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2年曲協轉型的臨近,網絡上關於相聲藝術家姜昆的文章和視頻越來越多。 其中既有偏激的看法,也有片面的看法,但同樣也有中等客觀的看法。
筆者發現了一位北京相聲愛好者。 他在網上以視頻形式發表了對姜昆的個人評價。 從其說話方式可以看出,這個相聲愛好者絕對不是「空碼」,聽相聲的歷史明顯悠久,同時對一些問題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其觀點非常有借鑑意義。
一、姜昆的相聲不是可樂嗎?
針對網絡上一些人說姜昆的相聲「不是可樂」,這位相聲愛好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姜昆所在的時代決定了他相聲的特點,姜昆所在的單位決定了他的相聲風格,他說不出那些亂七八糟的段子。
筆者認為,這一觀點相當有道理。
姜昆真正走上相聲之路是在1976年,他真正出名是在1979年,他大受歡迎是在八十年代。
在這個時代,整個國家都處於巨大的變革中,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很難理解「改革」這個詞,但是經歷了八九十年代的人從生活到工作、吃飯、穿衣、思想的動態都有很大的變化,相聲行業也和其他行業一樣處於巨大的改革浪潮中。
對相聲行業來說,具體表現是幾乎所有行業的員工都在製作和表演新的相聲。 舉個例子,現在說到傳統相聲,很多人首先想到馬志明,少馬的傳統工作被稱為瓷果。 但是,在80年代,馬志明幾乎都在製作和表演新的相聲。 他的代表作《糾紛》和《夜來麻將聲》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新相聲追求的不是單純的娛樂,而是埋頭音樂,把生活、工作、社會現實融入作品中,相聲有主題、有深度、有諷刺、有內涵。 李斗和陳湧泉的《武松打虎》,聽多可樂,更重要的是中間反映了那麼多社會現象。
在新相聲的發展浪潮中,姜昆無疑是其中的退潮者,他不僅是參與者,也是領航者
者,從《如此照相》到《想入非非》,從《祖爺爺的煩惱》再到《虎口遐想》,從《特大新聞》到《著急》,姜昆的相聲幾乎每一個在那個時代都屬於精品,至今再聽依然回味無窮。
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不可樂呢?很簡單,你沒有生活缺乏閱歷,你就不知道《電梯奇遇》里那幾個科長其實一直活在你周圍,你更無法理解《著急》中的老急其實就是多數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新相聲講究的是內涵,但很多批評姜昆的人都存在認知淺薄的問題,你讓十幾歲的孩子去理解《著急》是有點兒強人所難,筆者小時候也就聽「倆水管子一起開」時有些共鳴,等到二十年後再聽才體會到那段相聲是如此讓人著迷。
當然,你非要說姜昆哪段哪段相聲就沒有那麼好,那就像要求C羅梅西每場比賽都要帽子戲法一樣不現實,我們評價一個人還是要綜合全面。
所以,當你說姜昆相聲不可樂,說姜昆只有一段《虎口脫險》時,暴露的恰恰是你的淺薄和無知,或者還有幼稚。
二、姜昆人品沒得說
這位相聲愛好者談到一個話題,不管你說姜昆相聲如何如何,他這個人的人品沒得說。
當然,這位老先生也承認自己不認識姜昆,他判斷的依據也很簡單直接:網上那麼多人罵姜昆,你看姜昆罵過誰?他也沒像一些同行一樣在相聲里編段子罵人,人家就是不搭理。
筆者和這位相聲愛好者一樣也不認識姜昆,對他在生活中什麼樣幾乎是一無所知,但從姜昆幾十年的行事風格可以看出來,姜昆至少是一位很理智很有涵養的人。
就舉李文華先生為例,其實姜昆和李文華滿打滿算也就合作了幾年,李文華生病之後姜昆換了搭檔繼續如日中天,但姜昆和李文華依然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友誼,他幾乎成了李家的一分子,連李文華先生動手術都是姜昆和李文華大兒子一起簽字。
李文華先生晚年時,姜昆四處張羅為他辦了一個告慰藝術生涯的「師承確認儀式」,你要知道,這個儀式可不簡單,一方面此事可能會得罪「權威人士」後人,另一方面姜昆這是主動將本來是自己叔輩的老搭檔推到了師爺輩。
面對網絡上各種非理性的謾罵和攻擊,姜昆從未理會,他清楚那裡面是怎麼回事,你不要以為這是軟弱,姜昆的地位很高,真想計較的話可能有些人就會倒霉,但他的涵養和理智讓他選擇不屑一顧。
這位相聲愛好者也提到了另一層,姜昆已經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對於很多攻擊謾罵他的人來說,姜昆可能是他們的叔輩甚至是爺爺輩,姜昆一沒招你二沒惹你,你罵人幹嘛呢?
筆者想說,這問題也很好解釋,有些人可能是陷入粉圈導致的思維簡單且極端,還有些人可能就是單純的嘴便宜。
三、姜昆的唯一缺點
這位相聲愛好者也點出了姜昆唯一一個缺點,忽略了傳統活,也就是傳統相聲。
他說的很現實:傳統活沒那麼難,那些貫口有多難背?我都能背,姜昆更沒問題,但他就是不重視這一塊。馬季和姜昆的區別是,馬季也不怎麼說傳統相聲,但馬季學過,姜昆沒怎麼學過。
這一點筆者認為這位老先生說得有一定道理,但也有遺漏。
姜昆確實不擅長傳統相聲,這跟他所處的時代有關,畢竟他學相聲是在1976年,那時候沒有傳統相聲這個環境,和馬季所處的五十年代差別很大。
舉個例子,于謙八十年代拜師石富寬後想學高派快板,但石富寬告訴他,我都不怎麼打,你學它幹嘛。這就是時代潮流所致,于謙一個高門徒孫卻沒有板,你找誰說理去,時代啊。(PS:這是于謙在2011年相聲專場時親口所說,有視頻)
同理,郭德綱的貫口和快板也不行,原因是他學藝那個時代不流行貫口和快板,楊志剛沒怎麼教,郭德綱在文化館倒是演小品學編劇來著(楊志剛是國家一級編劇),所以老郭北漂初期是靠當編劇混飯吃。
當然,姜昆不擅長傳統相聲就和于謙沒有板、郭德綱不擅長貫口和快板一樣都屬於正常現象,相聲全套基本功有十二項,但真正能掌握全部的幾乎沒有,多數情況下,相聲演員都是擅長其中某幾項甚至一項也行,正所謂:一招鮮吃遍天。
馬三立嗓子不行不擅長唱,侯寶林擅長唱但很少說貫口,他們還都沒怎麼打過板,但這不耽誤他們是相聲泰斗是相聲大師。
同樣,姜昆擅長的東西其他相聲演員也未必行,比如姜昆在《電梯奇遇》里用方言、語氣和小動作成功塑造出四個鮮活的科長形象,這種塑造人物的功夫相聲界有幾個人能挑戰他?還有他在《虎口遐想》里用那麼長的台詞抖包袱,換一個人能不能把台詞說利索都是問題,更別提把包袱抖響了。
再說了,姜昆在《著急》里有一段小販砍價的現代貫口非常精彩,難道這就不是貫口嗎?貫口必須得是背誦《八扇屏》和《報菜名》才行嗎?
所以,對於相聲演員來說,能發揮出自己的長項,揚長避短就是最佳選擇。
難道就因為郭德綱貫口不好快板不行就說他不會說相聲?何雲偉快板、貫口和京劇的水平都超過郭德綱,所以何雲偉才是相聲大師?這麼說當然不合理。
所以,評價一個相聲演員就不能鑽牛角尖,姜昆如此,于謙如此,郭德綱也如此。
當然,這位相聲愛好者的觀點也有遺漏的地方。
姜昆雖然不擅長也不經常表演傳統相聲,但不代表他一點兒都不會,筆者知道的,他和唐傑忠和大山說過《金剛腿》,在天津說過《八扇屏》。
更重要的是,姜昆在弘揚傳統相聲方面是立過大功的,比如學相聲必備的教材《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姜昆不僅是名譽主編,他還是組織者和推動者。
如果你真想研究相聲,你會發現現在哪怕是年輕演員表演的一些聽起來很新鮮的包袱,其實在《中國傳統相聲大全》里都能找到。如果沒這套書,你想學六百段相聲,你得找多少師父教?
此外,還必須提的一件事就是姜昆領頭搞的大型相聲劇《明春曲》,這是一個對相聲行業總結性的作品,意義重大,這個劇有多成功有多重要呢,連德雲社都要跟著學習和模仿。
所以,姜昆不怎麼說傳統相聲,不代表他不會,姜昆不擅長傳統相聲,不代表他沒為弘揚傳統相聲做出過重大貢獻。
綜上,這位相聲愛好者對姜昆的評價總體上看是理智和客觀的,其思路清晰語言流暢邏輯合理。有意思的是,在評論區有一位網友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雖然措辭有些偏激,但他說的這種現象卻是客觀存在的,當然,那就是另外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6f84f9ea08e962a497a31530996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