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扎哈·哈迪德抵達倫敦談起

2022-09-08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從扎哈·哈迪德抵達倫敦談起

原創 王孜 藝術設計的朋友們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1972年,22歲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舉家來到英國倫敦,她的父親在此之、前從伊拉克某黨派主席的位子剛剛退下來。彼時的倫敦城市面貌正在經歷翻新,新興的文化藝術、建築、景觀等領域的革新者正與堅守維多利亞風格的傳統學究們劍拔弩張。扎哈·哈迪德就讀的學校也正處在這場暴風的中心。

扎哈·哈迪德為柴契爾夫人講解山頂競賽模型

那時候,在這位家庭條件優渥的阿拉伯女人眼中,AA School的校園裡充滿了革新和包容的氣氛,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未來建築師們無時不刻不在進行著思潮的交流及發掘,沒人談論出身、人種的問題,大家的焦點都在對於建築藝術的熱愛方面,這使她深深愛上了這所學校,並在畢業後選擇了繼續在此任教長達十餘年,同時她對於倫敦的感情也愈發濃重,而倫敦也因她的光芒慢慢展現而對她產生了敬意和更深的認同感,AA School甚至將她在校時的照片放在了校史的首頁。

2016年3月的最後一天,65歲的扎哈·哈迪德於美國邁阿密的一間醫院中去世,按照事務所的聲明內容,「她本周早些時候感染了支氣管炎,在醫院接受治療時突發心臟病而去世。」英國文化大臣、倫敦市長几乎在第一時間表達了震驚和悼念。

出於對這位卓越建築師的緬懷及敬意,在2022年的夏天,倫敦市同時出現了兩個關於她的展覽。一個展覽是名為「扎哈·哈迪德:重新想像倫敦」(ZahaHadid: Reimagining London),另一個展覽名為「一切都在流動」(Everything Flows)。

「扎哈·哈迪德:重新想像倫敦」由考陶德藝術學院碩士項目的學生們策劃,與扎哈·哈迪德基金會合作舉辦,展覽位於扎哈·哈迪德在克萊肯威爾的前辦公室。該展覽以主題形式將基金會的藏品和檔案進行了詳細梳理,展示了扎哈·哈迪德對倫敦這座她所熱愛的城市在她生命各個時期的設想及熱愛。

十九世紀博物館,1977-1978年

展覽基本按照扎哈·哈迪德從學生時代到獨立創作過程的時間順序進行有組織的展陳。首先是初期,在她受到導師庫哈斯及後來OMA的精緻風格影響,代表作品為「十九世紀博物館」的項目軸測圖,可以看到博物館和酒店以建築輪廓的形式覆蓋在查令十字車站的遺址上,鐵路線和泰晤士河與之在畫面中心進行匯聚。

扎哈設想的十四層高酒店

後來她受到至上主義藝術家卡齊米爾·馬列維奇的影響,在她名為「馬列維奇的 Tektonik」(Tektonik可理解為馬列維奇製作的一系列形如小型建築物的雕塑)的項目中,在圖紙中清楚地使用了馬列維奇風格的隨機體塊及表現手法,她設計了一個十幾層高的酒店橫跨倫敦中心區的亨格福德橋,拼貼畫、平面圖、剖面圖和軸測圖穿插的建築語言與藝術繪畫的結合形式也成為了她後來作品的表現特徵。展出的還有她的筆記本和速寫本,其中記錄了她在倫敦的學習生活細節。有一個筆記本在展示時打開的正是馬列維奇講座筆記的一頁。

扎哈·哈迪德,倫敦2066

倫敦2066,萊斯特廣場

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哈迪德為時尚雜誌所做的繪畫《倫敦 2066》。這幅畫創作於1991年,是扎哈受《Vogue》雜誌邀約為該雜誌慶祝成立75周年所做,主題為暢享2066年的倫敦。這幅極為典型的作品中有她在未來建築及其它作品中常用到的思想:立方體消失在遠方進而轉化為曲面形體;不同色帶以高速運動的形式穿過大場景並在某處停留下來形成建築體,似乎代表泰晤士河也代表著建築物、街道、人群的流動;覆蓋在倫敦的抽象地圖上的線條由二維轉為三維,將觀者的視角進行了轉換。

展覽不僅傳達了哈迪德初期創作的軌跡,也揭示了她與倫敦深切的感情,同時也反映出了她在事業早期的坎坷經歷。在1976到1986這十年時間內,她非常積極地參與每一個在倫敦的投標設計,在這些幾十個未中標的項目中,滿含著她夜以繼日的伏案工作以及付出的巨大精力。實際上,直到2008年,哈迪德才第一次在倫敦建成了一座永久性建築,那便是倫敦水上運動中心。此時的她距離來到倫敦已經過去了36年。縱觀哈迪德的職業生涯,50多個建成項目中,只有4個在倫敦建成,它們分別是:倫敦水上運動中心(the LondonAquatics Centre)、伊芙琳·格雷斯學院(EvelynGrace Academy)、樂家倫敦展覽館(Roca LondonGallery)、蛇形畫廊(the Serpentine SacklerGallery)。

不得不說,哈迪德屬於厚積薄發的建築師。在40歲後,她的獨立作品才開始在世界各地陸續建成,其間經歷了諸如設計理念、表達形式、甚至包括性別和阿拉伯出身等原因與建設方未能達成一致的各類緣由。這使得哈迪德對自己的設計理念愈發堅定,也越來越能在不斷的失敗中提煉和發展獨樹一幟的風格,直到德國的維特拉消防站成為了她一擊成名的作品後,她是帶著磨好的劍殺入了當代建築的洪流之中的。

德國的維特拉消防站

值得提到的是,德國的維特拉消防站項目的聯絡方最初委託扎哈設計的是一件家具,而非一棟建築。在扎哈·哈迪德的主動要求下才給了這次設計建築的機會。顯然,她傾其所能把握住了這次機會,將一件顛覆傳統的經典作品牢牢印在了建築史冊上,此時她44歲。

2000年後,哈迪德步入天命之年,建築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結構和幕牆系統的疊代更新給她的理念穿上了起飛的翅膀,她開始將年輕時只停留在草稿和模型的曲面元素納入到實際項目中,也將目的地瞄準了她熱愛的倫敦。

2004年倫敦獲得2012年奧運主辦權,哈迪德便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地工作,並最終中標,按照評標委員會主席理察·羅傑斯的說法,54歲的哈迪德以「地獄般戰鬥的狀態最終完成了這屆奧運會最成功的建築」。

倫敦水上藝術中心

倫敦水上運動中心的形態兼具水和魚類的特點,它的立面細節升騰向上,帶有鼓舞人心的力量,這或許是扎哈最終走向曲面這種帶有自然生態特點的出發點之一:唯有生命可歌可贊。倫敦讓她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而她通過建築給予這座城市回饋和響應。

伊芙琳·格雷斯學院

2006年,扎哈啟動了在倫敦的另一代表作伊芙琳·格雷斯學院的設計,學院在倫敦市內的地塊非常狹小,需要容納的學生卻比較多,她打破了傳統學校的運動場地與教學樓分離的形態,將運動跑道與Z字型的樓體進行了交疊,這種曾經只在她的繪畫中出現的交疊概念在現實中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並賦予了「跑向知識」的積極象徵形態。

2009年,59歲的扎哈受百年衛浴品牌樂家ROCA集團委託,為其在倫敦設計一座畫廊,位置是在切爾西港口附近的多層綜合樓一樓,扎哈的外立面設計與其上方的立面截然不同,室內也將曲面元素髮揮到了極致。此時扎哈在全球其它地區落成的參數化設計已經被運用得爐火純青,並且已經帶有鮮明的扎哈個人風格辨識度。

樂家倫敦展覽館

2022年6月,樂家倫敦畫廊落成10周年之際,以扎哈建築外作品為主要內容的展覽在此舉行,展覽名為「一切都在流動」(Everything Flows)。1100平方米畫廊的雕塑空間被精心打造成了沉浸式裝置場所,從時尚珠寶到家居飾品和家具、地毯和照明。這些都是扎哈在建築設計之外被人們所熟知的領域。

也許存在這樣一種悖論,先鋒建築師的設計理念往往領先於建造工程的技術發展,這是她在早年無數投標失敗的原因之一。扎哈在建築設計之外,將參數化的理念應用於易於實現的更小的、與建築空間有關的物件中,嚴格來說不能算作一種妥協(儘管她曾經承認過小的物品易於實現想法),而應視為一種對於設計理念的貫徹:建築師不可只在意室內外長什麼樣子,也應去關注並設計室內外的各種與人日常活動有關的物品。

2013年,扎哈走進倫敦著名的海德公園,在那裡,有一組名為Serpentine Gallery(蛇形畫廊)的建築群,它自1970年成立後一直以舉辦全球頂級藝術展覽聞名,這裡也是年輕時扎哈經常流連忘返的地方。

蛇形畫廊

2000年以來,蛇形畫廊每年都會委託一位著名建築師建造一個臨時夏季涼亭,第一位參與的便是扎哈。13年後,63歲的扎哈在這裡建成了永久性的北翼畫廊,也成了扎哈留在倫敦的最後一件作品。蛇形畫廊的姿態是高傲而與周邊極為不同的,它凝聚了這位伊拉克裔建築師的設計理念的精華,像一塊紗巾一樣,又如當年漂洋過海望著異鄉的少女眼前的雲霧。

文 Article / 王孜 Zi Wang

圖 Pictures / 扎哈·哈迪德基金會 Zaha Hadid Foundatio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13a17445fec21adf8a8070517bba5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