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首都騷亂,一場植根於亞馬遜雨林的政變

2023-01-17     世界說

原標題:巴西首都騷亂,一場植根於亞馬遜雨林的政變

去年10月,在時任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公開威脅一旦敗選就號召支持者上街抗議的時候,沒有太多人將他的威脅視為一種嚴肅宣言。

2023年1月8日,預言成了真,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複製了兩年零兩天之前美國首都華盛頓震驚世界的一幕:博爾索納羅的支持者衝進了巴西國會,要求推翻總統大選結果,糾正選舉中的「舞弊」,在此之後,巴西最高法院和新總統盧拉的辦公室也成為衝擊目標,由於蓄意破壞,巴西最高法院法庭大廳變得一片狼藉。

自2018年競選以來,博爾索納羅一直被媒體和公眾調侃地稱為「巴西特朗普」,如今在總統職權已經卸下之際,這一類比終於完成了它的最後一個階段,以另一場國會騷亂為標誌,博爾索納羅正式成為了特朗普的巴西鏡像版本。

然而,巴西首都的這一切並非完全是美國國會山騷亂的翻版。1月9日,巴西最高法院法官莫賴斯公布決定,暫停巴西利亞行政長官伊巴內斯·羅查90天職權,隨著得到公布的細節越來越多,這場騷亂也越來越脫離其公眾抗議活動的原貌,而變得更像一場處心積慮操縱下的未遂政變:巴西最高法院公布的調查結果認為,如果沒有來自執法部門乃至政府高層的裡應外合,這場騷亂沒有爆發的可能性。幾天後,兩名高級安全官員因被指應為這次騷亂負直接責任而被捕。

聚集在巴西利亞國會大樓門前的博爾索納羅支持者 / 網絡

騷亂爆發之際,巴西國會正在休會期,真正的主角博爾索納羅並不在巴西國內,而在美國,新總統盧拉也並不在首都巴西利亞,而在聖保羅。騷亂爆發後至今,這齣「空城計」,仍未唱完。

政變疑雲

毋庸置疑,極右翼、陰謀論與假新聞再一次擔當了巴西騷亂的台前主角,衝進國會的抗議者打出的關鍵標語之一是「我們要原始碼」,直指兩個月前以電子投票形式完成的巴西總統大選結果受人操縱,在國際媒體的報道中,也有大量接受採訪的抗議者複述了散布於社交媒體的多種陰謀論,從投票機器發生故障的視頻,一直到是美國民主黨操縱了巴西選舉結果。

但即使如此,這場突然而來的騷亂仍無法簡單地通過陰謀論解釋:過去兩個月,博爾索納羅的支持者封鎖了巴西多條高速公路和煉油廠,宣稱要「癱瘓」巴西經濟,同時集結在各地軍方辦公室門前,要求後者出面推翻總統選舉結果,巴西警方的調查表明,有人為抗議者提供了物資和後勤、甚至資金方面的支持,並可能直接導致了抗議者聚集在各地軍營門前、將訴求指向巴西軍方。

另一方面,一月自盧拉舉行就職典禮以來,巴西利亞安防和保衛工作頻現漏洞,甚至直到1月8日騷亂爆發當天,仍有大量報道指出部署在國會大樓和最高法院周邊的軍警面對騷亂參與者的衝擊無動於衷。

1月9日,巴西利亞行政長官伊巴內斯·羅查被最高法院宣布暫停行使職權,隨後幾天,越來越多的細節得到披露:顯然有人代為支付了抗議者從巴西各地趕往首都巴西利亞的全部車費,組織者聲稱這筆資金來自「捐款」,但沒有透露捐助者的身份;在8日的騷亂爆發之前,國會大廈附近的安保人員被大量撤走,餘下的安全警察甚至被指協助了抗議者衝擊國家機關。

更為直接的責任人名叫安德森·托雷斯,曾在博爾索納羅政府出任司法部長。由於巴西利亞行政長官羅查的命令,托雷斯在1月2日就任首都安全工作主管,隨後的四天內,他撤換了自己部門的絕大多數負責官員,換上了一批新人。在最為保守和含蓄的說法裡,這些新人當中有不少對博爾索納羅抱持同情。

安德森·托雷斯(左)與巴西前總統博爾索納羅 / 網絡

8日的騷亂爆發以後,羅查解釋稱他僅是遭到了托雷斯的蒙蔽,而托雷斯本人則在騷亂爆發前夕抵達了美國佛羅里達州——博爾索納羅也在那兒——開始了他為期兩周的「度假」。1月14日,托雷斯在返回巴西後立即被捕,罪名可能涉及瀆職和共謀。

除此之外,還有一片最新的陰雲來自軍方:經過一周的調查,多個信源給出的信息指向巴西軍方目前態度微妙,已經公開阻礙司法部逮捕抗議參與者,也不同意執法部門清理抗議者位於軍營周邊的營地,據稱,巴西軍隊高級指揮官胡里奧·凱撒·阿魯達曾在軍方總部當面告知現任司法部長法比奧·迪諾:「你們不會在這裡抓人。」巴西政府針對軍方總部附近抗議者營地的突襲行動則被軍方有意阻礙了超過八個小時。

幾天後,總統盧拉公開向媒體透露,巴西利亞的騷亂中「有很多獲得縱容的行動者」,因為總統辦公室大門敞開而沒有遭到破壞,「很多人被軍警縱容,很多人被武裝部隊縱容了,我相信總統府的大門是由這些人打開的。」

抗議背後的利益合流

在越來越多的政變跡象以後,巴西最高法院在1月13日授權同意了將博爾索納羅列入調查對象名單,這意味著他將有可能在回國後面臨逮捕。目前他仍在美國佛羅里達,已有美國民主黨議員要求總統拜登吊銷其美國簽證,但直到目前,巴西司法部長迪諾仍對媒體確認,司法部尚未能夠建立起博爾索納羅與騷亂直接相關的證據鏈。

比起博爾索納羅,更直接的證據正在指向另一批人。

去年11月,在反對大選結果的抗議行動剛剛成形時,巴西北部帕拉州警方曾轉交給最高法院一份調查結果,聯邦辦公室議會秘書桑德羅·納西門托·費雷拉·布蘭科被指是抗議運動以及封鎖高速公路等行動的幕後領導者,他是代表帕拉州的國會議員埃德爾·毛羅的秘書,而後者不僅是博爾索納羅的著名支持者,也是巴西議會極右翼議員的代表人物,積極支持開發亞馬遜雨林。此前巴西一家調查媒體Repórter Brasil曾使用自行開發的Ruralômetro量表分析過議員群體中的「農村熱」,意指支持開發雨林、反對環境保護的農業和畜牧業陣線,毛羅以高度的反社會、反環境表現在評分中名列500餘名議員中的第三。

去年11月的抗議中聖保羅的博爾索納羅支持者 / Folhapress

在巴西,農業和畜牧業是雨林和濕地的反義詞,由於曾經採用過鼓勵「開發荒地」、承認自行開發的土地即歸開發者所有的土地所有政策,自行砍伐雨林並占有土地的行為普遍存在,即使在類似政策已被廢除多年後的現在,如何清理和退還已經被占領的地塊仍是難題,而地區經濟利益日益盤根錯節,難以撼動。

帕拉州正是巴西被亞馬遜雨林覆蓋的九個州之一,也是過去幾年當中亞馬遜非法砍伐和開採活動最為猖獗之地,毛羅的出現並非孤例,而似乎並不值得意外地,帕拉州同樣也是過去兩個月里反對大選結果、封鎖道路和煉油廠、要求博爾索納羅繼續掌權呼聲最高、與警方衝突也最為暴力的地方。12月24日,還有一名男性嫌疑人因被懷疑與在巴西利亞的一場未遂爆炸有關而遭到警方逮捕,這名嫌疑人也來自帕拉州。

與之同時,位於帕拉州的土著保護地Apyterewa在去年8月到12月間成了全巴西非法砍伐最為嚴重的保護地,衛星在這裡記錄到了超過32萬個非法砍伐警報,比前一年同期增長了82%,博爾索納羅未卜的政治前景以及隨之而來的大選失敗,被認為是刺激非法砍伐和開採活動的最直接誘因:如果博爾索納羅下台,占領新的土地可能會變得困難且包含更高的法律風險,因此更多人急於將占領變成一種既成事實。

巴西現任司法部長迪諾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的採訪時直言不諱地表示,參與騷亂的尤其是那些參與非法農業綜合企業的人,「那些占據土著土地、公共土地、走私農藥、化肥的人,還有從事非法採礦活動的人。這就是將要出現的場景。」

一些中小型農業綜合企業已經公開或半公開地認領了對騷亂參與者的金錢支持,例如巴拉那州的一個小型農村農業企業聯合會,還有更多的「捐款」,仍在追索來源。

圍獵亞馬遜

在就任總統的四年里,博爾索納羅以他對亞馬遜雨林的敵意態度著稱,但更加公平的說法也許是,博爾索納羅以致力於從亞馬遜雨林地區攫取利益著稱。對他而言,亞馬遜雨林是金礦與油田,也是源源不絕的金錢和選票的來源,唯獨不具有環境效益和氣候責任。

無人機記錄下的亞馬遜雨林砍伐現場 / Greenpeace

2019年1月博爾索納羅上任以後,亞馬遜的森林砍伐率飆升至近十五年的高位,巴西國會也在同時出現進一步右傾,此後幾年,巴西環境部和環境保護機構一再遭到削弱,國會則相繼通過了被稱為「銷毀一攬子計劃」的三項立法:被稱為「毒藥法案」的PL 6. 299/2002取消了對農藥使用的監管批准;被稱為「土地掠奪法案」的PL 2633/2020使土地掠奪者更容易將他們對公共土地的占用合法化;被稱為一般環境許可法的PL 3729/2004則取消了某些行業的許可證需求,並削弱了環保機構的作用。

僅在2020年,博爾索納羅政府就做出了593項與環境有關的法規修改,2021年7月,巴西政府又通過立法,宣布2014年之前被非法奪取和清理的土地所有權合法化。

過去四年當中,博爾索納羅政府系統地破壞了巴西的環境部、原住民事務部(FUNAI)、環境部致力於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分支機構IBAMA、監測森林砍伐的機構INPE以及奇科-門德斯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所——該研究所本身就是以1988年被謀殺的橡膠工匠命名的,這一悲劇開啟了巴西的現代環保運動。人員變動、作用減弱和預算減少也困擾著剩下的部門。根據綠色和平巴西辦公室的數據,2019年到2020年期間,一些負責環境政策的核心機構的預算被大幅削減,與環境有關的工作崗位減少了10%。

沒有人能說清在這些保護措施被刻意放鬆甚至取消之後,有多少人從破壞亞馬遜雨林的事業中得到了多少金錢,外界所能確知的只有亞馬遜雨林過去四年中的非法砍伐速度和森林火災規模,都堪稱前所未有。

而剛剛勝選上台的盧拉被普遍預期將扭轉博爾索納羅的環境破壞政策。他在1月1日的就職演說當中提及,「我們不會容忍針對少數民族的暴力行為、森林砍伐和環境退化」。此後幾天,他相繼發布了六項涉及環境保護的法令,並史上首次成立了土著人民事務部,後者是巴西雨林保護事業的主要支柱之一。

又過了一周,已深深植根於亞馬遜雨林、並蔓延到巴西全國的那張利益網絡,發起了竭盡全力的反撲。(責編 / 張希蓓)

點擊 圖片直達往期精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5360f9dde50063d21de290d40b9ab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