於哪個人,用人單位所看不僅是學歷,更多的是價值。張某沒有為醫院創造價值的能力,被淘汰實屬正常,你覺得張某自暴自棄的行為正確嗎?

如果他的家人能及時給予引導,張某是否能有另一種狀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9d180f276652e0dc8432a9a112665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