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外交大臣開啟訪華,英議會報告稱台灣為「國家」,要求對華強硬

2023-08-30   軍事評論

原標題:英外交大臣開啟訪華,英議會報告稱台灣為「國家」,要求對華強硬

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的邀請,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已於8月30日抵華訪問。這是5年以來,英國外交大臣首次訪華,也是自疫情以來英國最高級別官員訪華。

援引英國外交部網站發布的消息,克萊弗利此趟訪華行程是為了處理一系列中英之間的問題,比如從氣候變化到核不擴散等,這些問題如果沒有中國的參與,將無法成功。對此克萊弗利表示,希望推動中英兩國關係的重啟,尤其是在雙方共同關注的問題上的合作,並希望在不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基礎上,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聯繫,英國也歡迎中國的投資者前往英國投資。

此外,英國11月份舉行的全球人工智慧峰會也將會是此趟訪華行程的重點,因為最終邀請名單還未敲定,這趟訪華行程將會決定英國是否會邀請中國參加。

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

值得一提,英國保守黨內部對於蘇納克政府的對華態度極度不滿。援引英國《金融時報》發布消息,因為中英關係近年來受到一系列問題的影響,克萊弗利的訪華行程引起了執政黨保守黨內部對華強硬派的不滿。尤其是英國前首相特拉斯認為,中國已經對所謂的「民主」世界構成威脅,主張唐寧街應該採取對華強硬態度。

同時,英國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也在台灣問題上做文章,發布報告稱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只是缺乏更為廣泛的國際認同。英國下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科恩斯表示,這是英國議會首次就台灣問題做出明確聲明,表示雖然英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但是外交事務委員會並不會聽之任之,要求蘇納克政府必須要公開支持台灣。

不過這一論調迅速遭到了克萊弗利的駁斥。克萊弗利在動身前接受了記者專訪,他在訪問中就回擊了保守黨內部強硬派的批評。克萊弗利強調與中國進行對話的重要性,主動避免與中國接觸,將不利於英國擴大在全球的影響力,這是軟弱而非強勢的表現。

英國議會下院

與此同時,克萊弗利再次拒絕了保守黨內部強硬派將中國定義為「威脅」的呼籲。因為克萊弗利認為,一個成熟的國家從來不會用一個模糊的口號定義另外一個國家,更沒有根據這個「口號」來處理國際關係的先例。

克萊弗利的態度意味著英國政府在對華關係上發生了轉變。在蘇納克上任之前,其言論都是以「反華」為主題。在上任之後,蘇納克採取了一種更加務實的做法,極力避免中英關係走向對抗。具體體現就是蘇納克將中國稱為「系統性挑戰」的同時,又在積極加強與中國的溝通交流。

實際上,早在今年4月,英國的外交政策就已經迎來轉變。克萊弗利在4月份的一場演講中公開表示,如果英國嘗試孤立中國,將會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此後英國對華外交政策就開始強調兩國接觸,並且積極推動兩國經貿關係的發展。

中英兩國

英國政府態度的轉變很可能是建立在美國激進的對華政策上。在拜登簽署對華投資禁令後,中國在高端半導體、人工智慧以及量子計算機等領域受到美國的制裁,英國並沒有緊跟美國採取行動。這說明英國內部並不看好美國的對華政策,希望在對華關係上尋求新的突破。

實際上這也反映了英國長期跟隨美國戰略的一種轉變。俄烏戰爭已經讓歐洲苦不堪言,而隨著美國推出所謂的通脹削減法案,導致歐洲優質企業被驅趕和吸引至美國,這讓英國感受到全部押寶美國的風險性。這才有了克萊弗利的訪華行程。

美英兩國

除此之外,英國在脫歐之後,歐盟已經不是英國強有力的靠背,在面對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二大經濟體時,此前的英國做出很明確地選擇,跟隨美國打壓中國。但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英國市場將會逐漸被中國投資者放棄,這對於英國經濟發展來說極為不利,過去英國經濟數據一直較為糟糕,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所以總體而言,現在的英國政府已經在重新考慮對華關係,但在美國重壓下,英國政府是否能頂住壓力,是否能拿出足夠的誠意,還需聽其言觀其行,至少目前英國國內「反華」勢力的叫囂依舊很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