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把魯國治理的愈發強大時,為何戀戀不捨地離開,開始周遊列國

2023-05-24     臨溪柚子

原標題:孔子把魯國治理的愈發強大時,為何戀戀不捨地離開,開始周遊列國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五十一歲,被任命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今汶上縣),一年後,各地紛紛效法他的治理辦法。因政績卓著,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代行丞相之職,僅三個月時間,百姓道德提高,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魯國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充分體現出孔子的治國才能。然而,他不久之後卻戀戀不捨地離開了父母之邦的魯國,開始周遊列國,這是為什麼呢?

女樂文馬

原來,魯國的蒸蒸日上卻引起了齊國的擔憂。齊國國君開始擔心魯國強大之後會來吞併齊國。(其實魯國未見得有那樣的想法,這個想法頗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味。)齊景公於是和群臣商討對策。然而他們沒有想到學習孔子的方法來治理國家,把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加繁榮強大,而是想辦法要使別人的國家衰弱。

有人說:「如果孔子在魯國執政下去,魯國強大了,一定會稱霸。一旦魯國稱了霸,我們離它最近,必然會先來吞併我們,何不先把一些土地送給他們呢?」一個叫黎鉏(chú)的大夫說:「我們先試著阻止一下吧,如果能把孔子趕走的話,魯國不就衰弱了嗎?如果不能把孔子趕走,再送給他們土地,也不遲啊!」

於是齊國就挑選出了八十個美女,穿上華麗的衣服,載歌載舞,舞曲名《康樂》,就是靡靡之音,演奏陣勢驚人,極盡妍態,前所未有。又準備了一百二十匹毛色各異的好馬,配上漂亮的鞍轡,望之如錦,作為禮物送給魯定公。她們被送到魯國的南門外。

魯國最位高權重的大夫季桓子高興得不得了,於是喬裝改扮去看了好幾次,回來攛掇國君魯定公,對外說是周遊視察,一起乘機去看美女寶馬,魯定公一看就被迷住了。季桓子於是乎把這份禮物悉數收下,從此與國君三日不朝,萬事拋諸腦後,不去管理國家,開始終日與美女歌舞作樂。

子路見狀,對孔子說:「老師,我們走吧?」孔子還不甘心,對子路說:「魯國最近就要舉行郊祭了,我要看一看國君是否還守禮,我還要看一看祭祀完畢後,是否還能按照往常慣例分到祭肉,還是等一等吧。」

《漢書·郊祀志》有云:「帝王之事,莫大於承天,承天之序,莫大於郊祀。」結果祭祀的時候,國君因為心思都在舞女們身上,心不在焉,祭祀草草了事,之後也沒有把祭肉分給大夫們,孔子不禁心中哀嘆,國君把禮儀已經廢了!非常失望,終於對國君失去信心。

現在有些人會認為祭祀只是一種形式,但孔子深知,那遠遠不是形式那麼簡單,那是人與天地神明溝通的一種方式:作為君王,是作為百姓的代表與天地溝通,如果君王不能懷著虔敬之心,德行又不夠,就不能向上傳達民意,向下傳達天意,天地神明怎麼會護佑這樣的君王和國家呢?

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五十五歲的孔子帶著自己的十餘個弟子,乘著馬車,緩緩經過魯城高大的城門,依依不捨地離開自己的父母之邦,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周遊列國之行,一直到十四年之後,到六十九歲的時候,才重新回到魯國。

去魯歌

孔子一行到魯國邊境時,魯國的大夫師己趕來為孔子送行,說:「您又沒有什麼過錯,為什麼要走?」

孔子說,我給你唱首歌吧。孔子唱到:

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哉游哉,維以卒歲!

用現代詩歌的形式寫出來,差不多是這樣:

那些婦人鶯歌艷曲,我們只好離國出走。那些婦人容顏如花,國之大廈將會傾塌。優哉游哉地我們離開吧,什麼事都不要管啦!

師己回去,季桓子問他:「孔子說了什麼?」樂師如實相告,桓子深深地嘆了口氣,說:「老先生是因為那些歌姬舞女的事情怪罪我了。」

季桓子的追悔與季康子的昏庸

魯哀公三年(前492年)秋天,當時孔子年已六十歲,還在周遊列國的途中。季桓子病入膏肓,乘著輦車望見魯城,感慨長嘆說:「從前這個國家幾乎興旺了,因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沒有興旺起來。」回頭又對他的兒子季康子說:「我要是死了,你會接掌我的位置輔佐國君,到時一定要召回孔子。」過了幾天,季桓子死了,季康子繼承了他的職位。喪事辦完之後,想召回孔子。

大夫公之魚說:「從前我們的國君魯定公曾經任用過他,但沒能善始善終,最後被諸侯們恥笑。現在你再任用他,如果也不能善始善終,會再次招來諸侯的恥笑。」季康子說:「那麼召誰才好呢?」公之魚說:「一定要召冉求。」於是就派人召回了冉求。冉求準備起身時,孔子說:「這次魯國召冉求回去,應該會重用他。」

這天,孔子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那些弟子們志向遠大而行事粗疏,文采雖然很好,但他們不知道怎樣節制自己啊。」子貢知道孔子思念家鄉了,在送冉求時,叮囑過他「你要是被重用了,要想著把老師請回去」之類的話。

孔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孔子生活得很不如意,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他致力於恢復周禮,希望君臣父子能過上有道德的生活,但是這些掌權者卻是爛泥扶不上牆,以致孔子在魯國呆不下去,開始周遊列國。他走了十四年,被人排擠、嘲笑,最後一無所成地回到魯國。

其實孔子的一個弟子曾說過:「夫子出仕做官,只是為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做一件正確的事情,但這個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其實我們早就知道。」

那麼孔子為什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呢?孔子有言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君子從道德上判斷一件事應不應該做,小人從利益上算計一件事應不應該做。

道德上應該做的事,人去做了,這才是「義」,孔子是自己理論的實踐者,那麼這件事既然是應該做的,那不管成與不成,孔子就竭盡全力的去做。

從歷史上我們看到,雖然孔子在他那個時代除了教授弟子,並沒有實現自己恢復周禮、治國安邦的理想,但是孔子的所思、所言、所行、成就了他聖人的境界,並給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兩千多年來,儒家學說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之深厚長遠,從這點上來說,還有誰比孔子更成功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42d3505deaa808ee7fa248aa0b880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