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電影《落地生根》定檔4月20日,見證中國最邊遠村莊「一步千年」的命運變遷

2023-03-28   淘票票

原標題:紀錄電影《落地生根》定檔4月20日,見證中國最邊遠村莊「一步千年」的命運變遷

紀錄電影《落地生根》今日宣布定檔,將於4月20日全國院線上映。影片以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沙瓦村村民的故事為主線,講述了這個古老的村莊在扶貧大背景下經過4年、1000多個日夜 「一步跨越千年」的命運變遷史,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減貧影像志。

影片同時發布定檔預告。預告片聚焦沙瓦村「一條影響世代的路」:當地村民行走在艱險的山路上,沒有一條進出山的公路,使他們的日常生活頗受限制,也造成了這個邊遠村莊貧窮的根源。終於,在脫貧攻堅的大背景下,村民們祖祖輩輩等待的路得以開工,沙瓦村嶄新的生活從此揭幕,「一步千年,見證奇蹟。」

減貧治理與全球發展國際論壇特別展映 獻給為中國減貧作出貢獻的人們

3月17日,《落地生根》在2023減貧治理與全球發展(怒江)國際論壇舉行特別展映。論壇圍繞「共繪鄉村振興新藍圖 共享全球發展新機遇」主題,來自20個國家和聯合國等4個國際組織的190多位駐華使節、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出席。

雲南怒江曾是中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落地生根》聚焦雲南怒江的沙瓦村,用真實的鏡頭語言記錄了怒族群眾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幫助下,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最終戰勝貧困,實現一步跨千年壯舉的奮鬥歷程,是一部中國脫貧攻堅、精準扶貧實踐的珍貴影像檔案。這次《落地生根》在論壇上的特別展映,以雲南怒江沙瓦村為切面,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脫貧故事。放映過程中,到場的20多位各國外賓都看得極為專注。其中,上海合作組織副秘書長索海爾·汗先生在映後迫不及待地找到導演,提出希望能看到影片的更多內容。

點擊獲取影片更多資訊

「這部電影我就想表達在中國這個時代,在中國最貧困地區中國政府所下的決心和力度,同時也反映了我們政府改變貧窮的方法,和人民渴望改變命運的狀態。其實這部影片是一個鮮活的、真實的、現實類的檔案。所以這部影片最後說:謹以此片獻給為中國減貧所作出貢獻的人們。」在展映後接受採訪時,影片導演柴紅芳如此闡述拍攝初衷。

雲南直過民族「一步千年」 紀錄電影用影像見證奇蹟

沙瓦村坐落在怒江大峽谷碧羅雪山深處,位於中國最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這裡交通極為不便,村裡能通行的只有一條小山路,肩背人扛是唯一的交通方式。村民家裡的冰箱壞了,維修工卻以「走你們沙瓦的山路,我害怕為由拒絕上山,村民只能步行4個多小時,將冰箱背下山去修;村裡有人病倒,全村彙集男丁,輪流抬擔架,一步步把人抬下山治病……

這些日常生活片段,都被紀錄電影《落地生根》如實記錄下來,並引出影片的核心線索——「想要一條路」,這是以鄧阿言為代表的當地村民的共同心聲。

居住在世代與世隔絕的沙瓦村的怒族人,屬於罕見的「直過民族」。「直過民族」特指新中國成立後,未經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會跨越幾種社會形態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

直過民族主要聚居在雲南,位於山高谷深、偏遠幽僻之地,包括獨龍族、怒族、傈僳族等9個民族,是雲南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景」。他們甚至還保留著原始社會砍柴易物、打獵為生的生活習性。曾經,他們生活在最貧困的地區,是最弱勢的群體、最特殊的族群。隨著國家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2019-2020年,直過民族逐漸擺脫「千年貧困」,實現了整族脫貧——擺脫貧困的千年夢想,照進現實。《落地生根》所拍攝的這片土地,在短短兩三年內經歷了堪稱「一步跨千年」的奇蹟。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認為,這部影片體現了真實的力量:「脫貧攻堅這樣的大工程,靠編劇、靠戲劇性的展現很難把它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呈現出來。這部紀錄片給我們呈現了非常豐富的過程和細節,提供了真實的個案,建立了脫貧攻堅的影像檔案。」

中國電影剪輯協會會長同時也是本片剪輯的周新霞表示,這是她首次為紀錄電影剪輯,接受這個任務是因為被導演的精神打動。「在約700個小時的海量拍攝素材中,她一個鏡頭一個鏡頭仔細篩選,從普通百姓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的變化來展現扶貧的成效,故事裡有淚水、有艱辛,也有期盼、有歡笑,更有希望。

央視女導演紮根最邊遠村莊4年 小人物故事反映中國社會深刻變革

《落地生根》的創作緣起於2017年,央視導演柴紅芳集結了北京、雲南兩地9人組成的拍攝團隊,打算拍攝一部反映中國脫貧攻堅的紀錄電影。柴紅芳等主創在雲南全省進行踩點,走訪了雲南上百個村莊,最終把拍攝地點選在了中國最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沙瓦村

部隊出身的柴紅芳笑稱「一直覺得自己身體不錯,第一次去沙瓦村竟然沒有爬上去,坐在半路我特想哭,沒想到中國居然還有如此難以抵達的村落。」第二次「挑戰」沙瓦村,他們耗時6個小時,終於一步一步爬上沙瓦。

進村之前,柴紅芳及整個主創團隊就做好了長期駐紮的準備,「紀實電影沒有劇本,要真實記錄這個山村脫貧的整個過程,所以拍攝周期在我心中也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拍攝團隊住在當地一座廢棄的小學,一間廢棄的小學教室、三張舊書桌、幾條舊板凳、幾台電腦就組成了後期機房;宿舍緊靠村民的豬圈,每天清晨團隊常常是被母豬的呼嚕聲和豬仔的吵鬧聲叫醒;夏天,房間的牆上和床鋪上會爬滿各種蟲子。

環境相當艱苦,但拍攝團隊一待就是四年。

沙瓦村長期與世隔絕,很少有外界的人到村子裡來,起初,村裡人見到拍攝團隊就躲或很快跑開。這對於紀錄片人來說是一個致命的障礙。為了讓村民放下戒備,柴紅芳學會了怒族話,到各個村民家去串門,親自給他們做飯、和他們一起唱歌,很快和他們打成了一片,終於挖掘出建檔立卡貧困戶坡羅李建華駐村扶貧隊員朱雲、兒童代表臘八等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小人物的故事。

導演柴紅芳稱,「這些小人物命運的變化,正是中國脫貧攻堅帶給中國7億農民的變化。人物和故事雖小,他代表的是一個群體的變化,反映的是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在沙瓦村生活和拍攝的1200多個日夜,影片全體主創克服了惡劣環境和創作困境,捧給觀眾一部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誠意之作。

2020年,沙瓦村實現整村脫貧。《落地生根》拍攝的4年,正是中國脫貧攻堅最關鍵的時刻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落地生根》用真實影像記錄了這個變革的偉大時代。

影片曾獲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推優(中國故事)作品、第十九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國故事優秀紀錄長片」獎,以及中國紀錄片評優作品社會類一等獎、首屆華語紀錄電影大會現實類推薦作品等諸多獎項。

《落地生根》將於4月20日全國院線上映。同時,影片將在全國百所高校進行展映,也將在一帶一路國家同步展映,實現「五洲同映」,以點帶面、以小見大,對外講述真實的中國減貧故事,面對脫貧攻堅這一全球課題,向世界輸出中國經驗。

來自淘票票媒體號: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