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周天子實力逐漸衰弱,諸侯國都不聽他的,為了利益互相爭鬥,有五個國家成為最強的諸侯國,它們就是「春秋五霸」。
齊國齊桓公是一個好玩、好酒、好色的小青年,看上去像一個亡國之君,然而他是第一個稱霸的君主,他能稱霸多虧了兩個人,一個是鮑叔牙,另一個就是管仲,2020年的高考作文還考過他們三人的關係,那麼你知道答案嗎?
鮑叔牙和管仲是一對莫逆之交,鮑叔牙家裡經商比較富裕,而管仲出身在是沒落貴族,家裡還有老母親需要照顧,他們兩個一起經商如果賺了,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如果賠了就是鮑叔牙多貼一點,鮑叔牙絲毫不介意自己拿的少貼的多,他覺得管仲很孝順,需要拿更多的錢去照顧母親。
鮑叔牙的生意失敗,與管仲一起從軍,鮑叔牙總是衝到最前面的那個,而管仲在戰場上當逃兵,將軍要軍令處罰管仲,鮑叔牙為了救管仲拿自己的軍功將功抵過,還為管仲辯解說管仲是想留著一條命回去孝敬寡母,並不是真心想當逃兵。儘管管仲多次坑鮑叔牙,但鮑叔牙從來不計較這些,他們的友誼讓世人感動,當我們形容友情深厚的朋友時就會說「管鮑之交」。
後來,鮑叔牙和管仲都從政,齊僖公命鮑叔牙輔佐齊桓公,命管仲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姜姓,齊氏,名小白,是姜子牙第十二代孫,齊僖公與衛姬的兒子,公子糾同父異母的弟弟。
他的母親很早就去世,鮑叔牙看他在齊國沒有背景不想輔佐他,管仲卻看好齊桓公可憐的身世,這樣可以得到齊國人的同情,而且齊桓公眼光比較遠,能力在公子糾之上,就勸鮑叔牙輔佐齊桓公,鮑叔牙經管仲一點撥茅塞頓開就答應輔佐齊桓公。
齊桓公死後他的嫡長子齊襄公即位,齊襄公在位期間荒淫無道,與魯桓公的夫人暗地私通,被魯桓公知道後,他與魯桓公夫人一起殺死魯桓公。魯桓公畢竟是一國之君,他死了魯國肯定要報仇,就發兵要攻打齊國。
鮑叔牙和管仲都感到大勢不妙,帶著自己的主子離開齊國逃難去,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公主,他就和管仲逃到魯國,齊桓公母親是衛國人,但齊、衛兩國關係不好,他不能逃到衛國,只能逃到齊國旁邊的莒國。
公元前前694年齊襄公被殺,齊國群龍無首,國不可一日無君,誰來當國君就看齊桓公和公子糾誰能最先跑回齊國,由於齊桓公就藏在齊國旁邊的莒國,不出意外的話是他最先跑回齊國,由他來當國君。
公子糾怕齊桓公先跑回齊國,就命管仲先去殺掉齊桓公,管仲一個人帶著弓箭去找齊桓公,在去往齊國的路上正好遇到齊桓公,他就假裝上前拜見,趁齊桓公不注意向他射出一箭,齊桓公從馬車上摔下來吐了一口血,頭向一邊歪去,管仲以為齊桓公已經死了就騎著馬揚長而去。
其實齊桓公並沒死,管仲那一箭正好射在他腰上並沒有射入要害,齊桓公急中生智故意假裝射中,從馬車上摔下來並咬破舌頭吐出血,假裝死了騙管仲。管仲和公子糾以為齊桓公死了就沒那麼著急趕回齊國,讓齊桓公捷足先登。
《管子·小匡》記載齊桓公成為國君之後「成事不說,既往不咎」實際上他並沒有那麼大度,他一上位就要殺公子糾和差點害死他的管仲。鮑叔牙聽聞齊桓公要殺管仲他又站出來求情,列舉了管仲五點好處:寬厚仁愛、有領導氣質、能讓禮法制度有效實施、能領兵打仗、不讓政權落入他人之手,希望齊桓公至少見一下管仲再殺不遲。
齊桓公聽了鮑叔牙的話只好暫時不殺管仲,讓管仲回到齊國跟他見面,而公子糾就沒那麼好運,不殺他是個隱患,在齊桓公的要求下魯國殺了他。齊桓公見了管仲之後,發現管仲確實是個治國的人才,就決定不殺他,將他和鮑叔牙視為左膀右臂,鮑叔牙負責內政,管仲負責變法。
管仲也放下往日恩怨,一心一意輔佐齊桓公,在任期間大興改革,富國強兵,重視商業,與鮑叔牙共同努力下,齊國成為春秋最強大的國家。
以上就是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人的關係,他們三人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齊桓公寬宏大量重用賢才,管仲及時懸崖勒馬,為真正有才能的君主做事,最難得的就是鮑叔牙,他對君主忠心對朋友赤誠,明知管仲的到來可能會搶了他的飯碗,還是把國家放在第一,將管仲推薦給齊桓公,他們三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大概是選入高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