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吃飯慢被毆身亡:媽媽,你怎麼突然變成了惡魔?

2019-09-05     親子溝通如何說

孩子面臨嚴厲懲罰,全部心思都用到戒備和逃避了,哪有心思思考對錯?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最近看到一條信息。

七歲女孩詩詩(化名)因為吃飯慢,被媽媽帶進房間,用鐵棍瘋狂打了一個小時,最後搶救無效身亡。發生這一切時,親生父親就在一旁看著不敢管,期間,這位父親多次要求送女兒去醫院,均遭拒絕,並且被妻子打耳光。

因為一點不值得的小事,一位準小學生,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黯然凋謝在開學之前。

又是一個因為家長控制不住情緒,發生的慘痛案例。

因為錯了一道題,男孩被媽媽一巴掌扇在後腦勺,造成顱內出血搶救無效身亡;

因為與前夫爭吵,湖南一個35歲女人,一把抓起4歲的兒子,從賓館四樓扔了下去;

因為與媽媽發生爭吵,福建五年級男孩被媽媽用數據線勒死;

因為丟失一隻手機,男孩子被媽媽毒打致死……

這個世界是怎麼啦?母親,不應該是孩子最安全港灣和最值得信賴的守護神嗎?

汶川地震資料中,有一張圖片,每每看到都會心潮難平:

救援人員在廢墟下發現了一對母子。母親身體成拱形護住年幼的兒子,已經沒有了生命跡象,身下的娃兒卻毫髮無損。一旁的手機螢幕上,母親的留言還在閃爍:「孩子,如果你能活下來,請一定記得,我愛你!」危急時刻,年輕女子用生命詮釋了母親的偉大無私,用熱血傳遞給孩子支撐一生的精神力量——母愛。

為人母,不僅僅是一種血緣聯繫,更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一種刻進骨髓的愛。

事實上,很多母親既是傾盡全力無私照顧孩子的慈母,同時也有可能是傷害孩子的劊子手!

在慈母與劊子手之間,只隔著一道小小的「情緒管理閘門」。

能及時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保持平靜心態的,給孩子溫暖的童年,陽光一樣照耀著孩子一生;

不能控制負面情緒,將孩子當成出氣筒,張口一罵,舉手一打,就將過往的脈脈溫情全部抹殺,成為孩子一生的噩夢。

事實是,很多家長對孩子施暴的緣由,可能跟眼前那點雞毛蒜皮的事無關,而是跟自己內心的黑洞有關。

這個黑洞裡,也許藏著:

對丈夫「甩手掌柜」的不滿;

對婆家無界限干涉的怨恨;

對自身職業危機的恐懼;

對家庭負重解脫無力的絕望;

或許根本就是對屑小事物的不滿……

這些負面情緒原本在隱藏在內心深處,忽然間被孩子某些不討喜表現激發出來,然後,對生活對別人對自己的不滿委屈,猛虎般呼嘯而出,向著最無力反抗,不怕得罪,傷害後果最小的孩子發出致命攻擊。

蒙台梭利說:「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了他的一生。」

對孩子實施暴力,打死打傷是看得見的眼前傷害,更嚴重的是對孩子身心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

美國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施特勞斯做過一項跟蹤調查,對美國806名2——4歲兒童進行智力測試,發現未遭遇過體罰的兒童平均智商要比經常挨打的兒童高 5分。

他說:「那些在暴力下長大的孩子,會出現反抗或者逃跑的反應機制,而這些會影響孩子們的智力。打得越多,心智發展越慢,哪怕是打得很少也有影響。」

很多家長認為打罵是「讓孩子聽話和進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事實卻是,越罵,孩子越笨;越打,孩子越傻。因為孩子面臨嚴厲懲罰,全部心思都用到戒備防衛和逃避方面去了,哪有心思思考對錯?

有研究結果顯示,長期遭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孩子。25,7%孩子自卑,22.1%的孩子冷漠;56.5%的孩子暴躁。打罵讓孩子受起柔軟的內心,用討好或者對抗叛逆行為來偽裝自己,心理漸漸變得扭曲。

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說過,回溯成年罪犯的人生軌跡,大多數童年肯定有過不堪回首的經歷。要麼被拋棄,要麼被虐待,要麼被忽視。

父母情緒化的任性行為,年幼時,會傷害孩子的身體和心靈,長大後,有可能遭到孩子的反噬。

還記得那個十二歲少年弒母案嗎?

2018年12月2日,湖南沅江12歲的少年吳某因為抽煙,遭母親皮帶抽打,吳某拿起菜刀,向母親連砍20餘刀,致母親當場死亡。

父母的情緒是決定家庭幸福感的晴雨表;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人父母,除了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外,一定還要修煉一個平和的心態。

進家門請先切換情緒頻道。把自己在職場和外面的沮喪失意,抖落在門外,換上輕鬆愉悅的心情,面對孩子;

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做事慢吞吞,灑飯,錯題,孩子真的不是故意的,更沒惡意,這是孩子發育階段性的正常表現。如果保姆這樣不耐煩,你也許會怒火中燒,出手教訓或報警,可是臨到自己頭上,怎麼就約束不住衝動魔鬼了呢?

給孩子一點空間。只要不涉及安全等問題,不妨給孩子一點自我做主的空間和時間。讓他胡扔亂砸,瘋跑瘋鬧;允許他把太陽畫成方的;對孩子一身臭汗小花臉,付之一笑。有著充分自由的孩子,心靈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探索世界認知自己才會深刻,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允許孩子試錯。家長控制過嚴的孩子,年幼時也許很乖很優秀,但隨著慢慢長大,心理問題會慢慢呈現。無他,家長太過嚴苛,孩子失去了自由發揮和試錯的機會,等到成年人再去犯童年來不及犯的錯誤,等來的就不是家長的呵護包容,而是整個社會的排斥,甚至法律的制裁。

請珍惜與孩子親密無間的短暫黃金時光吧,自覺約束和提升自己,做一個智慧家長,對孩子溫柔以待。

你會在人生秋天收到意想不到的豐厚回饋。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號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4bpCm0BJleJMoPM19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