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楊俊孝:11名戰士擊敗敵軍一個排
想起犧牲的戰友,楊俊孝潸然淚下。
記者採訪楊俊孝
「敵人是一個加強排,有70人,請給我10個人!」楊俊孝斬釘截鐵地對連長說。時光回到1951年,在危急時刻,楊俊孝從連隊選拔10名戰士增援兄弟連隊並成功擊退敵人,他因此被授予一等功。如今,已是百壽之年的抗美援朝老兵楊俊孝,回憶起戰場的經歷,眼裡依然閃著光。
24歲踏上戰場
1949年7月,蘭州市榆中縣連搭鎮石頭溝村四社的楊俊孝報名參軍。1950年11月楊俊孝入朝,是中國人民志願軍65軍193師577團3連的步兵。「1950年11月,我們出國到了臨津江,剛到就和敵人接上火了,一直打到三八線,隨後又打到了開城。」楊俊孝說。踏上戰場的那一年,他正好24歲。
以少勝多 榮立一等功
1951年5月25日,志願軍第65軍193師、194師各一部分兵力,經數日苦戰後,奉命轉移至漢灘川一線,占領漣川地區各要點,繼續頑強阻擊敵人,遲滯敵重兵集團的攻勢,展開了威武雄壯的以堅守漣川、保衛鐵原為目標的阻擊防禦戰,創造了對穩定志願軍戰線有重要意義的光榮戰例——漣川阻擊戰。
美騎1師在南峰峴遭到志願軍痛擊後,將主力轉向攻擊志願軍233.3高地。這個高地在漣川東山,為志願軍193師577團防禦陣地的前沿屏障,南緩北陡,地形突出,與右鄰237.8高地遙遙相對,緊緊卡住雙城通往鐵原的交通要道,直接鉗制漢灘川鐵路、公路大橋,是敵人北犯的必奪之地。577團編成兩個梯隊在該地堅守。
這是楊俊孝第一次參加戰鬥,也是非常激烈的一次戰鬥。他最初使用步槍向敵人射擊,但敵軍攻勢很猛,身邊的戰友一個接一個倒下。敵軍的炮擊停止了,步兵沖了上來,正面的敵人被打退了,來自背後的子彈又嗖嗖地飛來了……說起當時的戰況,楊俊孝仿佛又回到了炮火連天的戰場。友軍的一個山頭失守,被敵人占領了,楊俊孝就向連長請示,「連長,兄弟連的一個山頭失守了,我們應該去援助。」連長反問他說:「你拔人吧,要多少人?」「敵人是一個加強排,大概70多人,請給我10個人!」楊俊孝斬釘截鐵地說。
「那時,我想以最少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加上我一共11個人就去戰場了,我先去前方偵查,繞到了山頭的背後,其他戰士全部散開,3個人打冷槍負責掩護,其他人到前方集中打,之後後面的3個人也沖了過來。沖啊!殺啊!大家一邊喊一邊打!」楊俊孝激動地說。這一波進攻打得敵軍四處逃竄,到了天黑,楊俊孝覺得敵人肯定不會善罷甘休,一定還會反撲,他就讓戰士們到防空洞裡隱蔽,收集槍枝彈藥放到掩體前面,接著把石頭又堆成了一堆。「敵人要是反撲過來,最後一顆子彈要留給自己,沒子彈了,就用石頭砸!」到了晚上12點,敵人一直沒有行動,楊俊孝和戰友從陣地上撤了下來。
此次戰鬥,楊俊孝榮獲一等功。如今回憶起立功的經歷,他興奮地講起了作戰心得:「首先要勇敢,不怕死,然後要有計劃,有清醒的頭腦。」
吃青草、喝渾水
戰爭在繼續,而敵人的炮火卻切斷了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線,糧食、衣被、醫藥等後勤物資供應都成了問題。楊俊孝和戰友曾兩天沒有進食,餓急了只能在敵人炮火暫熄的間隙衝到後山拔青草吃。缺糧已是難熬,缺水更是難上加難。部隊只能組織戰士晚間下山到溝底、彈坑裡去找水,但敵人加強了封鎖,不少戰士犧牲在了山溝中。而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取上來的水卻混合著泥土,「再髒、再濁也是水,用命換來的救命水啊!」最艱難的時候,有的戰士連小便也喝了下去。
「吃的運不上去,沒吃沒喝,那時候生活條件很艱苦,看見地上的嫩葉子就捋上吃了。有時候用臉盆裝上草煮著吃,還不敢明目張胆地煮,敵機一看到煙就會轟炸,大家只能在晚上偷偷煮,等剛煮出味道後就趕緊把火熄滅,不能讓煙飄出去,然後八九個人剝著草葉子一起坐在地上吃。」楊孝俊說,這是他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
一個排最後只剩一個人
1951年的一次戰役中,敵人把軍火庫點燃了,大部隊開始撤離,楊俊孝和戰友趕緊衝進去搶彈藥。而負責掩護大部隊撤離的一個排在敵人坦克的炮擊下,除了排長全部壯烈犧牲。排長在一個山坡上隱蔽起來,敵機一邊盤旋尋找排長的藏身地,一邊用機槍掃射。排長拿著衝鋒鎗跟飛機硬拼,看著飛機降低了高度,就拿衝鋒鎗「噠噠噠」一直打,一梭子子彈打出去之後把飛機擊落了!擊落敵機後,排長才慢慢迂迴著找到了連隊。大家問他其他人呢,他蹲在地上嚎啕大哭起來。
聽見衝鋒號 敵人嚇得掉頭就跑
在戰場上,遇到敵機扔炸彈,楊俊孝和戰友躲在掩體里感覺地面都在晃,爆炸的聲音也特別大,震得耳朵嗡嗡響。「天天都是這樣,很多戰士剛跑出去就被炸死了。陣地上,土都是焦黑的,有的腿被炸掉了,有的手被打爛了,很多戰友年紀輕輕就沒了……」說到這裡,楊俊孝的嘴唇和手不停地顫動,滿臉淚痕。
緩了緩,他接著說:「不要命啊!真是不要命,我們當時一聽到吹衝鋒號,大家都紅了眼,有的人還帶著傷就跳起來,上刺刀的上刺刀,拿大刀的拿大刀,一個勁往前沖。喊啊、吼啊,什麼都不怕,那些敵人一看見我們往下沖,一聽到我們的衝鋒號,就害怕,就跑。誰願意打仗?可美國鬼子不讓你安生,炸彈都扔到咱們家門口了,咱們是迫不得已啊。抗美援朝就是保國衛家,一個人連國家都沒有了,還能談上家?沒有大家,哪有小家?」
每個戰士衣服里都縫著「光榮條」
戰爭拉鋸了幾個月,從夏天打到了冬天。天氣嚴寒,由於缺少禦寒衣物,不少戰友沒有倒在敵人的炮火下,卻倒在了冰天雪地的戰壕里。「我們出國時穿的是粗布衣裳,破了也不在乎,大家都這樣穿著,沒時間換新衣服,也沒有新衣服可以換。」每一個戰士的衣服上,都縫了兩個布條,寫上姓名和遺言,這種布條,也被稱為「光榮條」。「如果犧牲了,戰友就在布條上找,就知道你是哪裡人。」楊俊孝說。
「當時我沒想過能活著回來,雖然敵人有著先進的武器,但我們是懷著保家衛國的決心戰鬥的,所以我們能贏。從過去的苦到現在的甜,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年輕人要比老一輩更加努力。那麼多戰友為了和平去戰鬥,在戰場上光榮犧牲了都沒有提要求。我只希望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好好學習,加強鍛鍊,保衛祖國。」楊俊孝感慨道。
記者手記
這是《致敬「最可愛的人」——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特別報道》中最後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也是年齡最大的一位老兵。99歲的楊俊孝,在得知記者前來採訪的當天穿好軍裝,佩戴好一枚枚珍貴的獎章,坐在沙發上等待。雖然老人家已經99歲,耳朵也聽不清了,但依然滿面紅光,精神抖擻,說起話來鏗鏘有力。見到我們,他非常高興,當年戰場上的一幕幕,令他終生難忘。我們無法想像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戰士們居然可以堅持下去,這種神奇的力量讓人震撼!當年,他們堅定地走上了戰場;他們打敗了強大的敵人;他們創造了奇蹟。他們,就是了不起的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人物資料
楊俊孝,1949年7月當兵,1950年11月入朝鮮,1954年回國,志願軍65軍577團第3連步兵。 1951年榮獲一等功。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蘇曉 李慶 見習記者 王程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