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國家寶藏:32年320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2-05-25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探尋國家寶藏:32年320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第3542期文化產業評論

近期,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榜單正式揭曉,四川稻城皮洛遺址、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等10個項目成功入選。該活動始於1990年,截至2022年已經走過了32個春秋,共有320個項目入選。這些考古新發現,充分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與豐富內涵,在國內國際考古界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回復【320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分布表】獲取PDF文件

作者 | 小軍哥(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

編審 | 時光

編輯 | 時光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近期,國家文物局公布「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評審結果,四川稻城皮洛遺址、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陝西西安江村大墓、甘肅武威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等10個項目成功入選。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始於1990年,是中國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在全中國範圍內評選出的本年度10項重大考古發現,其評選標準要求符合國家文物局的報批手續,並保證發掘內容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且為中國考古學科提供新的內容信息及新的認識。

1990年入選首批「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河南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東闕遺址,於2019年9月完成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博物館建設,並正式開門迎賓。(圖源:歷史百家匯

2009年,評選活動的主辦單位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升格為國家文物局,評選活動正式躋身為更加嚴肅的政府獎。2011年,根據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領導小組《評比達標表彰活動管理辦法(試行)實施細則》有關要求,國家文物局研究決定,該活動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

(圖源:中國文物報)

自首批「十大新發現」榜單公布至今,歷時32個春秋,共有320個項目入選。那麼,它們都分布在哪裡?哪個省入選的項目最多?哪個時代的項目最多?今天,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將對此逐一盤點。

3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哪家強?

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雄雞」版圖,地下文物與地面勝跡互為佐證,處處閃爍著中華文化斑斕色彩。

從地理分布來看,從我國領土東端的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2019年入選 到西端的新疆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2012年入選 、西藏札達桑達隆果墓地(2020年入選 以及南端的海南史前遺存,320個「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分布之廣袤,涉及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

其中,黃河、長江流域的華北、華中、西南、華東地區考古遺址分布密集。比如,在黃河「幾」字形段和中下游沿岸散布著山西吉縣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河南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河南鄭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等。在長江沿岸散布有四川宜賓石柱地遺址、湖北雞公山遺址、江蘇省張家港市東山村遺址等。這些均是黃河、長江流域孕育中華文明的重要實物見證。

河南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核心展示區(圖源:靈寶生活圈)

從地域分布來看,大部分考古挖掘地點主要集中在我國的中部、東部和南部地區,河南、陝西、江蘇等地獲評「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最多,這也是中國古都學會評選的「八大古都」主要分布地,如西安、南京、洛陽、開封、安陽、鄭州等。這些古都,在中國考古學界及歷史文化研究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也是中華文明的代表和結晶。

中國「八大古都」分布圖(圖源:搜狗百科)

從數量分布情況看,河南、陝西、江蘇、山東、浙江等5省是入選「十大新發現」的大戶,占據半壁江山。其中,河南省入選數量最多,總數高達50項,居全國之首;陝西省28項,位居第二位;江蘇省20項,位列第三;山東20項、浙江省19項,分列第四和第五名

1990—2021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分布圖(製作:文化產業評論)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華史。32年間,河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達到了50項,總數是第二名陝西和第三名江蘇的總數之和一次次讓考古專家眼前一亮,興奮不已。作為歷史長河的「起點」,河南位居天下之中,承載了千年的華夏文化,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都曾發源於此。

「泱泱華夏,擇中建都」。中國八大古都,一半在河南,從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從殷商古都安陽商城鄭州,數千年來先後有20餘個王朝在中原建都,悠久的歷史和中原文化中心地位為河南留下了極為珍貴和豐富的文物古蹟,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被歷史學家稱為「中國歷史博物館」。

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梳理髮現,在河南省50項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中,共有29個重大考古發現位於鄭洛地區,15個在鄭州14個在洛陽,其中鄭州成為全國入選考古十大新發現項目最多的城市。這一驕人的成績單,不僅生動展現了在形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中,以河南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具有的中心地位和主導作用。

古都洛陽麗景門(攝影/曾憲平)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15年前後,重大考古成果出現了新的分布趨勢,我國西部地區入選的「十大發現」數量增幅最大。如包括陝西、寧夏、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等西北地區,截至2015年入選總數為33項,到2022年總數達到62項。其中,陝西省共計28項,占西北地區總數近一半。

同樣,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重慶、廣西、以及西藏等西南地區,在2011年後出現較大增幅,截至目前總數已達到38項。其中,四川省14項、貴州省7項、重慶和雲南分別為6項、西藏自治區3項、廣西壯族自治區2項,通過考古新發現,進一步豐富對我國遼闊疆域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認識。

此外,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在梳理中還發現,在320項「全國考古十大發現」榜單中,天津是唯一一個沒有考古項目入選的省市;其次是海南省,僅有一個項目入選。究其原因主要是,天津與海南均屬海洋地區,內陸面積較小,加之水下考古在國內起步較晚、難度較大,故而代表性考古成果也較少。

如,天津所在地原來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而海南,自古就是中國轄區荒遠的邊界,也是四大流放地之一,設郡建州年代較晚。這也是其歷史和文脈不足的原因所在。

戰國秦漢考古項目入選新發現最多

據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統計梳理,在截至目前320項歷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中,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戰國秦漢及隋唐宋元時期的考古成果最多,共計279項,約占到總量的87%。其中,屬於新石器時期時代的有67項,占比為20.93%;夏商周時期有71項,占比為22.19%;戰國和秦漢時期的77項,占比24.06%;隋唐宋元時期的有64項,占比為20%。

320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年代數量分布圖

(製作:文化產業評論)

從上述遺址年代分類統計數據看,戰國秦漢時期(包含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入選新發現最多,共計77項占比24.06%反觀,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發現共有28項,占總數的8.75%;明清及其他時期最少,共計13項,僅占總數的4.06%。反映出兩漢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我國在對外文明交流中的積極角色。

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查詢資料發現,在67個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項目中,河南省入選的新石器時代項目就占了13個;在77個夏商周時代項目中,河南省更是多達19個。這也充分印證了這一時期,正是華夏文明起源與早期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

例如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鄭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鶴壁劉莊遺址、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等,為考證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揭示了中原地區最早形成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又例如伊川徐陽墓地、殷墟花園莊商代甲骨窖藏、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偃師商城小城等,有力地證明了河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鄭州市西山仰韶文化城址(圖源:文旅鄭州)

選擇不同的朝代,則可以發現屬於不同歷史時期中華文明及政治文化發展水平。這其中包括世界遺產浙江良渚古城遺址和殷墟、被譽為「中國文明的前夜」的陝西石峁遺址、「夏都」河南二里頭遺址以及「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的四川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等。這些重大發掘成果,對於展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解釋早期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整體面貌具有重大意義。

四川省廣漢市的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金面具

(圖源:三星堆考古工作站)

每一項考古新發現,為學術界提供新的線索和研究方向的同時,往往也會「改寫」人們的認知和現有歷史。比如,入選2021年度「十大發現」的四川稻城皮洛遺址項目時間跨度長達13萬年,通過共出土7000餘件石製品,揭示了遠古人類在此地的活動頻率和強度。同時,2021年備受矚目的「陝西西安江村大墓」,確定了漢文帝霸陵的準確位置,更正了「鳳凰嘴」為漢文帝霸陵的認識。

陝西西安江村大墓位置被確認

(圖源:考古陝西)

此外,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還發現,已入選的320項「十大發現」除了年代不同外,在項目類型上也極其豐富,既有王陵墓葬類及聚落窖藏類遺址,也有古城址類、礦業/手工作坊及衙署/寺廟/祭祀遺址類遺址,還有反映中外文化交流及少量的古代水利工程遺址。

從遺址類型數量上來看,古城和聚落遺址類項目入選最多、合計168項,占總量的52.5%;其次是王陵墓葬類項目,共計86處,占總量的26.88%;再次是窯址/手工作坊類遺址,共計24處,占總量的7.5%。相比較而言,宗教類有18項,占比5.6%;中外文化交流類14項,占比4.38%;其他綜合類僅有10項,占比3.2%。

320項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遺址類型及數量對比(製作:文化產業評論)

從上述分類對比可以看出,帝王陵及墓葬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獲評項目中,墓葬是僅次於城市或聚落遺址的第二大主要發現類型。尤其是自夏商以後的朝代的項目中,墓葬類的發現都占據了重要的比重。

山西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M1出土器物照(西-東)(圖源:光明網)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北京大學可視化與可視分析實驗室分類統計,獲評項目中有一類為「中外文化交流」,總計14項。相關專家解釋,選擇這一類型,可以發現,中外文化交流項目基本位於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在遠古文明時代分布較少,在秦漢時期則出現了集中分布這可能與兩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闢有關

結語

從距今10餘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到史前玉器的精美工藝;從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到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壁畫墓;從四川三星堆遺址新發現全程直播,到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數字考古活動……回顧32載中國考古新發現,讓人們進一步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近年來中央電視台熱播的 《中國考古大會》節目截圖

聆聽泥土下傳出的絮語,揭開古老中華文明的密碼。今年4月,國家文物局印發《「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考古工作7個方面18個重點任務,並明確到2035年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基本建成。我們堅信,隨著全民「考古熱」的興起,一定會有更多沉睡的文化瑰寶從芬芳的泥土中「走出來」「活起來」,與這個時代深情相擁。

參考資料:

1.PKU VIS 可視分析:可視化作品分享——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可視化

2.人民日報海外版:32載320項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勾勒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作者:陳 凱)

3.「未名文博」微信公眾號:國際古蹟遺址日專欄|十大考古新發現·共享的三十年!

4.中國文物報: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推介活動十年回顧(作者:郭曉蓉張宸 張怡)

話題互動

您對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榜單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加入社區

主題閱讀

⊙18個重點任務!國家文物局「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 ⊙中國考古的第二個百年,文化產業化如何讓其走向大眾? ⊙ 考古學:學什麼?做什麼?憑什麼?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運維3000多期(持續8年有餘,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7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請給小軍哥 打 賞,您的打賞,平台都會給到 作者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1fc3654f4ea27d6901cf61029497a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