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街道鞏家堂村把支部「建」在工地上
在文廟街道辦事處的東南方向,有一個把支部「建」在工地上的村莊——鞏家堂村。鞏家堂村位於禹王大道路以西,華陽大街以北,金陽大街以南,全村戶籍人口1546人,黨員41名,村「兩委」幹部5人,全部交叉任職。全村共有土地2000餘畝,目前已實現全流轉。
鞏家堂村原來村容村貌差,經濟實力薄弱。
2017年縣城東部新區建設,需要打通金陽大街東段及文成路南段,給這個村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機遇,鞏家堂村開始了整村拆遷進程。拆遷住樓是機遇,也更是對黨支部戰鬥力的檢驗。當時,村支部書記胡方彬剛上任,面臨這一問題,他嚴格按照程序進行決策。經黨員大會研究,制訂了一個「雷打不動」的拆遷原則:先集體後個人、先幹部後黨員、先黨員後群眾。
支部建立在工地上
村「兩委」研究決定集體先帶頭,「自斷後路」,率先將村辦公大院拆除。辦公室沒有了,村「兩委」的工作可不能斷檔,到哪裡去辦公成了最現實的問題。經過慎重考慮,村「兩委」一致決定將辦公區設在工地上,既便於管理回遷區建設,又離原村委大院較近,方便村民辦事。大家說干就干,在回遷區找了一個空閒區域搭建了板房,成為臨時辦公場所,形成了出門是工地,進門能辦公,開門搞服務的局面。
村裡黨員經常學習開會,家裡人問上哪學習開會去?黨員都說:上工地。時間長了,就有了「支部建在工地上」的說法。
把支部「建」在工地上,既是鞏家堂村「兩委」幹部的初心,又同時承載著他們的任務和使命。在聘請專業監理的同時,村裡組織了一支由黨員和群眾代表組成的回遷區建設質量監督隊,退休村幹部、老黨員胡振東、鄭元莊,黨小組長李福亮積極參與,以他三人為主體還成立了臨時黨小組。他們一人一頂安全帽,一個工地轉一天,夜以繼日地盯靠在工地一線,監督工程質量,為村民辦了不少實事。「自己的房子自己看著蓋,心裡踏實,住著放心」,這是幾名黨員監理常說的話。他們高度負責,及時把進展情況通報給村民,成了回遷「廣播電台」和「信息中心」。把支部「建」在工地上,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方便群眾。群眾在外租房時間長了,有點大事小情,這裡便是落腳點、聚集點。村幹部經常說:「雖然是臨時板房,但感覺比原來還熱鬧。」
黨員活躍在群眾中
鞏家堂村的黨員,個個都是「活躍」分子。很多老黨員退休不褪色,胡振東、李福亮等同志,就是這樣的黨員,辦起「公事」來,那叫一個「較真」。退休村幹部鄭元莊也不示弱,一條腿有毛病,一連摔了幾次,還說「輕傷不下火線」。年輕黨員也不服輸,女黨員程成在拆遷過程中,動員家人把自家衛生室先拆除,在她的帶領下,周邊群眾紛紛搬遷,起到了以點帶面的效果。
鞏家堂村500多戶整村拆除,群眾搬馬扎排長隊簽訂拆遷協議,這一生動局面的出現與黨員帶頭、黨員深入做工作有著直接聯繫。村幹部從思想上把群眾放在首位,他們把工作做到群眾接孩子的校門口、做到工人上班的廠子裡、做到群眾經商的門店裡......他們一切以群眾的利益為重,貼近群眾,融入群眾,挨家挨戶走訪座談,深入一線轉作風、樹形象,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通過堅持不懈的工作,黨群之間搭建起了互相依託、互相信任的穩固橋樑。現在誰家有了困難、有了想不開的事,都想找黨員說說,村幹部的責任感、榮譽感、歸屬感愈加濃厚,譜寫了幹群關係新篇章。
民心凝聚在黨旗下
房子拆了,鞏家堂村1500多人一下子散開,縣城內外周邊,東南西北,到處都有。看起來是村子空了,工作少了,其實是牽掛的多了,走訪的路遠了。原來誰家的孩子沒人接,誰家的老人沒人做飯,街坊鄰居招呼一聲都互相幫助。現在外出租房子,左鄰右舍都不認識,群眾歸屬感缺失。「群眾利益無小事」。黨員幹部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支部召開黨員大會,決定除了外出務工黨員、老弱病殘黨員,剩餘的所有黨員按照自己租賃的房子,就近打片包保聯繫,誰家有事,黨員先到,誰家的孩子沒空接送,黨員頂上。這樣,大家信息互通、困難共擔,實現了「人遠心不遠,人散心不散」。
為了進一步凝聚人心,村黨支部組織全村中小學生到曲阜尼山開展了以「好孩子、好家風、好鄉村」為主題的研學游活動,讓孩子們從小學文化、懂禮貌、知禮儀,以孩子滲透家長。他們還開展了典型推樹評選活動,從小處著手,全面提升全體村民素質,充分展現了黨組織的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
黨心凝,民心聚。鞏家堂村已經形成了支部凝聚黨員,黨員聯繫群眾,群眾依靠黨員、擁護支部的良好局面。人心齊,泰山移,鞏家堂村黨支部團結帶領黨員幹部群眾,正在譜寫幹事創業的新篇章。
來源:寧陽縣文廟宣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5jLY24BMH2_cNUgC7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