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某建築隊正在石景山玉泉路一施工現場挖掘地基,意外地挖到了一座墳墓,隨後挖出了一具乾屍。
這些工人也不是專業的文物專家,乾屍就在光天化日下暴曬,剛開始乾屍皮膚還有彈性,但不到半個小時,由於氧化的作用,乾屍全身呈黑色。
有一位稍懂歷史的工人說,這個乾屍不是一般的人,你看他身上穿著龍袍,肯定生前做過皇上。
感到事情重大,工地負責人馬上把這情況上報了有關部門,很快考古專家趙成文教授趕到了現場。
趙教授趕到了現場,當務之急是把這乾屍保護起來,很快乾屍被放置到了一個雙層恆溫玻璃櫃中。
趙教授和助手小王馬上開展了工作,首先他們要確定乾屍的身份。
通過實地勘察,趙教授發現棺槨頭上用朱漆寫著「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一行字,很顯然,這個乾屍是清朝時期的一位中憲大夫,名字叫黃拙吾。
助手小王發現有點不對頭,於是問趙教授:「你看這乾屍是清朝的官員,為什麼披散著頭髮下葬?」(如圖)
趙教授解釋道:「說這不奇怪,清朝剛開始強推剃髮令,明朝一些降清官員,迫於壓力,活著時剃髮易服,但死後,下葬時朝廷就不管了,所以一部分人就保留了漢族蓄髮傳統下葬。」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黃拙吾是一個明末清初的官員。
這時助手小王又發現了問題:「老師,黃拙吾既然是四品文官,為什麼他要穿龍袍下葬呢?」
趙教授笑了,「小王你仔細看一看,這是龍袍嗎?」(如圖)
「龍袍一般是黃袍,上面繡的龍有五爪,『五爪為龍』。你仔細看他穿的龍袍嗎?」教授指了指乾屍。
小王一看果然穿的不是龍袍,而是蟒袍。
教授說:「四爪為蟒,一般政績突出或有卓越戰功的官員都會被皇上賜蟒袍。這就好比賜黃馬褂一樣,是一種榮譽,這種恩賜是從宋朝開始的,明清兩朝延續了這種傳統。」
趙教授接著說,「考古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允許大膽推測,但一定要仔細剖析。」小王點了點頭。
隨著工作的深入,小王發現乾屍穿著7層衣服,最裡面有一層竟是一品武官的官服,小王再次疑惑了。
「教授他既然是四品文官,為何穿著一品武官的官服?」小王提出了問題。這次教授沒有肯定的回答,因為這裡面沒有肯定的答案。
教授說他穿著一品武官官服,這就說明他生前曾經在戰役中立下了戰功,死後被追諡武官官職。
比如司馬懿生前沒有做過皇帝,他的孫子司馬炎建立西晉後,追尊其祖父為宣皇帝。
趙教授接著說:「黃拙吾的身份應該以棺槨上的文字為準,所以他的家人,在下葬時把他的武官官服穿到了最裡面,你看第二層就是他的中憲大夫官服。」
事實證明了趙教授的推斷,趙教授從墓穴里沒有發現奢侈殉葬品,這就證明乾屍真實身份不過是一個四品文官,他身上的蟒袍和一匹武官官服都是死後的追尊。
乾屍生前並沒有顯赫的身份,這也是趙教授從來沒聽說清朝有黃拙吾這人的原因。
從歷史記載來看,清朝顯赫的人物,從來沒有人葬在石景山,要知道明末皇帝崇禎就上弔死在了石景山,清朝認為這裡的風水不好。
綜上所述,2006年石景山挖掘出的這具乾屍,其實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文官。
其情景就是:晚年的黃拙吾因病臥床,不久離世,死後其家人將其髮辮挽成髮髻,依然漢族傳統髮式入葬,以示慰藉。
至於有人說黃拙吾的名字有玄機,說「黃」諧音「皇」,「拙」諧音「黜」,「吾」意思是「我」,倒過來的意思是說:「我是一個被罷黜的皇帝。」
於是有人推論說這個乾屍有可能是順治,可能是「九子奪嫡」時被廢黜的太子胤礽,還有人說是攝政王多爾袞,其實都是牽強附會,純屬無稽之談。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