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智慧型手機市場,與七年前何其相似。
市場同樣在行業同質化的陰霾下艱難發展,各家國產手機廠商高端破局失敗,都集中在中低端廝殺,連海外市場都遇到相同的監管壓力。
在2015年,準備「過冬」,已成為行業共識。
但不同的是,中國手機市場在2015年觸底之後,次年便實現了復甦、反彈;而2022年的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過去了大半年,卻仍然沒有看到轉危為安的痕跡。
問題來了,2015年的手機廠商們是如何擺脫困境,重回增長的呢?
站在如今的視角審視過去,七年前,正是來自軟硬體的多方創新,攜手同行重振了當時的智慧型手機市場,現在想起來,那種感覺讓人熱血沸騰。
2013年9月10日,蘋果發布iPhone5s,這款手機最大的特點,就是加入了TouchID指紋識別傳感器。當時,有很多人看不懂蘋果touchID到底有什麼意義?
但沒讓手機同行們等多久,2014年年初,微信紅包橫空出世,這時,後知後覺的國內同行們才看到了指紋識別在支付場景下的重要作用,於是市場迎來了指紋識別手機的井噴。
2014年12月,魅族發布了魅族MX4 Pro,它是安卓陣營的第一款支持正面指紋識別解鎖的手機。
2015年11月,小米發布紅米note3,將指紋識別打到了千元以下價格段,推動了指紋識別手機的進一步普及。
經過兩年的醞釀,無論是iOS陣營,還是安卓陣營,都已經初步完成了指紋識別手機的市場布局,並基於指紋識別,打造出一些支付場景。
另外,不少消費者為了搶紅包、發紅包,開始主動購買一些性能更好,網絡更好的4G智慧型手機,這讓一些國內移動運營商喜出望外,他們直接打出了「4G網絡搶紅包就是快」這樣的口號,吸引用戶。
然而,4G網絡、紅包、指紋識別只是完成了基於線上的支付場景建設,七年前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全面復甦,還仰賴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應用:二維碼。
其實二維碼在支付場景的應用很早就開始了,但由於影響太過巨大,在2014年3月,二維碼支付曾經被監管叫停過一段時間,理由是風險尚不明確。趁此期間,諸如支付寶、騰訊等國內主要網際網路公司開始完善二維碼生態,開發了諸如反掃二維碼之類的功能,保證二維碼安全性和便利性。
於是到了2016年,監管開始放行二維碼,尤其是肯定了二維碼的支付地位。至此,移動支付完成了打通線下市場的最後一塊拼圖。
為了方便顧客,也是為了方便自己,線下商店、各種經營場所開始積極引入二維碼,順便也帶動了智慧型手機銷量的攀升。
從指紋識別建立硬體支付基礎,到微信紅包推廣移動支付理念,再到二維碼打通線下支付場景,正是這一系列軟硬體技術創新開啟了移動支付時代,也讓原本在2015年遭遇萎縮的手機市場,在次年實現復甦。
而如今,智慧型手機創新乏力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雖然短視頻的興起、5G網絡的發展,在短時間帶動過手機銷量,但短視頻或者5G的應用,並沒有根本上改變智慧型手機創新乏力的客觀情況。
所以說,想要扭轉如今智慧型手機下滑的趨勢,各家手機廠商、應用開發者,還是要從創新入手。
創新乏力,市場自然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