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的一天清晨,牡丹江市林口縣刁翎鎮烏斯渾河畔四合村一個年方十五歲的小男孩王連財跟隨父親在烏斯渾河邊地里干農活,突然,從不遠處傳來了猛烈的槍聲。
這突如其來的槍聲嚇了父子倆一大跳。但是,他們很快就冷靜下來了。
說實際話,在關外偌大的東三省,由於滿清政府的腐敗,統治乏力,外強入侵,沙俄、日本,你來我往,互相干仗,尤其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整個東北在日本侵略者的蹂躪下,更加動盪不安。槍聲,對於很多普通老百姓來說,已經司空聽慣,見怪不怪了。
不過,關內關外,許許多多英雄兒女,不甘祖國大好河山淪陷於日寇之手,紛紛投身到共御外侮、驅逐入侵者的戰鬥中去。
在白山黑水,就戰鬥著無數抗日聯軍。
聽這槍聲,是不是抗聯戰士和日寇交上火了?
父子倆在河邊柳毛叢的掩護下,悄悄地往響起槍聲的地方走去。
摸約走了半袋煙工夫,王連財看到了畢生永志不能忘記的一幕:
在烏斯渾河西岸老道溝的河畔,有八名抗聯女戰士正在揮槍向已經搶占了險要位置和制高點的敵人射擊。
這八個人,王連財父子都認識。
她們是抗聯五軍一師婦女團的戰士:冷雲、胡秀芝、楊貴珍,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安順福、李鳳善。
其中,郭桂琴和王惠民和王連財還是同一個村子裡的村民。
六十年後,王連財悲傷無限地說:「我是1913年出生,王惠民比我小兩歲,她是八女中年齡最小的一個;郭桂琴比我大兩歲,她小名叫菊花,個子高挑,梳著個大辮子,扎著紅頭繩。小時侯我們幾個經常在一起玩耍。」
日本人進入中國的地盤燒殺搶掠,大伙兒恨透了日本人。抗聯打日本人,王連財所在的四合村有一半人家暗中支持抗聯,村民們以跑山貨為藉口,經常去給山上密營里的抗聯戰士送衣送糧。因為四合村的群眾基礎好,抗聯人員也就常常到村子裡來。婦女團的戰士來了,大多數會住進王惠民家裡。王惠民的爸爸外號叫「王皮襖」,是抗聯五軍軍部的一個副官。王惠民家是抗聯堡壘戶。郭桂琴、王惠民幾個小孩子,就負責給大人們站崗放哨。作為郭桂琴、王惠民的小夥伴,王連財也跟抗聯五軍的許多人熟識。
王連財追憶說:「我記得郭桂琴參加抗聯的時候是1937年農曆5月,那時包米剛出穗子,一天早晨我放馬回來,郭桂琴家的院子裡圍坐著一圈人在開會,開完會郭桂琴要去當兵,她的姥姥雷老太太不同意,連隊里一個女兵把郭桂琴帶到一個姓丁的老太太家裡,把她的辮子剪了就走了。」
17歲的郭桂琴、13歲的王惠民參加抗聯還沒多長時間,就遭遇上了這場兇險的惡戰,躲在柳毛叢後王連財父子緊張極了,眼睛死死地盯著激戰現場。
除了河邊有槍聲外,不遠處柞木崗子的山口上,也迴蕩著密集的槍聲。
郭桂琴、王惠民她們只有八個人,肯定打不過日本人,按理說,柞木崗子的山口上出現了槍聲,說明了還有其他抗聯戰士在協同作戰,她們應該高興才對。可是,冷雲她們卻很焦急。在女團隊長冷雲的指揮下,只聽到她們在開槍的同時,一齊高喊道:「衝出去!不要管我們!保住手中槍!抗日到底!」
聽到這一陣陣悽厲的喊聲,柞木崗子的山口的槍聲漸漸變稀了。
王連財父子終於明白:冷雲她們是在犧牲自己,牽制敵人,讓柞木崗子上抗聯隊伍衝出敵人的包圍。
想到這兒,父子兩人熱血沸騰,眼眶一點點擴大,手攥得緊緊的。
王連財父子想得明白的事,敵人當然也想得到了。
不過,柞木崗子山口那邊的抗聯部隊聽從冷雲她們的勸告,已突圍撤入了密林深處,敵人追擊不及,只好調轉槍口,一齊向河邊猛撲。
也在這個時候,敵人發現河邊只是幾名女戰士,便有恃無恐,步步緊逼,試圖活捉。
八名女戰士面對兇惡的敵人,毫無懼色。
只見冷雲悄悄跟大家說了一句什麼話,等敵人接近了,只聽她大喊一聲:「打!」七八顆手榴彈同時拋起,飛入敵群,轟隆隆的幾聲巨響,炸倒了一大片敵人。
氣急敗壞的敵人用迫擊炮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太陽已完全出來了,在這初冬早晨,鮮紅如血,讓人觸目驚心。
八名女戰士已經完全陷入了敵人的包圍之中,背後是水深莫測,冰冷咆哮的烏斯渾河。而在敵人瘋狂炮火的掃射下,周圍的荒草都被燒著了,有幾處柳毛叢也被炸平了,所有可以隱身的屏障物都被毀盡,戰鬥的最後時刻就要來臨。
王連財父子看得目眥盡裂,大氣也不敢喘。
大批的敵人除了從正面攻擊,還分出了左右兩股,從兩翼迂圍過來。三個方向的槍聲交織在一起,陣勢驚人。
八名女戰士的槍卻在這時停止射擊了,顯然,她們的子彈已經打光了。其中,有三個人還負了傷。
敵人獰笑著,叫囂張,就象獵人看到已經負傷待縛的獵物。
怎麼辦?
王連財父子的心臟劇烈地跳動。
八名女戰士已經從容地做出了最後的決擇:只見她們毀掉槍枝,轉身向敵人投出了最後三顆手榴彈,互相攙扶著,義無反顧地走下了冰冷、咆哮、洶湧的烏斯渾河。
敵人驚呆了,停止炮火,大聲叫喊:「回來!回來!皇軍不會虧待婦女!金票大大的有!生命的保障!……」
冷雲她們對日偽軍的威逼利誘恍如未聞,挽臂走在波濤滾滾、寒氣逼人的烏斯渾河中,高呼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日軍大佐熊本差點氣暈了過去,命令日軍瘋狂朝江面射擊,,一排排子彈,讓八名女戰士血染江水,但八名女戰士全都視死如歸,竟然在槍林彈雨中放聲高唱著《國際歌》「……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
「八女投江」的那一天,十五歲的王連財當然不會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悲壯一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成長,聽耳聞了大人不斷重複的述說,王連財弄清楚了事件發生的全部背景。
六十年後的王連財回憶說,在1938年夏天,日本關東軍糾集偽蒙、偽滿軍在松花江下游展開了「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二路軍中的抗聯主力第四、第五軍為擺脫困境,決定向西轉移。敵人窺破了抗聯西征軍的戰略意圖,調集了數十倍的兵力,採取空中跟蹤、掃射、轟炸,地面大隊圍追堵截等戰術,西征軍傷亡慘重。到1938年10月,抗日聯軍五軍一師的主力只剩下了一百多人。婦女團只剩下了以冷云為首的八人。而且,他們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
事件發生的前一夜,饑寒交迫的抗聯戰士在岸邊休息,準備等第二天早晨過河。可是,燃起的篝火暴露了自己的行蹤。後半夜,日軍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軍與偽軍包圍住了抗聯五軍一師戰士百餘名戰士。
因為冷雲等婦女團的宿營地抗聯五軍一師主力的宿營地遠隔離著一段距離,如果冷雲她們保證自己不暴露,或許就有機會脫險,但是冷雲她們為了掩護主力突圍,主動向日本人開了槍,把日本人吸引了過來。子彈打完後,在投降和投江之間,冷雲她們毅然地選擇了後者。
冷雲等八位女戰士,年紀最大的23歲,最小的才13歲,是一個年輕的團體。可是,這個團體,卻譜寫了一曲光照青史、彪炳千秋的民族正義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