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語中有「一語成讖」的說法,這裡的「讖」,說的就是「預言」。在我國古代,讖學一度成為了一門學科,其文化底蘊比西方的瑪雅預言更加深厚。
這其中,知名度比較高的讖學書有十餘種,如《乾坤萬年歌》、《馬前課》、《步虛大師預言》、《藏頭詩》、《推背圖》、《黃櫱禪師詩》、《梅花詩》、《金陵塔碑文》、《燒餅歌》、《武侯百年乩》等。
《乾坤萬年歌》的作者是商末周初的太公望,也就是姜子牙。這部歌訣中的預言自商朝開始,一直推演到「大同世界」。在古代,這部《乾坤萬年歌》擁有著極高的歷史地位。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縱橫家始終追太公望為本家人物,並將其譽為「百家宗師」。根據已經發生的歷史來驗證,《乾坤萬年歌》中的詩歌的確具備一些神乎其神的預言性:
太極未判昏已過。風后女媧石上坐。三皇五帝己相承。承宗流源應不錯。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
《武侯百年乩》的作者是三國時代的蜀漢能臣諸葛亮,這部讖書預言了三段百年之亂,其中,便包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武侯百年乩》最後一段的聖人救世,又與解放戰爭的發展不謀而合,堪稱奇書:
此次戰禍非小可,鳶飛魚躍也愁眉;天下生靈西復東,可憐遍地是哀鴻;屍填溝壑無人拾,血染山河滿地紅;天下重武不重文,那怪環球亂紛紛。......
與《武侯百年乩》一樣,著名讖書《馬前課》亦是諸葛亮的作品。相比於前者,《馬前課》所收錄的預言就更加簡潔明了,其中,總共包含了十四課,每一課都簡述了一個歷史時代,而且這些課的排列順序相對嚴謹,應驗的部分比較多:
第一課無力回天,鞠躬盡瘁;陰居陽拂,八千女鬼。......
《步虛大師預言》是清代步虛大師推演的預言。這部預言書中所預言的歷史多為近代史,不過因為《步虛大師預言》出現的時間比較靠後,所以步虛大師的預言表達得相當隱晦。想來步虛大師雖然想要對歷史進行推演,又礙於時正不敢明言。畢竟,光緒三十年距離民國到來並不算遙遠,所以步虛大師生怕會因此招致無妄之災,所以書中能明顯看出步虛大師不敢明言之隱懮:
昔因隋亂采菩提,誤入天台石寶西;朝飲流霞且止渴,夜餐玉露略充飢。面壁九年垂大道,指彈十代換新儀;欲我辟途途誤我,天機難泄泄禪機。......
接下來要說的這部預言書,堪稱古代讖學中知名度最高的奇書,它便是家喻戶曉的《推背圖》。據說在唐貞觀時期,有兩位擅長預言的方外之人李淳風與袁天罡在一起進行了推演,根據推演的結果繪製了六十幅預言圖,每一幅圖片對應一個「甲子」,也就是六十年。而這部預言書的名字,亦是取自第六十幅圖像的讖語「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
第一象·甲子·干下乾上·干讖曰: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循環,周而復始。頌曰:自從盤古迄希夷,虎鬥龍爭事正奇;悟得循環真諦在,試於唐後論元機。......
除了《推背圖》之外,預言家李淳風還曾留下一部《藏頭詩》。這部作品以唐太宗和李淳風對答的形式,推演了中國歷史未來千年的走向。不過,根據後世學者的分析,這部《藏頭詩》極有可能是後來人「後知後覺」的偽作,因為書中出現的一些細節與貞觀時期的歷史並不相符,所以可信度不高:
唐貞觀七年,李淳風陪同太宗在大興宮中散步。太宗曰:「朕之天下,今稍定矣。卿深明易理,不知何人始喪我國家?以及我朝之後,登極者何人?得傳者何代?卿為朕歷歷言之。」......
《黃櫱禪師詩》是一部由黃櫱禪師推演出來的預言書。根據史料的記載,黃櫱禪師是唐朝時期的奇人,他的相貌偉岸莊嚴,額頭高高隆起,就像是畫里的仙人一樣。黃櫱高僧聲音朗潤,意志街澹,聰慧利達,精通內學,廣修夕陣,時人皆以此為奇。黃櫱禪師在福建的深山中修行多年,後來前往黃櫱山進行傳法,並為後世留下了《黃櫱禪師詩》這部預言書:
日月落時江海閉,青猿相遇判興亡。八牛運向滇黔盡,二九丹成金谷藏。黑虎當頭運際康,四方戡定靜垂裳。唐虞以後無斯盛,五五還兼六六長。......
《梅花詩》是北宋邵雍所作的預言書。邵雍,生於宋真宗年間。早年邵雍求學於河北范陽,後因故遷居共城,晚年於洛陽隱居。《梅花詩》中總共包括了十首預言詩,這十首詩分別對應了十個重大歷史事件。當然,因為《梅花詩》中包含了靖康之難等特殊的歷史事件,所以邵雍在創作這部讖書時亦採用了隱晦表達的方式,許多細節都未言明: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在所有預言書中,最「接地氣」的莫過於通俗易懂的《燒餅歌》。這部預言書總共包含了近兩千字,可串聯成四十首隱語歌謠。之所以該預言書被命名為《燒餅歌》,據說,是因為作者劉伯溫某日撞見太祖朱元璋吃燒餅,所以便給出了以「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開頭的預言:
明太祖一日身居內殿,食燒餅,方啖一口,內監忽報劉基進見,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帝問曰:「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輪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
在《燒餅歌》之後,劉伯溫還創作了一部《金陵塔碑文》,於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國軍入南京時發現。碑文預言的是二十世紀以後的中國的事,前半部分主要講國共內戰、日本侵華和中共的統治;而後半部分至今還沒有完整的解釋:
金陵塔,金陵塔劉基建,介石拆拆了金陵塔,軍民自己殺。草頭相對草頭人。到尾只是半縮龜,洪水橫流成澤國,路上行人背向西。......
當然,我們不能站在封建迷信的角度來看待這些預言書,還是要從文化的角度來解讀這些前人之作。這些荒誕不經的預言,有時恰恰映射出時人對未來的期許和願望,具備一定的歷史價值。
參考資料:
【《論衡·實知》、《讖書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