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哀佳 石丹
ID:BMR2004
星巴克中國最近深陷輿論漩渦。
先是在2022年2月14日上午,重慶磁器口星巴克因驅逐民警事件衝上熱搜,相比於去年結束的食品安全事件,網友不僅對星巴克的致歉信表示不信服,隔天還在事發星巴克門口「扔白花」「砸雞蛋」。「沒想到事情會變得這麼複雜,實際上有很多情緒因素在裡面,爭吵時用詞不當或態度不好,很容易導致事情越鬧越大。」瓷器口古鎮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接受《商學院》採訪時表示。
前腳磁器口事件還未平息,後腳2月16日上午,星巴克中國突然漲價了,引髮網友熱議。星巴克為何選擇在風口浪尖上漲價?《商學院》記者第一時間致電星巴克顧客關懷中心,但一直處於占線狀態,郵件致函星巴克中國總部,截至發稿並未收到相關回復。
星巴克「禍起」
星巴克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進風暴中心的?
2月13日,重慶幾位執勤民警坐在星巴克磁器口后街店門口的座位上吃盒飯,星巴克店員看到後,便要求他們「換個地方吃」,稱其「會影響品牌形象」。不僅如此,有網友發現,星巴克為此投訴了民警。
對此,網友紛紛表示:「星巴克官威真大!」「我們國家可以沒有星巴克,但是不能沒有人民警察!」在星巴克宣布啟動調查期間,群眾懷著一腔怒火,等著星巴克給出一個滿意的說法。
「部分網友評價」,圖源:微博截圖
2月14日下午18:20,星巴克在官博上回應稱:「此次事件由言語不當、溝通誤會引起,但並不存在網傳的驅逐民警及投訴民警的情況。」
「星巴克微博致歉信」,圖源:官方微博
針對此次驅逐民警事件,品牌營銷專家路勝貞認為,「以星巴克的全球經驗和企業文化制度,不應該犯驅趕民警這種低級錯誤。至少服務人員的服務話術是經過嚴格訓練和考核的。如果出現驅趕顧客事件,那是難以想像和觸犯星巴克企業價值體系尊嚴的事情。」
而就在輿論持續發酵的當口,星巴克卻又悄悄漲價了。
細心的網友發現,星巴克的部分飲品和食品,在原來的價格基礎上上調1元-2元,為此,星巴克再次被吐槽上了熱搜第一。網友們紛紛表示:「還敢漲價,哪來的自信?」「中國人苦星巴克久矣!」……
無奈之下,星巴克中國回應外界稱:「定價是在對營運成本等多項因素進行考量後制定的。自2022年2月16日起,星巴克將對中國內地門店的部分飲品和食品進行小幅價格上調,但所有包裝咖啡豆以及咖啡杯等周邊商品不在此次調價範圍之內。」
星巴克漲價後,瑞幸和Tims咖啡也都在近期上調了部分產品價格。瑞幸咖啡客服表示,根據公司決定,2021年12月,有數百家門店的外送飲品和自提飲品在原有價格基礎上上調了3元左右。
針對咖啡市場的漲價潮,艾媒諮詢CEO張毅對《商學院》記者表示:「漲價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直接原因是咖啡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這是不爭的事實,監測數據顯示,咖啡產地的平均收購價已經上漲了30%-50%,但是受咖啡期貨價格影響最多的是上游工廠,而非下游咖啡連鎖商,諸如星巴克這類的大型咖啡品牌通常與咖啡豆供應商長期合作,因此受到短期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小;其次,目前咖啡市場需求旺盛,對於咖啡運營企業來講,提升價格意味著未來獲得優先定價權,按照市場規律來看,隨著未來原材料價格降下來,終端零售價越高,獲得的利潤空間也將越大。」
如今,星巴克備受關注,稍不留神就會被網友「抓住」。正如網友所說,如果星巴克當時能給辛苦執勤的民警一杯咖啡或熱飲,現在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輿論帶來的影響幾何?
針對此次輿論以及漲價事件,《商學院》記者走訪北京多家星巴克門店發現,依然有很多消費者選擇繼續走進星巴克。
「北京國貿商城星巴克」,圖源:《商學院》記者拍攝
「北京國貿商城星巴克」,圖源:《商學院》記者拍攝
對此,艾媒諮詢CEO張毅表示:「公共輿論事件給星巴克造成了衝擊,這對品牌形象非常不利。但是,星巴克並未遭到所有消費者抵制。究其原因,首先,星巴克目前在國內市場份額很大,並無相當的品牌能與之抗衡;其次,國內市場對於咖啡還有巨大的需求空間,星巴克還有很多機會;另外,消費者的輿論譴責往往帶有衝動性,而市場消費往往是理性的。」
一位共享辦公企業服務代表小陳對記者表示:「園區內辦公人士對於咖啡的需求很大,整棟樓咖啡每半月消耗約35包咖啡豆和35箱牛奶,而到了年末,咖啡消耗量更是平常2倍。」
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3817億元,中國消費者飲食觀念發生了改變,咖啡逐漸在中國消費者生活中普及,中國咖啡市場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預計行業保持27.2%的增長率,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達10000億元。
除此之外,張毅還表示:「為什麼星巴克敢去做提價的嘗試?從消費人群來看,星巴克基本上受到高收入人群的青睞,且星巴克培養的忠實會員多,這部分人對於價格基本不敏感,從而不把提價當會事。除此之外,星巴克首次給中國員工漲了薪水,無疑給星巴克造成了成本壓力。」
一位長期在星巴克消費的顧客向記者表示:「我是在看了新聞後才知道星巴克漲價了,從25漲到26其實很難察覺,即使發現了也沒必要因為這一塊錢掉頭就走,話又說回來,現在又有什麼物價沒有漲呢?」
然而,九德諮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提醒:「從星巴克在國內的定位來看,星巴克即使提價也需謹慎,與國外不同,星巴克在國內本身的價格基數就比較高,頻繁提價也會影響忠實用戶的選擇。」
大眾點評數據顯示,國內漲價後的星巴克價格平均40—80元。而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小南介紹,相比星巴克在國內的定價,美國本土定價相對較低,在美國一杯奶茶(平均價格5—6美元)甚至都高出星巴克的價格(平均價格3—5美元)。
「國內星巴克人均價格」,圖源:大眾點評官網
「美國星巴克定價水平」,圖源:受訪者供圖
星巴克中國之困
如今,星巴克中國正面臨著挑戰?
從星巴克門店數量變化來看,2002財年,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數量為88家,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1月,星巴克在中國門店總數為5557家。對比星巴克在全球的發展速度,2011—2021財年,跟加拿大、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相比,星巴克在中國開出的直營門店數量逐步上升,在美國增速放緩的同時,中國甚至有望趕超美國,成為星巴克全球第一市場。但同期,瑞幸咖啡門店達到5671家,瑞幸咖啡成立僅5年。
圖源:《商學院》根據年報數據統計
業績上,國信證券的報告顯示,2018年之前,中國曾是星巴克全球業績增長最快的區域,其中星巴克中國的同店增速甚至超越了美國乃至全球的增長速度。然而,2018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在中國的同店增速出現「首降」。
圖源:國信證券研究報告
國信證券研究表明,星巴克在中國迅速採取了幾大措施,其一,由一、二線城市往三、四線城市下沉,以區域為核心打造品牌;其二,打通種植園到門店的供應鏈,星巴克從2010年開始在雲南建設上游咖啡豆種植園,全部使用雲南本地出產的咖啡豆;其三,進行數字化轉型,聯合阿里巴巴、餓了麼提供「專星送」服務,完善會員體系,讓更多用戶註冊成為星巴克會員。
然而,2019年星巴克凈利潤同比下降20.34%;2020年在疫情影響下凈利潤同比大跌74.2%。2021年疫情緩和之後,其凈利潤也僅有17.64億美元,不足疫情前一年的50%。近期,據2022年財年第一季度財報,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當季同店銷售額下降了14%。
針對星巴克在國內的經營狀況,勺子課堂創始人宋宣向《商學院》記者表示:「星巴克目前在國內面臨兩大隱憂,其一,對年輕用戶的吸引力不如新銳品牌。星巴克的用戶普遍集中在25歲—39歲區間,這一區間段人群有著更強的購買力、消費力和忠誠度。但在25歲以下人群占比中,星巴克則遠遜於瑞幸等國內咖啡品牌。數據顯示,瑞幸的用戶主要集中在29歲以下人群,年輕人接受度更高。加之瑞幸的營銷能力更強,如冬奧會期間對谷愛凌的押注成功,使得星巴克在新晉年輕用戶市場的競爭中並不占優勢。」
其二,對下沉市場的爭奪,仍存未知。一、二線城市一直是星巴克在中國的開店主陣地,僅上海一地就擁有星巴克900餘家,遠高於第二名的韓國首爾500餘家和北京400餘家。但是,隨著一線城市競爭對手增多、市場人口基數趨於飽和、一線城市人口出現逆城市化流動,下沉增長是必然選擇。星巴克對此的計劃頗為龐大,表示要在2022年末進駐230個城市,總門店數突破6000家。但隨著星巴克客單價不斷上漲,以及人群定位匹配問題,這一計劃能否在疫情沒有消失的情況下推進,依然值得觀察。
星巴克的時代浮沉
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時代是造就星巴克成功的關鍵因素。
美國二戰時期,咖啡僅作為一種工業產品存在,便宜、易獲取,還能為士兵帶去充沛的精力,此時咖啡豆質量、製作咖啡的方式均不重要。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轉型,大量白領、中產階級的出現,才催生出了更「體面」的咖啡需求,對以往主流的速溶咖啡文化發起了挑戰。
於是,1971年,英文老師塞伍·西吉爾、歷史老師傑瑞·鮑德溫和作家戈登·鮑克一拍即合,在西雅圖的旅遊景點派克廣場(Pikes Place)開設了一家名為星巴克的銷售咖啡豆、茶和香料的商店。
獨具一格的品牌名、象徵航海冒險精神的海妖LOGO、帶有意識流基因的三位創始人,這讓星巴克在市場上顯得與眾不同。星巴克獨特的調性,吸引了公司員工霍華德·舒爾茨。1987年,鮑德溫和鮑克決定賣掉星巴克,舒爾茨迅速抓住機會,用豐厚的資金買下了星巴克。
星巴克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是在1999年,北京國貿開出了第一家門店。緊接著,2000年5月,上海和中國香港第一家店均陸續開業。據舒爾茨回憶:「上海店開業當天,臨近閉店時間,店內依然擠滿了慕名而來的消費者,當我開車過來時,注意到星巴克的標誌照亮了黑暗,這讓我非常感動。」
20年前,馬雲用50萬元創辦阿里巴巴,李彥宏從矽谷回國創辦百度,李國慶夫婦攜手創辦了當當網……一系列新經濟企業在國內陸續崛起,隨之而來的是大批白領、精英人士的湧現,對咖啡的需求開始增加。但是,與在美國二戰時期類似,作為一個崇尚茶文化的國家,除了雀巢速溶咖啡,當時國內並無其他能滿足新文化群體需求的咖啡品牌,星巴克的出現無疑填補了這個龐大的細分市場。
宋宣認為:「星巴克80年代末在美國的成功與在中國的成功非常類似,它們都完成了一個細分領域的消費升級,並創造了獨特的經營模式。一方面以特許經營為槓桿迅速撬開自己不熟悉的市場,另一方面,抓住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快速崛起和改革政策紅利,迅速抓住了人口密集度最高、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市場。」
《商學院》通過梳理星巴克近20年的年報發現,在通用競爭策略中,星巴克始終奉行的是差異化競爭策略。
從定位上,與鮑德溫等人不同,舒爾茨並不製作純粹的精品咖啡,他改變了星巴克原來只賣咖啡豆的做法,轉為主要銷售外賣、堂食,調製好的咖啡和飲料、次要銷售咖啡豆,以此維持銷售咖啡文化專家的品牌形象。
從產品類型上,星巴克走的是以「提供高質量咖啡」為核心,多業務產品組合的發展道路。提供高質量咖啡主要表現為,在全世界範圍內選購優質的阿拉比卡豆,維持咖啡專家的品牌形象。除此之外,自1999年開始,星巴克開始陸續推出食品、飲料、茶等多種類產品,甚至收購Hear Music來涉及CD銷售業務。
從擴張策略上,星巴克選擇了國內瘋狂開店和國際化擴張道路。1992年開始,星巴克陸續進入聖地亞哥、舊金山、費城等城市,開啟全美布局;國際市場上,星巴克陸續在太平洋地區、歐洲大陸、亞太地區、非洲地區開出新店,推動了星巴克業績增長。
另外,在門店布局上,星巴克的零售店通常位於高流量、能見度高的位置,包括市中心和郊區的零售中心、辦公樓和大學校園等。除此之外,星巴克還在農村等低線城市開設了零售店,為大城市以外的客戶提供服務,進一步擴大品牌知名度。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的小南(化名)向記者表示:「在美國,星巴克幾乎隨處可見,圖書館、商圈、超市、高速口等地方都能找到,一般周圍5公里內能找到很多家星巴克。」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附近星巴克」,圖源:受訪者供圖
在宣傳手段上,舒爾茨運用了大量文化營銷的手段,比如不同杯型的設置,讓少部分員工(黑圍裙)和顧客交流咖啡心得,和顧客分享咖啡豆的品種和烘焙方法;另外,他在星巴克的門店裝修視覺中融入大量的咖啡故事,比如原產地的地圖,咖啡農的工作照片,還有栽培和烘焙細節等,滿足了新一代消費者更精緻的咖啡體驗;另外,舒爾茨還獨創「第三空間」概念,力求為顧客打造出位於工作和家之外的咖啡館。
針對星巴克採取的一系列策略,品牌營銷專家路勝貞表示:「從星巴克的企業價值觀來講,一直倡導的是激發及孕育人文精神,欣然接納和歡迎每一位消費者,開誠相見,互尊互敬。星巴克在中國的這些年,企業也一直奉行融入當地文化,與當地消費者和諧共處的經營原則,正是星巴克底層文化基因,幫助企業迅速樹立起了差異化的形象。」
然而,擴張過快的星巴克卻遭到了反噬。2008年,在經歷了連續16年持續增長後,星巴克第一次經歷了增長放緩的困境。究其原因,除了受到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企業戰略定位專家徐雄俊認為:「首先,對於核心業務,星巴克一直沒有根本性的創新,只是對單一品種的咖啡豆進行改良,轉而去提供與咖啡無關的一系列產品,容易影響星巴克在消費者心智印象;其次,過快的門店擴張速度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壓力,另一方面無法有效保證產品質量;另外,星巴克為了滿足大量消費者的需求,在門店增設了咖啡機,提高了售賣效率但影響了咖啡店的氛圍。」
為了走出困境,星巴克重新請回了已經退休的舒爾茨。舒爾茨在股東大會上表示:「我們將重新以咖啡為核心,關注合作夥伴及提高星巴克的體驗。」為此,星巴克放緩了在美國擴張速度,關閉了約600家表現不佳的門店和澳大利亞的61家門店,還裁減了1.2萬名員工,極大縮減了成本。
除此之外,星巴克開始重視忠誠客戶獎勵計劃。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星巴克擁有5400萬Facebook粉絲、300萬推特粉絲、1460萬忠誠計劃成員和700萬手機用戶,他們每周共計支付200萬次。意識到這些忠誠用戶的價值,星巴克通過推出消費卡、與Facebook合作等手段,圈住了一大批忠實用戶。
但是,從同店增長軌跡來看,提升客單價成了星巴克增長的核心動力。據長江證券統計,2000年以來,星巴克的美國(美洲)同店銷售增長可分為四個階段:2000至2006財年同店銷售增速較快,表明星巴克在全美的滲透率仍在快速提升;2007至2009財年受經濟危機影響同店銷售增速下滑甚至出現衰退;2010至2016財年同店增速回升,但明顯看到消費者交易次數的增長略顯乏力;2017至2018財年同店交易次數開始出現下滑,影響整體同店銷售增長,表明美洲市場的滲透率已經接近瓶頸,只有靠客單價的提升帶動增長。
圖源:《商學院》根據年報數據統計
於是,意識到星巴克在美國增長乏力後,2017年上任的凱文·詹森再次重申了中國市場對於星巴克的重要性,將在中國以每15個小時開出一家新店的速度快速增長。
然而,星巴克如今在中國也遇到了同樣的困境,且採取了同樣的措施加以應對。如果從1971年在美國創建算起,星巴克今天已經51歲了,而對於中國市場而言,星巴克還僅是一個22歲的青年,這些曾經遇到過的問題,如今以更複雜的面貌再次出現,星巴克能否克服困難,《商學院》記者將持續跟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174b80f6fb9d8ee8d4ecca1de7198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