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英」、「醒太」一夜走紅,上海年輕人在萬聖節「限定發瘋」?

2023-11-02     娛樂獨角獸

原標題:「這英」、「醒太」一夜走紅,上海年輕人在萬聖節「限定發瘋」?

作者| 赤木瓶子

編輯| Mia

當中國文化「入侵」萬聖節,比搗蛋糖果、南瓜燈、「妖魔鬼怪」皮膚更時髦的,是將節日氛圍在線上線下同時推向高潮的「發瘋」名場面。

萬聖節前夕的上海巨鹿街,相較百鬼夜行,更似謂萬梗出街。最出圈的形象不是常規影視作品中的驚悚扮相,而是對明星的非常規場景呈現、以及對網際網路社會熱點話題的詼諧描摹。有網友這樣評價:這一天,有一種網絡梗突然在上海開了實體店的感覺。

在這樣的夜晚,人們看到被人牆圍住的那英模仿者「這英」,一邊呼籲群眾讓出通行道路,一邊不忘用酷似那英的音色玩梗,「隔行如隔山,祝她成功吧」;人們看到「烏拉那拉瓜爾佳氏」祺貴人在馬路牙子上、街道中央、人群的圍觀下豎起三根手指,循環上演《甄嬛傳》中的發誓名場面;人們甚至能看到安陵容和泡發版福子(原作中被扔進井裡的宮女)「乘船」出街,還偶遇了四郎模仿者,並上演了一場平行時空的友好會晤。

當年輕人們拿起自己的麥克風、拖著可移動音響、精心打扮後來到屬於自己的新型社牛場景,他們也將今年的萬聖節演變為一場大型線下文藝復興、網絡發瘋文學走進現實、以及社會話題的趣味化、具象化呈現。回憶起近年來的造梗文化與賽博佛祖等熱潮,無不充斥著年輕人以造梗形式對現實壓力的自我排解,而這場萬聖節限定狂歡背後,網際網路才是真正的開端。

本土萬聖,允許部分年輕人先「瘋」起來

與其說這是一場萬聖節狂歡,不如說是一場限定網際網路文化交流會。

「向太」回應婆媳關係、「王菲」「那英」上演《相約九八》名場面、王寶釧挖野菜、關曉彤跳舞,明星、熱門人物的非傳統場景再現,只是前菜。真正的熱潮在地鐵判官、三孩媽、身穿印有「哪裡貴了」的李佳琦、扮成垃圾袋的i人……但凡網際網路衝浪密度不夠,都會對這些梗摸不著頭腦。

地鐵判官梗出自今年9月份的青島地鐵的掌摑事件。一位地鐵大爺質疑大媽「一人占倆座」,並發表「沒有人,我占10個座你也管不著」的言論,接著,站在大爺身旁的年輕小伙突然出手,正手反扇了大爺一巴掌,隨後掉頭就走。這段視頻在短視頻平台轉發超51萬,評論超11萬,網友們將這位「正義」小伙命名為「地鐵判官」。

「三孩媽」則源於一類今年興起於短視頻的家庭博主,以居家照顧多孩家庭的年輕主婦為主角,展示每日從清晨到深夜的忙碌日常,評論區多為慨嘆年輕媽媽的不易、抨擊家務分配的不公。

這無疑是一種比漫展限制更少、卻在三次元更為深層共鳴的線下熱潮。在網際網路近日盛傳的諸多萬聖視頻中,圍觀的年輕人心照不宣地為coser們接梗、捧哏,在名場面再現時,一片歡呼叫好。這樣的盛景,令人在嘴角裂開的同時獲得了屬於「樂子人」的精神共振。

大衛麥克雷尼在《熵減心理學》中提到,「從很多方面來看,萬聖節就是一個慶祝匿名嘗試不同個性的節日。」在一場關於萬聖節的心理實驗中,科學家發現,當有其他人在場時,個體的身份會溶解,其他參與人數越多,個體就越容易融入集體意志。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作「去個性化」。

去個性化顯然是一種中性情緒,有屬於它的雙刃劍。正如萬聖夜街頭的種種熱梗,不免掀起網際網路兩極看法,有人認為其或許對被扮演者過於刻薄,也有人認為這樣的擁擠場景會對交通管制帶來隱患。但從結果來看,這場恣意狂歡中的「去個性化」情緒,顯然起到了消除個體壓抑,釋放情緒壓力的積極作用,且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消費。

這場線下狂歡中,熱度延續至網際網路的前三名可以說是那英模仿者「這英」、向太模仿者「醒太」、以及安陵容的模仿者陳研志。安陵容的模仿者陳研志發表於短視頻平台的「安陵容仿妝」視頻點贊數超過17.7萬次,並引安陵容飾演者陶昕然本尊回復。有好事網友在向太本人的直播間裡掀起話題,隨後向太本人回應稱coser的服裝「20塊一件」、向佐邀請向太「醒太」一同直播等話題相繼登陸熱搜,該條視頻短視頻平台轉發數超過21萬。

而從商業角度來看,流量熱度終究是「萬聖限定」。根據法律體系規定,如果他人未經授權,採取以藝名、打扮風格、表演內容、舞颱風格等與明星高度雷同,並借用明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謀取商業利益,可能侵犯明星的名譽權、作品著作權,並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當然,具體是否面臨侵權後果,還要看明星本人和團隊是否決定主張權利。在萬聖前夜造梗潮登陸熱搜後,一同成為熱點話題的還有「萬聖全明星律師函」。

萬聖節結束後,向太的模仿者「醒太」就特意在社交媒體發表視頻,強調自己的本職工作是護膚博主,更不會用模仿向太的形象去接任何商業合作。安陵容的模仿者陳研志也低調回歸攝影師工作。三者當中粉絲數最高的「這英」也於近日發表了卸妝視頻,呼籲大家可以更多關注其為弱勢群體發聲的系列視頻。

線下文藝復興,年輕人的精神自嘲

相比不涉及盈利問題的cosplay秀,年輕人在自己的生活里也愈發願意嘗試「角色扮演」,來完成身份的短暫轉化與情緒的暫時性釋放。

已經在網際網路被盤出包漿的《甄嬛傳》也成為這次線下狂歡的重點主題,華妃、「車軲轆」甄嬛、安陵容、「胖橘」,而在其背後,另一條相關產業在這兩年來消費場景不斷深化。在文旅大復甦的一年時間裡,「景區流水線公主」成為年輕人旅行的必備打卡地,在高原,可以成為「藏族公主」,在苗寨,可以成為「苗族公主」,甚至在陝西黃河邊的瀑布景區里,你也能戴上花頭巾、披上紅棉襖、騎著小毛驢成為「陝西公主」。

此外,娛樂獨角獸檢索相關軟體發現,一類脫離了傳統流水線公主的還原妝造產業鏈正在逐漸成形,在以北京為主的一線城市裡擁有一席之地:清宮服一小時拍攝888元、固倫公主同款999元、《甄嬛傳》甄嬛同款吉服外景988元。同款妝造、專業攝影、是獨屬於人們追劇之餘角色扮演的樂趣。

除了以妝造攝影來進行更多元的身份嘗試外,近年來,年輕人更在自我戲謔與自我「調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線上,鬼畜文化、與黑色幽默異曲同工的地獄笑話,電子木魚等時代產物成為年輕人愛玩梗的象徵,年輕人不僅愛玩梗,更不吝嗇於將自己打造成一個「梗」,此次「萬梗節」便可見一斑。

同往常一樣,這次萬聖節自然也沒免去「中國人過洋節」的指摘,但輿論的風向這一次顯然站在開放、包容的全球化理念這邊。解放日報發表評論稱:「人們常說要樹立文化自信,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崇洋,更不是盲目排外,而是一種基於尊重的平視。上海是一座海納百川的城市,當然有氣度也有自信包容不同的文化形態,就像這座城市自身的歷史一樣,她從來就是在開放的狀態中發展、壯大自身的。」《紐約時報》也評論肯定上海的狂歡者們熱烈擁抱萬聖節,將起源於西方的傳統變成了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的活動。

發達的網際網路新媒體雖然迅速強化了人類交往活動的中介化,但更多時候,娛樂內容、娛樂精神只是作為人們的生活調劑。而作為擁有包容心態的年輕人,需要多有一些具有符號象徵的文化內容來強調群體個性,也需要一些特定場景來別出心裁地成為群體「顯眼包」。在一場大型線下文藝復興背後,不僅是恣意揮灑地富有創造力的「發瘋」,更是為一代富有幽默感與批判氣質的年輕人發聲。畢竟,大家只是想在平凡枯燥的生活里找點樂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8a0ecc6ff377985eb63a4bf88f3d0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