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檔「不挑觀眾」的電音綜藝?

2023-07-02   娛樂硬糖

原標題:如何做一檔「不挑觀眾」的電音綜藝?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四十年前,中國人就在聽電音了。注意,還不是那種穿燈籠褲戴蛤蟆鏡的潮人,就是每一個普通中國人,就是刻在每一個人記憶深處的旋律。

噔噔等燈、瞪噔等燈,這節奏誰的DNA動了?悟空破石而出的《雲宮迅音》自不必說;《楊戩擒悟空》更是絲滑流暢,二郎神追孫悟空逃,緊張又逗趣的氛圍被電子音樂詮釋得淋漓盡致;《西天搶經》還有點重低音的氛圍,網友時常大悟:「沙僧的行李里原來裝的是音響!」

許鏡清為86版《西遊記》創作了中國的第一首電音。而早在1981年,國人已經在《動物世界》片頭聽到來自法國電子樂隊的《Just Blue》。這首電音也成為很多人心中最自帶畫面的旋律,一聽到腦海里自動浮現獅子打架、蟒蛇交尾。

當然也不能忘了劉歡老師的隱藏曲目《喂雞》。「奶奶喂了兩隻雞呀,什麼雞,什麼雞?」不得不說,這張發行於2003年的專輯對電子音樂的運用相當先鋒。也正是這種超前,讓歌曲十幾年後才經由網際網路鬼畜視頻走紅。

但雖說集體聽電音四十年,看了優酷昨天新上線的音綜《星電音聯盟》(6月30日起,每周五晚20:00),硬糖君再次確認自己是個拿電音當抖腿佐料的門外漢。電音很早就進入了我們的耳朵,卻在較長時間都處於小眾圈層狀態。試問多少人知道電音已經有了上百種分支,多少人還以為DJ就是一打碟的?一看DJ都盯著臉當顏狗,殊不知人家手裡有瓷器活兒。

早在2018年,電音就被寄予成為嘻哈之後下一個大眾流行的厚望。但很快,幾檔節目、幾場音樂節下來,大家又開始感慨「電音沒有嘻哈的命」。作為一種圈層文化,電音究竟該如何對接大眾、也為沉悶的文娛領域帶來一些新東西。《星電音聯盟》試圖給出全新的回答:在談「文化出圈」之前,先給人「快樂充電」。

為何是電音?

《星電音聯盟》是由優酷自製、優酷與深圳衛視聯合出品播出的原創音樂表演類綜藝,由鳳凰傳奇、黃子韜、馬伯騫擔任派對主理團,R3HAB擔任電音摯友。他們將攜手年輕音樂人發起「星電音·登島計劃」,解鎖6場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公演舞台,創造一座狂歡不斷的「電音島」。

在《星電音聯盟》選手的發言中,不難發現最初他們走上電音之路就是看中了它的新奇好玩,以及特殊的治癒和對個體能量的激活作用。它既貼近生活又充滿未來感,在反叛的同時又具有超高的包容度。

電子音樂與其說是科技的產物(創造普通樂器無法發出的新音色),不如說是時代氛圍使然。在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下,年輕人更需要有一種全新娛樂來為疲憊的身心充電。近些年發展勢頭良好的電音,已經是不少人用來閒暇充電和放鬆的選擇。叫上三五好友音樂節蹦躂一下,既是社交也是解壓。

我們為什麼鍾情於電音?百大DJ第一名的小馬丁曾說:「電音可以包涵任何感情。」如果我會被記住,那會是因為我們在音樂里留下的東西,我們分享的愛,我們分享的時刻,我們一起創造的回憶。

這樣看來,《星電音聯盟》選擇「電音」作為青年文化綜藝的選題,是有其洞見和冒險的。一方面,電音確實是Z世代的流行文化,選擇它就是一種勝利。另一方面,如何為電音打造更適合走向大眾的舞台,並沒有太多經驗可借鑑。

比起時下更多強調專業性、純粹性、擁抱分眾市場的垂類音綜,《星電音聯盟》雖然從小眾的電音出發,卻顯然是想打造一檔「不挑觀眾」的大眾音綜。這表現為積極融合國風、RAP等流行文化,用年輕人熱愛的派對形式串聯舞台,更多元的舞台和更大眾化的評價體系……

總而言之,都在確保專業輸出的前提下最大程度貼近年輕人的審美語境。硬糖君的試吃體驗是毫無觀看門檻:自己看能抖腿,朋友看一起嗨,和爸媽看都能交流廣場舞曲心得。

節目不僅在主理人選擇上用心(專業性和影響力兼具),更在選手中彙集了當下電音圈炙手可熱的老炮和來勢洶洶的新人。從00後到三十而立,在這幅電音群像中,我們看到了電子音樂給人帶來的快樂和能量。電音不僅可以給人充電,更能提供精神價值,內化為對抗挫折、向頹喪說NO的精神氣質。

首期節目中,陳思遠(深水29)的作品有句歌詞「I don't wanna die young」,我不想扼殺自己的青春虛度年華。此時的電音,正是年輕人找到自我、對抗世界的積極表達。

多元舞台,破圈利器

00後說「我想成為百大DJ」,大概和80後90後曾經的「當科學家」有著同樣的理想之光。當然,要想電音出圈,首先要為觀眾推開第一道好奇的大門,他們才會願意去自己推開後面的一百道門。

電音OG徐夢圓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把觀眾帶到第一道門前,而這也正是《星電音聯盟》的使命——用多元舞台和新興音樂元素去探索電音的新玩法,找到走向大眾的最佳打開方式。

首期節目的舞台呈現可謂神仙打架。馬海昕用啤酒瓶當樂器的想法令人眼前一亮,咱就是說廣告主的錢真沒白花;4S組合則將rap融入電音表演,帶來撲面而來的青春活力,以前「帥哥說唱」因為缺人而擱淺,現在看來「帥哥電音」大有可為啊!

徐夢圓的舞台依舊是其擅長的電音與國風的結合,「鬥地主」背景音的閃現讓人拍案叫絕;來自印尼的寶藏兄弟帶來迷幻流行音樂(Psy pop),清澈空靈的音色一下就讓這個新興電音分支抓住了觀眾耳朵。

傳統的迷幻流行音樂是比較炸比較硬核的,而寶藏兄弟為其增添了輕快感,他們認為:「只要是輕快,能夠在舞池放、在家裡聽、在車裡唱的人的歌都是Psy pop。」難怪黃子韜也要請教什麼是Psy pop,因為這是寶藏兄弟作為開山祖師創造的新電音種類。

嫩口的《王炸》,通過方言的加入將電音和生活場景巧妙結合,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打開方式。副歌的「你莫慌撒」,聽一遍就有點魔音繞耳了。都說方言和說唱適配,如今看和電音結合也別有韻味。

甭管是國風還是方言,說唱還是舞台創意,多元化元素的加入都極大助力了電音的大眾推廣。《星電音聯盟》用熟悉又陌生的審美體驗給觀眾建立了這樣的認知——即電音是一種流行的表達方式,它和不同的元素組合會產生不同的奇妙反應。

除了舞台交流,硬糖君還在《星電音聯盟》看到了電音的理念之爭,這對於電音的發展也是繞不開的議題。「飯碗」陣營的四連敗,讓選手和觀眾都忍不住思考電子音樂的評判標準究竟是什麼:是比音樂性還是比舞台的炸裂?

魚和熊掌,實難取捨。馬伯騫在投票給嫩口時反覆強調「你們倆能力上完全沒有問題」,也讓我們看到了主理人的權衡。從音樂性來講,當然要選更巧妙的運用和更純熟的技巧。但從大眾審美角度,又不得不將舞台現場的表現力納入考量。

就拿馬海昕和4S組合的對決來說,硬糖君的耳朵投票給了老馬,但眼睛又想投票給4S。畢竟四個帥哥在台上釋放撩技,心神不被動搖也說不過去。

當然有火藥味其實是好事。當劉老師組合對和馬放狠話「給你上一課」時,和馬回應:「那我就是你教過最好的學生。」瞧人家哈佛學生的高水平回復!

不走尋常路的電音綜藝

電影《盛夏未來》中,吳磊將對電音的熱愛投射在志趣相同的「明」身上,並期待自己也能站上舞台,成為萬眾矚目的DJ。電影結尾,他和電子音樂終於互相成就。

在暢快淋漓的音樂中釋放壓力回歸真實自我,再沒有比電音更直截了當的選擇。《星電音聯盟》在給年輕觀眾提供情緒發泄窗口的同時,也實現了將電音文化推向大眾領域的初心。這何嘗不是內容產出者和用戶之間的相互成就?

不走尋常路的《星電音聯盟》,並沒有循規蹈矩去做一檔垂類音綜,而是努力探索大眾情緒共鳴點。比如,將「海島派對」作為電音文化的載體,讓選手們爭奪登島資格。

與此同時,《星電音聯盟》採用開源模型去接納和包容多種類型的音樂風格。多元舞台,總有一款適合你。不論是國風還是說唱,都能與電子音樂結合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以電子音樂為基底,實際上是一場青年流行文化的「大串燒」。

《星電音聯盟》對電子音樂人的呈現也是全方位的。我們在作品中不僅能看到他們獨特的音樂理念,更能領略電音帶給人的信念感。才19歲的陳思遠還沒到就業的年齡,但他堅定地選擇了「飯碗」陣營。「我堅信它會變成我的飯碗,更希望以後可以靠音樂這條路吃飯。」

「我小時候也瞧不起彈跳音樂,覺得土嗨,但是後來我發現它真的能給人帶來快樂。」崔三金的真情告白硬糖君也深有同感。何必執著所謂音樂審美的高下之別,這樣反而讓人錯過真正簡單質樸的快樂。好比你去搖晃的舞池裡抓一個人問為什麼跟著DJ搖,人家可能就是跟著感覺走,說不出什麼高大上的內因外因。

《星電音聯盟》包含的電音之美有兩種,單純的聽覺美與綜合的形式美。前者在於音樂人為了得到夢寐以求的音色,動用加法合成、粒子合成、物理建模等技術手段,讓人聽完感慨:「這也可以電音?」後者則是主題和呈現方式,將電音作品包裝為一個有機整體。

如何將垂類小眾的文化導向大眾市場?《星電音聯盟》把電音的種子種在了多元流行文化的土壤里,在毫無觀看門檻的節目中,觀眾可以輕鬆接受並找到自己喜歡的電子音樂類型。

從一般規律上看,要保證小圈層文化的作品質量必須設定門檻,遵行業內不成文的「鄙視鏈」。從這個意義上講,《星電音聯盟》的反其道而行之,恰恰起到了正向的推動作用。它讓電子音樂走到大眾面前,完成了「第一次握手」。

當年《西遊記》還沒取完的電音經,硬糖君衷心期待這次《星電音聯盟》能給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