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簡稱《若干措施》),從強化生育服務支持,加強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持措施,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等4方面提出13條具體舉措,營造全社會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圍。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簡稱《若干措施》),從強化生育服務支持,加強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持措施,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等4方面提出13條具體舉措,營造全社會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圍。
其中,《若干措施》提到,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支持中小學校積極開展課後服務和社會實踐項目,鼓勵各地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讀具體實施辦法。加強住房支持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大對多子女家庭購房的支持力度。強化職工權益保障,鼓勵用人單位結合實際採取彈性上下班、居家辦公等方式,營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環境。
10月29日,多位專家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表示,《若干措施》既有對地方探索經驗的總結,也有創新的提法,能夠整合生育支持措施,構建生育支持體系。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副院長、教授楊凡認為,這些措施更重要的是提升大家的幸福感。大家過得更幸福以後,自然而然就會有生育意願,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資料圖片 圖據IC photo
專家:
整合生育支持措施
構建生育支持體系
對於《若干措施》中提到的13條具體舉措,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副院長、教授楊凡認為,這次發布政策,關注現在社會比較關心的,特別是家庭育兒遇到的一些急難愁盼問題,並一一針對性回應。
楊凡表示,這次很多政策非首次提出,而是在部分地方探索基礎上總結的普遍經驗。比如說生育補貼、生育保險制度的完善,很多地方都有探索。這次措施是對前期地方經驗的一種回應,把原來行之有效的政策,從地方探索上升為國家層面政策。此外,這次政策涉及很多細節方面,比如鼓勵各地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讀具體實施辦法、各種普惠托育支持政策等。
《若干措施》提到,指導有條件的地方將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納入生育保險。完善生育休假制度,保障法律法規規定的產假、生育獎勵假、陪產假、育兒假等生育假期落實到位。建立生育補貼制度,指導地方做好政策銜接,積極穩妥抓好落實。指導各地將適宜的分娩鎮痛以及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關於《若干措施》提到的「建立生育補貼等制度」,人口學者何亞福認為,在各種生育支持政策中,最重要是真金白銀的生育支持。到目前為止,多個地方政府出台生育補貼政策,但補貼金額普遍太少。此外,大多數地方出台的育兒補貼,只補貼二孩和三孩,建議所有孩次(包括一孩)都應納入生育補貼範圍。
資料圖片 圖據圖蟲創意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認為,《若干措施》的積極影響之一就是整合生育支持措施,構建生育支持體系。
原新提到,此前中央與地方政府從政策保障、經濟激勵、時間支持、技術支撐、優質服務、人文關懷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生育支持措施。但是,存在措施碎片化、政策執行力度差異化等現象。此次《若干措施》要求加強統籌謀劃,強化部門協同,深化改革創新,強調從生育保險、生育休假、生育津貼、生殖健康等方面完善生育服務支持和激勵機制。
原新表示,《若干措施》把握髮展觀念轉變,協調「人口—家庭」發展需求。強調利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視角構建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從提高兒童醫療服務水平、增加普惠托育服務和支持、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加強住房支持、強化職工權益保障等方面,強化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和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持措施,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
將人口國情國策教育相關內容
融入中小學、本專科教育
楊凡提到,除了地方經驗的總結,這次還提出一些創新性政策。在普惠托育方面,針對原先供給不足和部分托位使用率不高這項普惠托育的供需結構性矛盾,明確了「科學規劃托育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優化托育服務精準供給」這一新提法。
《若干措施》還提到,加強人口國情國策教育,將相關內容融入中小學、本專科教育。組織創作一批高質量影視劇、舞台劇和網絡文藝作品,加大專題節目、公益廣告等製作投放。
楊凡認為,「加強人口國情國策教育,將相關內容融入中小學、本專科教育」和一些新的宣傳形式,都是之前沒有提過的,非常具有創新性,也注重落實和可行性。何亞福則表示,現在有關人口問題的社會宣傳倡導應該是「多生孩子利國利民」。
原新認為,針對某些現有觀念對生育行為的消極引導,《若干措施》倡導積極構建新型婚育文化,大力倡導積極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加強人口國情國策教育,將相關內容融入中小學、本專科教育,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有助於倡導積極生育觀念,構建生育友好社會。
提升幸福感之後
生育意願的提高水到渠成
原新7月在人民論壇發表的文章《科學構建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中提到,要跳出就促進生育而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單一思維,從民生改善的高度制定生育支持措施。這既有助於提升家庭生育意願,也能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當時,原新提出的「以整體性思維健全、以社會公共政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包括全社會共同參與,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婚姻觀、家庭觀和生育觀;加強對家庭的生育支持和幫助,加強公共設施和服務建設;建立完善國家層面的生育支持政策等建議,在這次《若干措施》中都有所體現。
此前, 楊凡也做過一個對於不婚不育、晚婚晚育群體的調查。調查結果發現,我國普婚普育的文化傳統並未發生根本改變。有些人雖然表現出不婚不育或者晚婚晚育的觀念,但實際上他們中的七八成仍然希望結婚和生育。
楊凡表示,我們國家的育齡群體主體上普婚普育的文化傳統沒有改變,只是現實中遇到很多的困難,所以不得不推遲結婚、推遲生育,現在我們的政策其實是在解決他們的這些困難。
楊凡認為,不能把眼光集中在說生不生孩子上,更重要的是提升大家的幸福感。比如現在家庭生育養育孩子成本高、孩子沒人帶,女性面臨家庭工作矛盾等。「國家提供生育補貼降低家庭育兒負擔,提供普惠托育服務解決孩子沒人帶的問題,能使家庭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提升。不管他的生育意願改不改變,能讓人們活得更幸福一點,是更重要的一種意義。」
楊凡認為,以人為主體、為中心,大家過得更幸福以後,自然而然就會有生育意願,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紅星新聞記者 付垚 劉亞洲 北京報道
編輯 張莉 責編 魏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