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邁霧霾、農民欠債:泰國大選的隱秘角落

2023-08-22     世界說

原標題:清邁霧霾、農民欠債:泰國大選的隱秘角落

纏鬥了三個多月的泰國政局似乎正在走向塵埃落定。5月,代表改革派和新生力量的遠進黨出乎意料地贏得大選後,年輕的遠進黨黨魁、哈佛畢業的皮塔沒能拿下足夠支持票,還丟了總理候選人提名資格。而聯盟內第二大黨為泰黨隨後宣布拋棄遠進黨,為組建政府與其他政黨結盟。

8月22日,為泰黨實質上的領袖、泰國前總理他信·西那瓦在15年的流亡後返回泰國,並隨即在機場被捕,將本就錯綜複雜的泰國政局推入更多變數。由於皮塔失去組閣資格,獲得最多選票的遠進黨被排除在組閣名單之外,有選民表示對這樣的結果「失望至極」,而接過組閣權的為泰黨,則不得不與曾經的敵人達成妥協。

同樣於8月22日進行的國會投票中,來自為泰黨的前地產大亨賽塔·他威信以11黨聯盟勝選,成為泰國第30任總理,他所領導的11黨聯盟中,不乏代表軍方利益的黨派。

這意味著,這場民意原本強烈指向變革和進取的大選,最終以與保守派以及軍方之間的妥協告終——這甚至是為泰黨曾經公開發誓不會採取的行動。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如今做出妥協或許已經是所有局中人面前僅有的選項。

在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導致泰國選民集體發出尋求改變呼聲的那些現實問題,恐怕仍無法看到獲得改善的希望。

其中極為典型、卻至今仍然被掩蔽在其他重重議題之下的一個,就是空氣污染。

這場大選開始時,泰國北部許多地區真實地籠罩在一片陰霾中。以山景、寺廟聞名的「泰北玫瑰」清邁,在三月底、四月初一度被瑞士空氣品質追蹤機構IQair評為「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霧霾在泰國影響到方方面面,潑水節前夕,城市本應還在旅遊旺季,當地酒店預訂率僅為45%,遠低於預期的80%-90%。

這次空氣污染過程從去年底持續到夏季,影響了泰國北部包括清邁、清萊、南邦、南奔、夜豐頌、難府、帕夭和彭世洛等地區。政府曾表示全國有170萬人受污染影響,很多人受呼吸道、皮膚、眼部疾病的折磨。

這樣的空氣污染已經在泰北持續了十多年,形成了所謂的「霧霾季」(haze season)。當地並非沒有舉措,但為何持續多年不止?

刀耕火種背後,擔責的農民

多家媒體將空氣污染歸咎於當地常年存在的農作方式——刀耕火種(slash and burn)。刀耕火種是一種在東南亞常見的農業活動,每年12月到次年4月之間,農民通過砍伐和燃燒耕地、野地或者林地上的植被,以清理土地和擴大農地面積。

位於清邁的一片農地 / Greenpeace Roengchai Kongmuang

根據NASA的衛星數據,在霧霾季,包括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在內的國家出現密集的著火點。除了少量由閃電引起的著火,大部分火點是人為引起的。而火情的嚴重程度還因逢旱季而加重,少風少雨的天氣導致霧霾停滯不散。在四月初,緬甸、寮國北部、泰國北部最多時有約3萬處著火點。這些火點釋放大量污染物到大氣中,引起哮喘、上呼吸道感染、結膜炎和肺氣腫等健康問題。

雖然當地曾多次禁止刀耕火種,但對於農民來說,這是清理土地、擴大耕地的低成本方式。許多在山區的農民無法負擔機械化的成本,聯合收割機也無法在陡峭的坡地上使用,為了清理土地以為將來的耕種做準備,他們會選擇放火燒掉種植玉米或其他作物留下的秸稈。也有清邁的農民表示,由於自己沒有土地,購買和收集新鮮草料昂貴又辛苦,他每天讓牛在未被開墾的森林裡吃草,有時為了給牛開路會燒毀植被。

有專家指出刀耕火種本身的不可持續性——山地的植被被燒毀后土壤會受到侵蝕,導致土地生產力下降,農民不得不再去清燒更多的坡地。同時,本可以自然降解到土壤中的二氧化碳,通過燃燒的方式直接排放到了大氣中。

是否焚燒秸稈,許多農民似乎並沒有選擇——他們需要購買種子、肥料和農藥等生產資料,有人因此陷入債務的循環,儘可能減少支出是必須的。春武里技術學院農業系的退休教授Arkorn Vodananavid表示,泰國農民的日子越來越艱難,收入本來就不足以維生,如果他們不償還債務,還可能失去土地。

就算是在經濟條件更好的地區,焚燒秸稈的事也時有發生,因為人力相比機器收割更便宜。「甘蔗葉像刀一樣鋒利,找不到人願意直接去地里,所以他們先燒秸稈,再人工砍掉。」Vodananavid說。

合同農業制度,真正的罪魁禍首?

泰國北部的部分霧霾來自緬甸、寮國等鄰國,但NGO泰國清潔空氣網絡的創始人Weenarin Lulitanonda認為,不論是農民還是鄰國,都只是空氣污染的「替罪羊」,真正的根源是合同農業制度。

根據環保機構綠色和平泰國辦公室發布的報告《泰國玉米種植與砍伐森林的二十年》,合同農業指的是基於農業企業與個體農民、農業合作社之間簽訂協議而產生的農業生產、產品或服務系統。農民與大型企業簽訂合同,按照約定種植特定的作物,企業向農民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要素,並承諾在收成後購買農產品。在合同下,企業將充分地參與生產過程,例如規定生產方法,為農產品制定標準和質量要求等。

報告指出,泰國政府促進了合同農業的普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為推動農業產業化、促進企業與農民進行商業合作,泰國推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政策,力圖建立一套完備的企業作為農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農業系統。但企業難以獲得大片的土地用以生產,於是企業與農民簽合同、利用後者的勞動力和土地生產農作物、畜牧的合同農業得到推廣。泰國政府還開始推廣作為飼料的玉米的種植。研究指出, 在本世紀初,玉米被廣泛種植,甚至也出現在高山地區的林地,大部分種植都是在合同農業制度下進行的。在2006年前後,嚴重的霧霾問題開始出現在泰國北部。

2022年3月清邁一片已收割的玉米地 / Greenpeace Roengchai Kongmuang

根據報告,合同農業制度在泰國第九版的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被視作解決農民貧困問題的政策之一。泰政府建立起囊括政府、企業、農民和金融機構的體系,政府與國有金融機構為農民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務,以推進合同農業制度,提升農民的生產力,促進農業按照產業的需求進行生產。

對於農民來講,合同農業保證了市場、回報,還提供了種子、化肥等生產要素以及政策支持,對低收入、尋求穩定工作的農民來說極具吸引力,但一些人也可能陷入工業化農業體系下的債務循環中。例如,玉米種子並不能留到下一季,農民每年要自己承擔買種子、化肥以及僱人耕種和收穫的費用,同時,這些生產要素的價格呈上漲趨勢,且由於大量使用化肥、乾旱、重複耕種同種作物以及焚燒秸稈的原因,土地的肥力逐年降低,產量逐年減少,這導致一些農民陷於借貸的循環。在這樣的壓力下,焚燒是一種容易和省錢的方法。Lulitanonda表示,即使是一台二手收割機也會花費500萬泰銖(約14萬美元),這超出了農民的負擔能力。

有學者認為,與企業簽合同的農民成了「自家土地上的勞工」,企業能夠掌控農民的工作,並隨時進行檢查,合同的本質像是一份用工協議,但企業不給農民提供雇員福利,而是給予基於產出的報酬。同時,農民還要承擔生產要素的成本、單一作物種植的環境危害、生產過程中的風險、市場的不穩定性等。都柏林城市大學環境政治與政策助理教授Danny Marks表示,小農因泰國的空氣污染問題受到不公平的指責,大多數農民都與泰國主要農業企業有關聯。

他認為,這一制度構成了對邊緣人群的「慢性暴力」。農民被指責焚燒田地,而導致他們採取行動的背景卻被忽視——大企業利用了合同農業的模式,卻無需直接焚燒任何田地。雖然有大企業聲稱自家合作的農地不存在刀耕火種的現象,但綠色和平的報告也指出,農業企業農產品採購的中間環節過多,存在採購鏈路不明、難以溯源的現象。

遠進黨失落,泰北空氣污染怎麼治?

據日經新聞報道,時任泰國總理巴育在四月初為此召開了三邊的會議以討論跨境的空氣污染問題,但會議的「實際作用不大」。巴育在會議上承諾「持續致力於」多邊協議,旨在解決霧霾問題。這裡的多邊協議源自湄公河次區域五個國家在2017年通過的「清萊行動計劃」,旨在應對東南亞大陸常年的空氣污染。但「清萊行動計劃」被廣泛認為是失敗的。

霧霾中的清邁 / Greenpeace Roengchai Kongmuang

禁止焚燒是政府試圖阻止霧霾的主要方式,但這可能會加劇問題。一些農民可能會無視規定,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太可能受到懲罰,而遵守規定的農民可能會在禁期之前焚燒他們的田地。清邁大學的環境科學教授Somporn Chantara說,儘管這可能會減少污染物的峰值水平,但霧霾季反而會提前開始。

在此次大選中深受年輕人支持的遠進黨黨魁皮塔,在農業方面有著深厚的背景。皮塔的父親曾經在泰國農業與合作社部擔任顧問,還曾開辦工廠,生產商業價值較高的米糠油。父親在工廠開張不久後過世,在美國求學的皮塔回國拯救家族企業,親手將企業變成全球米糠油供應鏈上最重要的企業。

皮塔於2018年加入未來前進黨,專門負責農業政策。2019年,他作為議員在議會發表關於泰國農民困境的演講,指出許多農民沒有土地,無法以正規渠道取得貸款,於是因非正規借貸陷入債務循環。為了增收,農民種植單一作物、使用農藥確保產量,但生產成本偏高,農產品的價格偏低。皮塔建議政府採取措施幫助農民走出債務循環,並通過技術減少農藥的使用,賦能農民增加農業相關服務、旅遊的收入渠道。

2020年,未來前進黨被解散,皮塔在黨內的國會議員的支持下成立遠進黨。根據遠進黨的官方網站,在農業方面,遠進黨列舉了包括為農民免除債務、提高農產品價值、降低農民生產成本、為農民增加收入渠道等方面的政策。這其中提到了將促進合作農業系統的公平性,保護參與農民的利益,令他們能獲得更公道的回報。

但隨著皮塔的失敗、遠進黨被邊緣化,農業政策的走向不明。根據路透社的整理,為泰黨曾承諾將通過引入科技等手段使農民的收入翻三倍,並批准讓農民的債務延期三年償還。但現在為泰黨能否順利出台利於解決農民困境的政策,都懸而未決。

要從根本解決農民困境以及與此相關的空氣污染問題,增加他們的收入恐怕僅是冰山一角。都柏林城市大學的教授Marks表示,「在經濟頂層的大亨家族,包括那些經營農業企業集團的人,與政府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他們向所有主要政黨捐款,並與軍方關係密切。」 「泰國(霧霾)危機的主要原因是政治運作方式,」他說。(責編 / 張希蓓)

點擊圖片直達往期精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59da243e134f77961323a05b3795a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