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街,兩座城。
當一個城市的商業街被賦予另一個城市文化的時候,這條獨具特色的街道便具有了文化和經濟的雙重意義!
01
太原,即將迎來首條具有台灣特色的風情商業街!
從「山西迪爾海峽兩岸青年基地」官微得知,太原市杏花嶺區即將打造一個「太原台灣風情街」項目。近日,項目的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實地調研。
根據規劃,太原台灣風情街位於杏花嶺區敦化南路,總建築面積約2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0億元。
這條台灣特色風情街不僅將會引入台北、台中、高雄、嘉義等城市的文化藝術特色,還將植入休閒娛樂、時尚購物等豐富的兩岸文化內涵,引入台灣精細化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式,成為集飲食、商貿、娛樂、住宅為一體的兩岸共融特色文化街區。
當然,除了台灣特色風情街,項目雙方還謀劃建設晉台海峽兩岸招商服務中心、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孵化基地、海峽兩岸經濟文化融合基地,為山西對台招商引資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及配套服務設施。
02
對於杏花嶺區來說,打造台灣風情街,將為對台招商引資營造良好的硬環境,引入台灣高層次人才來杏花嶺區發展,吸引台灣青年到此就業創業,助力杏花嶺區的經濟文化建設,積極建設成為「山西台胞聚集區」。
對於台灣同胞來說,這條台灣特色風情街為想在山西甚至太原就業創業的台灣青年提供豐富的信息,更好地打通台商在山西的投資通路,也能夠讓更多台胞分享山西高質量發展的機遇。
此外,台灣特色風情街的建設在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推動經濟合作的同時,也為市民和遊客提供獨特的旅遊體驗,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
未來在這裡,藝術與文化、歷史與現代、經濟與情感得以交融共生,為太原市杏花嶺區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3
可能會有網友問:太原市有很多街道都可以作為特色風情街的選址,為什麼偏偏選擇在敦化南路?
其實,這與「敦化南路」有很大的關係。
太原的敦化南路作為杏花嶺區北城的一條主要街道,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而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敦化南路也是一條城市的重要幹道。
台北敦化南路
所以,同樣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敦化南路「,便成為了連接太原市和台北市緊密相關的紐帶和山西與台灣的情感樞紐,也成為了「太原台灣風情街」項目的重要選址地。
說起太原的敦化南路,該路得名於路北端終至敦化坊村之南,敦化南路追溯敦化坊村及村名的產生和演變。
明初,今敦化坊村一帶是耕田和荒草灘。明初,晉王朱(木岡)愛妃謝氏不幸夭亡,葬於這片農田東北數里的坡地。此後,晉府權貴憑弔祭祀謝氏亡靈時,所乘馬匹均在此飲喂圈牧。久而久之,便有為其放喂馬匹者居住於此,得名東馬片,亦稱東馬房、東馬棚。
清代,張姓富有進士,在這修建了「思居別墅」。覺得「東馬房」之名俗而不雅,便改「馬」字為「化」,取名「東化坊」,取「化馬為龍」之意。來往文人學士們,選取二字諧音「敦化」為名。至此,敦化之稱一直延用至今。
日寇侵占太原後,以這為太原東部戰略要地,在原路基礎上,把道場溝、剪子灣、敦化坊等村落間的河溝、山岔、填平挖拓,修成一條土馬路。
太原解放後,在原土質路面基礎上加寬取直延長,於1973年以片石為路基,鋪成瀝青路面,形成今日概貌。
太原敦化南路
可以看出,"太原台灣風情街"項目選址於敦化南路,不僅能夠讓太原民眾體驗台灣風情特色,也能夠讓台灣同胞在山西回到台北熟悉的家,達到文化共情。
04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太原市已經有一條具有民國風情的商業街,那就是眾所皆知的千年商街——太原鐘樓街。
因鐘樓而得名的「太原鐘樓步行街」,始於宋元,盛於明清,興於民國,鐫刻著千年府城繁華的歷史印記,見證了太原百年商業的快速發展。
鐘樓街以民國風貌為主,兼有元明清等時期的建築,例如:開明照相館、國民日報社、百年郵局、大寧堂、說書樓等多為民國初年所建,如今在其原建築外增加的現代化外立面,恢復其民國時期的風貌。
2021年9月19日,鐘樓街一期改造完成。一期北起察院后街,南至中校尉營,西起食品街、柴市巷,東至柳巷,規劃總面積15.92公頃,改造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
今年10月底,鐘樓街二期也基本修繕完成,實現竣工。二期主要內容包括察院後南側民宿及商業街、南倉巷南側商業街、鐘樓旅館、四岔樓巷等地仿古建築修復,總計修復面積達6.56萬平方米。
在業態上,一期與二期也將進行相互之間的有益補充,打造民宿酒店和酒吧,屆時將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時間段各類消費群體需求,成為全時段「吃、住、行、游、購、娛」場所。
鐘樓街先後獲得省級步行街、省級夜經濟生活集聚區、省級旅遊休閒街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等榮譽,現已成為太原市地標性的商業文化、休閒旅遊街。
不知道這一次斥資30億的台灣風情街未來能否媲美具有民國風情的鐘樓街,能否成為太原北城繼鐘樓街之後的又一匹「商業街黑馬」,帶動北城甚至整個太原市的消費能級,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一項目早日開工建設落地!
來源:山西迪爾海峽兩岸青年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