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上一則「女兒吃蜜汁雞翅遭媽媽厭惡」的帖子引發群嘲。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媽媽去接女兒放學時,女兒突然喊餓,想買點吃的。
媽媽本來打算讓女兒忍一忍,畢竟馬上就到家了,也不差這麼一會兒。
但架不住女兒一直喊餓,於是媽媽就想去路邊的超市,買個一塊錢的麵包給孩子,便宜又管飽。
可因為媽媽平時經常買這個麵包,女兒已經吃膩了,所以堅決拒絕再吃。
這時恰好超市旁邊在賣蜜汁雞翅,女兒看到後,眼睛一下就亮了起來,表示自己想吃這個。
這位媽媽頓時就有些無奈,蜜汁雞翅一塊就要4塊錢,麵包卻只要1塊錢一個。
但奈何女兒非要吃,便打算買兩塊給女兒嘗嘗。
沒想到女兒張嘴就要了4塊,沒辦法,媽媽只好給老闆付了16元。
回家以後,媽媽越想越生氣,越想心裡越不舒服,覺得是女兒「刺客」了自己。
她不理解,為什麼女兒在幼兒園裡吃完飯,回家的路上還要吃吃喝喝。
明明1塊錢的麵包就能管飽,為什麼非要吃那麼貴的蜜汁雞翅,而且還一下吃了4塊。
更何況如今自己懷了二胎,照這樣消費,以後還怎麼供得起。
所以她決定,下次要堅決告訴女兒:
「在幼兒園裡得吃飽,別放學後還要花錢吃吃喝喝!家裡的錢可不能給你這麼浪費!」
於是當這位媽媽在社交媒體上吐槽時,卻引來了網友們的群嘲:
「16塊就刺客你了?嚯!」
「以後給你養老的時候,明明可以穿老年人紙尿褲,但是你閨女給你塞個草紙墊巴墊巴也可以的。」
「養不起就別生!看得我一肚子氣!」
誠然,現在養娃開銷確實比較大,為人父母想要節儉一些本沒有錯。
但仔細想一想,只是幾塊雞翅而已,真的有必要如此苛刻嗎?
生活貧窮,咬一咬牙,挺幾年也就過去了。
可要是讓孩子心窮了,那是一輩子的事。
父母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
想起了心理學家曾奇峰的一句話:
「父母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
即便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父母也不應該向孩子哭窮,向孩子灌輸:
「我們家裡窮,買不起好東西,你一定要懂父母的苦衷。」
孩子什麼也不說,但心裡什麼都明白,自責在心中不斷蔓延。
《奇葩說》中,席瑞曾分享這樣一段經歷。
小時候他和姥姥逛超市,被一罐橘子罐頭所吸引,他沒忍住摸了一下,很想要買回家嘗一嘗。
像上面那位媽媽一樣,姥姥拗不過,最後還是把罐頭買回了家。
可在回去的路上,姥姥說了一句話,令席瑞銘記終生。
「這個罐頭抵得上我們一頓飯的錢了。」
席瑞說,從那一刻開始自己就背上了虧欠感的枷鎖,千不該萬不該買那個罐頭。
直至今天,他依然記得罐頭的價格是7塊9,他說「那是這輩子最苦的罐頭」。
孩子面對這個新奇的世界,免不了會有無數喜歡的、想要買回家的東西。
但父母總是告訴孩子家裡窮、買不起,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形成一種心理上的匱乏。
物質上的貧窮可以通過奮鬥改善,但精神上的貧窮卻往往伴隨一生。
孩子成長,需要充滿愛和溫暖的環境
前段時間,刷到一名令人羨慕的女孩。
女孩發帖表示,媽媽永遠是對自己最好的人。
無論是出去旅行,還是買新裙子、和朋友們聚餐,媽媽從來都是毫無二話,百分百支持。
生活費從來都是提前打好,買衣服有專款報銷,節假日還有紅包。
下班路過餐館,還會給她帶全家桶、羊肉串、麵包。
為什麼媽媽會如此暖心呢?
原來,媽媽年輕時家裡窮,只有一件藍褂子和一件黃褂子,所以很自卑。
現在媽媽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女兒穿上各種好看的裙子,在她眼裡,女兒就是最完美的。
媽媽願意盡最大的努力給女兒最好的,讓女兒看大的世界,體驗她未曾體驗過的生活。
或許很多父母不足以給予孩子優渥的生活,但我們卻可以選擇愛孩子的方式。
給孩子一個有愛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愛護,力所能及為孩子撐起一片廣闊的未來。
千萬別讓孩子從小背負愧疚,覺得是自己的任性、貪婪,給父母、給家庭帶來了苦難。
坦誠相告,大方談錢
有些父母可能會質疑,家裡經濟條件不好,難道不應該告訴孩子,讓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嗎?
事實上,如果家裡經濟條件確實不理想,就算我們不說,孩子也會一清二楚。
我們可以對孩子如實相告,但不必過分強調自己的付出,讓孩子失去索要幸福的底氣,永遠處在一種索取者的地位,否則只會增加孩子的負罪感和自卑感。
李玫瑾教授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孩子想要玩具,媽媽表示「我也想要這個玩具,但家裡的開支是有計劃的,這星期要買菜、交水電費,所以沒有多餘的錢買玩具了」。
有些家長可能接著會告訴孩子生活的不易,但這位媽媽又說道:
「這樣吧,我加班賺錢,你也可以幫忙做家務,減輕負擔,咱們一起買這個玩具,好嗎?」
孩子聽完沒有沮喪也沒有失落,而是點頭表示肯定,與媽媽達成了約定。
告訴孩子真實的家庭情況,不代表就要向孩子強調自己的犧牲,對孩子有多麼多麼大的付出。
對孩子如實告知,不頻繁強調自己的難處,而是身體力行向孩子展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孩子才能不自卑有底氣,不被暫時的貧窮所困擾。
結語:
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
孩子從未要求父母做出犧牲,我們沒有必要對一丁點的付出斤斤計較,反覆向孩子強調自己生活的不易。
孩子不能選擇是否來到這個世界,但父母可以。
既然我們選擇了孩子的到來,就要儘量給予其基本的生活保障和良好的生活環境,否則與其讓孩子一生受苦,不如生育前先考慮清楚。
今日話題:你對這位媽媽的行為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