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如何解決,永遠是打工人的一大痛點。
至少對於28歲的七七來說是這樣。
七七在廣州上班,公司不包午餐。有時候,她會選擇靠外賣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可附近的外賣就那麼幾家。
對著那些已經背到滾瓜爛熟的外賣商家,每天想午飯要吃什麼,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總感覺一道菜要麼「昨天吃過了」,要麼「大前天吃過了」。
而且在七七的公司附近,一頓相對比較衛生、知名度高、且有門店的外賣並不便宜,光是想吃飽,就要50元起步,加上有時候想點個下午茶,一天花個上百塊也是常有的事。
至於那些價格低廉些的、20元左右的外賣,都產自三無小作坊。親眼目睹過小作坊製作工序的七七,只覺得它們髒。
七七家住在城中村,巷子裡的底商基本都是些小作坊。甚至有些外賣平台上赫赫有名的牌子,也悄咪咪地攢聚在這裡。
印象中有一家輕食店,明明是外賣app上掛著漂亮照片的實體店,但每次七七途經這家店,映入她眼帘的,卻是被油燻黑的牆壁、結著蜘蛛網的牆角,與從未打掃過的灰塵。輕食的蔬菜,被老闆切好後直接塞進塑料袋裡,像一袋垃圾一樣扔在地上,老闆養的狗,正在一圈一圈地圍著那些食物打轉。
還有一次,七七取完快遞迴家,穿過這些小作坊時,偶然瞥見一個大叔擤完鼻涕後摳了摳自己的屁股,然後就開始炒粉。目睹了這一切的七七再也沒在外面吃過炒粉,想吃也只敢自己做。
衛生環境不透明,也是阻礙大多年輕人點外賣的原因。
視覺受到衝擊的七七,覺得這是「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以前還會外賣的她,開始每天自己帶飯。那時她還沒有添置冰箱,只能上班前做好午、晚兩頓的飯菜。後來入手了冰箱,她開始在前天晚上煮好第二天的飯菜,放到飯盒裡,帶到公司去。
做飯的次數越來越多,七七愈發覺得這是一件讓人煩躁的事情——她當然不能只做飯,還要干很多雜事,洗菜、洗碗、洗鍋,循環往復,一天不落。她總感覺自己下班後的時間都花在做飯上了。
每天早10晚7的工作,到家就得8點了,高強度工作了一天,又經歷了長時間的通勤,回家之後,她只想洗個澡煲個劇。
01
一次性做好一周的飯,是不是也可以?
也在廣州的加加,對此感同身受。
想要做一頓飯,她必須花上一定功夫去準備,「比如你做牛肉那些,買回來你要洗、要腌制,然後炒完又要洗碗、要收拾、倒垃圾,但你吃完飯你動都不想動。」尤其是到了夏天,一在廚房裡做飯,加加就感覺自己進了蒸籠,每次開火都是一種煎熬。
轉折發生在2020年,疫情的時候,七七被封在家裡,每天過得日夜顛倒。就算是餓了,也不想去煮飯,只有餓到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才拖著沉重的身體走向廚房。長時間的三餐不固定,她萌生出了一個念頭,先把飯菜煮好,放到冰箱裡凍起來,到時候直接「叮」一下不就能吃了嗎?先不管對身體好不好,起碼能強迫自己按時吃三餐啊。
最初,七七會提前煮好兩天的菜,過了一段時間,她覺得吃起來沒什麼異樣,就開始提前煮一周的,吃起來也沒差別,她又開始提前煮好兩周的菜,直到現在。
幾乎每個周日的晚上7點,七七都會待在廚房,花上2、3個小時的時間做好飯菜,並用在網上買的一次性飯盒分裝,放進冰箱凍起來。和外面賣的預製菜沒什麼差別,還沒有那麼多的添加劑與調味料。
日劇《昨日的美食》劇照,圖源網絡
在菜品的選擇上,七七沒有篩選標準。只要想吃,並且食材能買到,就會做成預製菜。數量也沒有限制,心情好的時候,她最多能煮7、8道菜。
去年,吃夠了外賣和快餐的甜貝,也想改善一下自己的工作日伙食。
受限於工作性質,33歲的甜貝必須每天保持熱情狀態。疲於工作社交的她覺得如果自己帶飯,可以免去一部分的「午餐社交」。
起初她像七七一樣,每天早上做好飯去帶。可每天做飯實在費時費力,她想「如果一次性把一周的米飯都蒸好(凍起來),是不是也可以?」嘗試了沒多久,她轉念一想,「米飯都可以這樣做,肉是不是也能這麼做?」
而且,既然外賣都已經遍地預製菜了,為什麼不能自己做預製菜呢?自己在家要如何做預製菜?一次做好一周的飯需要注意什麼事項?詳情歡迎進入「後浪研究所」公眾號閱讀全文——
閱讀「預製菜」全文
後浪研究所
回復「預製菜」查看全文;
關於年輕人的議題,你還能在後浪研究所看到更多細分的討論。
這裡有一系列建立在年輕人真實回答基礎上的數據向欄目,展示年輕人的新動向趨勢。
都市男女的戀愛觀,悄悄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未來,男生偏愛「開放式關係」,女生更想要「無性戀愛」。
一半男生分手後不刪前任微信,但一半女生拒絕分手後做朋友。
3成00後男生想和姐姐談戀愛,男生比女生更愛姐弟戀。
查看戀愛系列白皮書,持續follow現代人的最新生活方式。
後浪研究所 是我們的好朋友,也是為數不多我們堅持打開的公眾號。
他們會持續產出有趣有料的原創內容,數據欄目、新職業挖掘、青年生活觀察,告訴我們,年輕人還在關注著這些……
他們還寫了什麼?
你住過青旅嗎?
一群湧入大城市找工作的年輕人,瞄上了70元一晚的青旅。
這裡究竟是求職年輕人抱團取暖的桃花源,
還是拚命想逃離卻無奈蝸居的牢籠?
葛慧21歲,沒工作,手頭緊,成為了青旅「釘子戶」。
你聽說過「假裝上班」的全職媽媽嗎?
jenny36歲,兒子不到2歲半,還是典型的高敏度小孩。
當孩子、丈夫、父母侵蝕掉全部的生活時,
她開始蓄謀已久的出逃,
籌備了一場逃離家庭、逃離孩子的「假裝上班」計劃。
你有想過離職去擺攤嗎?
沒有kpi、沒有繁瑣的規章制度,不必24小時隨時待命。
29歲的西西從網際網路大廠裸辭,
解鎖天橋冰箱貼攤主新身份,開啟了一場全新的擺攤之旅。
從月薪6k到月入3w,只需要500元本金。
聽說這屆年輕人都在偷偷搞副業?
「後浪研究所」發起了一場小調查,結果發現,
超四成的年輕人都有過副業經驗,還有超一成的年輕人靠副業月入過萬。
自媒體、電商、擺攤,儼然已成副業年輕人眼中的香餑餑。
獲取更多副業搞錢獨家秘籍,請查看後浪副業白皮書
關注後浪研究所,掌握第一手新青年情報,找到和你同頻共振的年輕人。
看更多精彩內容
持續關注年輕人的「八卦」
*簡單心理會不定期給大家推薦優質的公眾號,非盈利性質。文章、圖片以及其他內容均由對方提供。可以按照個人喜好關注,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更豐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