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月球上到處都是隕石坑,地球上卻很少?是月球在保護地球嗎?

2023-08-03     魅力科學君

原標題:為什麼月球上到處都是隕石坑,地球上卻很少?是月球在保護地球嗎?

月球是宇宙中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也是我們最容易觀察的星球,假如用天文望遠鏡來仔細觀察月球,你會發現它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圓形坑洞,這些坑洞其實就是隕石坑,根據科學家的估算,在月球表面直徑超過1公里的隕石坑,就有100多萬個,而那些規模更小的隕石坑,其數量更是高達好幾億個。

(月球表面)

正如我們所知,隕石坑其實就是小天體撞擊造成的,也就是說,月球上的每一個隕石坑,都是一次小天體撞擊事件留下的痕跡,而月球上數量如此之多的隕石坑,也清楚地為我們展示了它在過去曾經遭到過多麼密集的撞擊。

然而在我們地球上,隕石坑卻非常稀少,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地球表面已被確認的隕石坑數量只有190個左右。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月球上到處都是隕石坑,地球上卻很少呢?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在過去的日子裡,月球替地球擋住大量小天體的撞擊,從而對地球起到了保護的作用。那麼,真的是月球在保護地球嗎?答案是否定的。

要知道地球的直徑約為12742公里,月球的直徑約為3476公里,兩者的平均距離卻高達38萬公里,據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距離地球其實比想像中要遠得多,而以月球小小的「個頭」,根本就無法替地球擋住小天體,與之相反,因為地球比月球大得多,所以在地月系統中,地球遭到小天體撞擊的機率其實比月球要高得多。

(地月系統的實際比例)

實際上,地球上之所以沒有像月球上那樣到處都是隕石坑,其實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地球有一個足夠厚的大氣層,它可以阻止很大一部分來自外太空的小天體直接撞上地球表面。

對於那些太陽系中運行的小天體而言,它們與地球的相對速度,通常都可以達到每秒鐘十多公里甚至數十公里,當小天體以如此快的速度闖入地球的大氣層之後,會與空氣發生劇烈的相互作用,進而造成其表面溫度和內部壓力急劇提升。

所以大部分闖入地球大氣層的小天體,都無法通過高溫高壓的「考驗」,在高速穿過大氣層時,它們要麼會被高溫燒蝕殆盡,要麼會因為其內部的壓力超過了承受極限而直接在高空中爆炸解體,根本沒有機會在地球表面撞出隕石坑。

(發生在2013年2月15日的車里雅賓斯克隕石墜落事件)

當然了,對於那些「個頭」大、密度高的小天體來講,它們仍然可以突破地球大氣層的保護,進而直接撞擊在地球表面並形成隕石坑,而考慮到地球存在的時間長達40多億年,我們也不難推測出,這樣的小天體撞出的隕石坑數量肯定是不少的,那為什麼我們在地球上卻很少見到這些隕石坑呢?這就要說到第二個原因了,那就是:地球表面會自我恢復。

地球表面的自我恢復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來進行,第一個途徑是風化作用和沉積過程,簡單來講,風化作用是指由於風、水、溫度變化、生物等因素對地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所造成的物理化學上的分解或變化,沉積過程則是指由風、水、冰川、重力等因素將地球表面的岩層或土壤從一個區域搬運到另一個區域,並堆積起來形成新的岩層或者土壤。

其中風化作用會使隕石坑變得更淺、更平、更模糊,沉積過程則會使隕石坑被新形成的岩層或者土壤掩蓋,如此一來,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原本清晰可見的隕石坑就會逐漸變得難以分辨,直至消失不見。

第二個途徑則是地球的板塊運動,簡而言之,板塊運動就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分為了若干個板塊,這些板塊會因為地球的內部活動而不斷地運動,對於我們人類來講,地球的板塊運動速度極為緩慢,幾乎無法察覺,但如果將時間跨度拉長到地球長達40多億年的歷史,板塊運動對地球表面的影響就非常明顯了。

隨著板塊運動的持續,地球表面的岩石層會不斷更新和循環,有些岩石層會被推入地幔而消失,有些岩石層則會從地幔中升起而形成,進而造成「滄海桑田」的效果,而那些隕石坑,也會在這種巨大的變化中被不斷地「抹去」。

相對而言,月球並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小天體,都可以不受阻擋地直接撞擊在月球表面,而月球表面也沒有液態水,更沒有生物,所以月球上並不存在像地球這樣的風化作用和沉積過程,除此之外,月球的核心早在幾十億年就已經冷卻,所以月球也沒有板塊運動,正因為如此,月球表面的隕石坑才會長久地保存下來。

總而言之,之所以月球上到處都是隕石坑,地球上卻很少,其實並不是月球在保護地球,而是因為地球會自己保護自己,並且還可以自我恢復,而月球卻沒有地球這樣的「本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2ba4c0fa8767314c54b80337dc62c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