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讓人害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昨天,不顧國內外多方反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正式啟動核污染水排海。
排海工作24小時運行,將持續約30年。
消息一出,全網地震,各國紛紛炸鍋。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公告,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
圖源:網絡
韓國人聚集在日本駐韓大使館外抗議,16名大學生試圖闖入大使館,被警察拘捕。
圖源:網絡
從決定排放,到實施排放,日本力排眾議,一意孤行。
人禍就這樣發生。
傾倒的污水流入東太平洋,埋伏的危機,將爆發於未知的某天。
除了憤怒、恐慌,歷史會如何銘記這一天?
核污水為何令人們恐慌?
災難的源頭,是12年前的日本「3.11」事件。
九級地震、繼發海嘯,導致福島核電站爆炸,放射性物質泄漏,堪稱「東亞版·車諾比事故」。
這還不是結束。
核反應堆燒毀,用於降溫的海水、滲透的地下水,皆被污染。
日本將這些核污水裝進「大罐子」里封存。
Getty Images
12年間,儲水罐累積超過1100個,在2019年時就已存約112萬噸核污水,每年都在瘋狂增加,逐漸逼近承載上限。
一直堆著不是辦法。
但並不是「別無選擇」,本有五種方案
日本考慮了好久好久,最終一拍腦袋宣布:「排入大海」——這也是技術難度、耗時、經濟成本,最低的選項。
圖源:央視網
為了證明這個決定合理、無害,他們下了不少功夫。
日方聲稱,會使用凈化設備ALPS將核污水處理後再排入大海。
64種核素中只有「氚」和「碳-14」無法過濾,但也能通過海水稀釋的方法,使其使濃度符合標準。
「這些處理水乾淨得甚至可以直接飲用。」
日本為了讓民眾接受,曾推出「氚」吉祥物。
目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評估結果,「處理水對人和環境產生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成了日本的最大背書。
但真如此安全嗎?那為什麼還會引發恐慌呢?
其實,從方案面世那天開始,一直伴隨著爭議。
有人支持,也有科學家進行反對,他們認為「海納百氚」沒有得到準確、科學的評估,並不能保證穩定有效。
圖源:BBC
倘若計劃不安全,氚被人類大量攝入後有致癌風險,而碳-14則可能導致DNA斷裂,對生態的影響更是不可預估。
圖源:央視網
計劃中,充滿了不確定性的,還不僅僅是氚的問題。
譬如,核污水與核廢水明明不同,卻一直被混淆視聽。
核廢水是正常的冷卻水。
日本排放的則是有大量核素的核污水。
借用網友的形象比喻:「二者相當於煮雞蛋的水與蛋花湯的區別」。
所以別國核廢水入海的先例,並不能作為日本做法的通行證。
圖源:新浪微博
譬如,科學家擔憂生物富集效應,可能會淡化核污水被凈化的效果。
64种放射性元素不可能被完全去除,之前實驗中就有七成沒有達標,需要二次、三次反覆過濾。
圖源:央視網
而過濾後的核素也可能通過大魚吃小魚的富集,影響海洋生物乃至人體健康。
圖源:央視網
譬如,也有人認為原子核機構並不能為日本背書。
國際原子能機構對日本的評估範圍受到限定,報告只是證明這套方案的可行性。
卻不包含長期可靠性的評估,也沒有證明這才是最優解。
圖源:新浪微博
而日本的數據透明度也一直飽受詬病,今天國際原子能機構公示的監測數據,仍全由東電提供。
圖源:新浪微博
不管怎麼說,日本決定排放核污水,影響的是地球生態和全人類的命運,是一場不可逆的豪賭。
我們當然都希望能處理好,沒有任何風險。本該需要多方參與、嚴格監督,做出更理智的決斷,或許才能不讓人們恐慌。
更何況,在這樣的大災難面前。
日本的公信力早已經被自身消耗殆盡。
失信於世界的日本
咽下苦痛的民眾
雖然排放的後果未知,但這幾天如此激烈的恐慌擔憂,離不開日本和東電的反覆不靠譜。
「3.11」之前,東電就曾多次曝光過核泄漏,以及篡改數據的醜聞。
「3.11」之後,更被曝光過將未經處理的30萬噸核污水直接排放至海洋中。
圖源:新浪微博@潘海天
遮遮掩掩,是他們一貫的戲碼。
福島核泄漏發生七級重大事故,日方隱瞞許久才公之於眾。
後來,東電多次否認發生地下滲漏事故,也是直至2013年瞞不下去,終於承認。
圖源:維基百科
如今投入使用的核素過濾設備ALPS,也並不像傳說中那樣穩定。韓國政府5月赴福島的考察團信息顯示,ALPS在2013年至2021年間共發生了8次故障。
更不要說,在日本民眾心裡,以東電為中心的「原子能村」,也已是腐敗僵化、蛇鼠一窩的利益集團。
圖源:百度百科
政府和電力公司合謀,透支民眾的信任,而傷害也反覆落在了普通民眾的身上。
小部分人作惡,大部分人買單。
首先背鍋的就是漁民。
核事故發生後,福島漁業受到影響出口量銳減,漁民出海捕魚的次數也一直受到限制。
魚已經賣不出去,核污水排放,必然又會給漁民沉重一擊,他們望著大海,無法看到下一代的命運。
圖源:正點財經
當地的漁業組織一次次反對排放核污水,但政府在做出承諾後,終究還是食言了。
即便核污染的威力,他們早已親眼所見。
2011年,核電站泄漏3個月後,320公里範圍之內的菠菜、魚蝦、牛肉等食物,均檢測到放射性污染。
直到今年2月,福島產的鱸魚依然被檢測出放射性物質銫超標,暫停上市。
圖源:豆瓣
來自福島的農產品全面滯銷,沒人敢吃的大米被製成餐具和外賣包裝盒,銷往日本多地的餐廳。
輻射帶來的,還有民眾健康的不確定性。
地震十年後,福島兒童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提升了200多倍。
圖源:正點財經
而承擔輻射後果的,遠不止日本民眾,恐慌危機早已波及世界。
在日本宣布核污水排放之後,韓國的民眾開始瘋狂搶購海鹽,鹽價居高不下,與鹽相關的股票大漲。
昨天闖進日本大使館的16個大學生,只是韓國人憤怒的縮影。
漁民們不打漁了,轉身去首爾參加遊行示威,首爾市政府附近的大規模集會,有數千人參加。
圖源:豆瓣
在中國,我們同樣不敢想像核污水的排放會帶來怎樣的災難,食鹽搶購成風,官方也已發布公告:
我國食鹽供應儲備充足。
圖源:網絡
還有太平洋的眾多島國,對他們來說,影響更為深重。
小小的島國依賴海洋生存,漁業、民眾的健康和利益都寄托在海洋之上,索羅門群島的總理說:
對我們而言,海洋意味著生命。
圖源:央視新聞
日本一個國家的決定,影響的是全球人類的生活。
我們為生存環境而緊繃的神經,已經經不起幾次撩撥。
一場災難的開端?
其實,在日本核污水排放之前,你我已經在一次次的危機中,明顯感知到了生存環境的變化。
颱風、高溫、暴雨、洪水......極端天氣在這個夏天,留下了太多傷痕。
2019年致30億動物死亡的澳洲叢林大火的記憶,還未遠去,最近,夏威夷又燒起了野火。
空氣中瀰漫的火星和煙霧散去,無助的人們流離失所,大地剩下一片焦土。
圖源:網絡
兩極的冰原加速融化,高原凍土中的古老病毒等待覆蘇。
大堡礁有一天會徹底消失,在「第一個將要沉入海底的國家」吐瓦魯,人們不得不面臨放棄家園、向外移民的將來。
圖源:網絡
全球變暖、天災人禍,每天,我們都在接收「這世界正在變得更爛」的消息,苦難和擔憂,正在浸入日常。
漂流、遷徙、逝去,人類不得不學會面對隨機的災難,學會告別——
我們正經歷著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2012年,地球最後一隻平塔島象龜咽下最後一口氣,它曾是世界上現存最大陸龜物種。
2021年,世界上僅存2隻雌性的北部白犀牛,雄性已經絕跡。
曾棲息於長江的白鱘,2003年之後再也無人見過,2022年,它被宣布滅絕。
圖源:網絡
那麼多美麗的生靈,我們還沒來得及見過,就已經再也見不到。
就像很多人還從未見過海洋,卻先得知了海洋可能被污染的消息。
核污水排放波及全世界,再一次撥動我們緊張的神經。
看似遙遠的災難,落到日常中,其實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熱搜上,人們已經在擔憂「日料」「日本化妝品」的安全。
圖源:微博
危機降臨之前,警告已經發出了無數次,只是大多數人都只能後知後覺。
環境瀕臨崩潰,保護地球的口號也重複了無數次。
同時,我們也會感到深深的無能為力。
作為努力生活的普通人,趕上了全球變暖的時代,氣候惡化、冰川融化、海洋污染......
福是一天沒多享,苦是一口沒少吃。
污水已經排放,計劃還將排放30年,這或許影響的不止當下的你我,還有人類文明的未來。
作為人類公共資源的美麗海洋,將可能因為人類一次次作死的試探,不復存在。
圖源:網絡
而大部分普通人為那少部分人的錯誤背鍋,已是必然。
當然,這也只會是屬於人類的考驗。
活了45.5億年的地球,早已經歷過無數次生命的誕生和寂滅,生命的形態瞬息萬變,它的運轉從不停歇。
當災難降臨,會毀滅的從來不是地球,會毀滅的只是物種,只是人類而已。
當人類的狂飆突進加速家園的破敗,歷史會如何記錄昨天?
歷史,會如何銘記2023年8月24日?
也許,就像劉慈欣當初寫下的那句經典開場白: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
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
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喪鐘不為地球耳鳴,喪鐘,為人類而鳴。
監製 - 她姐
作者 - even、粒粒安
微博 - @她刊iii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