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文化幹將 —— 記牡丹區大黃集鎮文化站站長張靜冬

2023-12-05     菏澤日報

原標題:鄉村振興的文化幹將 —— 記牡丹區大黃集鎮文化站站長張靜冬

牡丹區大黃集鎮文化站站長張靜冬,30多年來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砥礪前行、積極進取,紮實推動本鎮鄉村文化全面振興,把正能量寫滿鄉野大地。

執著,根除鄉村文化乏力

大黃集鎮是牡丹區的「南大門」,地處4縣6鎮交界處。80年代初,農村實現生產責任制,文化遭遇了少有的冷落,僅有的幾個文化社團被迫解散,農村文化成為一片空白。

在這個時侯,張靜冬擔任了鎮文化站站長,接手時只有一枚公章和一本文化演出審批單。面對如此窘迫的文化,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富而思樂,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應該缺少先進文化的滋潤!他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農村文化繁榮起來。從此,他一干就是35年,用熱愛和執著,根除了偏僻鄉村的文化乏力,傳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他首先登門拜訪既有文化劇社,並爭取鎮黨委、政府的支持,解決經費問題,很快幾家劇社恢復了演出,悠揚的旋律又飄蕩在鄉村大地。

在此基礎上,他對繁榮鄉村文化有著更高、更遠的追求,打出了一連串填補文化空白的組合拳,全身心投入到文化發展之中。

他以文化站的名義創建了「大黃集鎮舞蹈協會,」同時創建了「大黃集文化」和「大黃集鎮歌舞協會」QQ群和微信群,申請了「靜冬雪飄」搜狐視頻空間。全鎮有1300多人根據自己喜好所長,分別加入到「三個群」。在全鎮53個村組建了60多支秧歌、舞蹈、腰鼓、扇子等舞蹈隊和由100多個「戲迷」組成的莊戶劇團。

隊伍建起來了,業務培訓成為最現實的問題。為此,他四處邀請歌舞老師前來培訓文化骨幹。

2016年元宵節前夕,他趁著年味還未散盡,請來了市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徐錦宇來傳授舞蹈知識。張靜冬忙個不停,上午11點多學員突然看不到他了,就打他電話。他回話說有點事,很快就過來。這半個多小時,他在路邊飯店買了點飯,回家給行動不便、年近90歲的母親送飯去了。幾年後姐姐知道了這個事,強烈責怪他「為啥不叫我來?」。

2018年,張靜冬發起了「文化班車四季行」惠民工程。全鎮的文化隊伍中,有200多人請求參與「文化班車四季行」演出活動。

張靜冬根據文化的發展和本鎮實際,創作了弘揚正能量的《祖國灑滿金太陽》等4個歌伴舞節目和一個二夾弦小戲曲《我是幸福的中國人》。

為了實現再寫先進典型的願望,他三下開封、鄭州、蘭考,採訪焦裕祿的女兒焦守鳳,創作了歌頌焦裕祿精神的大型現代戲劇本《不朽的焦桐》,並成功公開上演,豐富了鄉土文化的內涵。

每年組織開展一次全鎮文化大賽,有效帶動了各類文化活動蓬勃發展。目前,每到夜晚或者農閒時節,各村文化隊伍敲鑼打鼓,氣氛熱烈。從此,農村不再寂寞,文化不再乏力,人們的心靈也不再空虛。

創新,提升鄉村文化活力

進入新世紀,富裕起來的農民有著更多的追求和期盼。他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也夾雜著一些陳規陋習。多年來,張靜冬認真審視新農村發展趨勢,用創新的思維,把文化建設與鄉村振興融為一體。

為改變婚喪事大操大辦現象,張靜冬創新了「文化道賀」「歌舞婚禮」「文化哀思」新風俗,助推了移風易俗工作的開展。

「文化道賀」「歌舞婚禮」「文化哀思」就是從群眾的願望出發,把歌舞、秧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送到當事人家中,為現場營造喜慶氣氛。沙沃李村趙廣高的兒子去年「五一」節結婚,老趙早就打好了大辦一場的譜。張靜冬得知後,主動登門把鎮里的文化道賀向他推薦。老趙欣然接受,將準備的16輛小車迎親隊改成秧歌隊迎親,即熱鬧又節省開支。

2022年,為了喜迎黨的二十大召開,他發起了「5+10文化圈」系列活動,以政府的名義要求全鎮形成村級「5分鐘文化圈」「鎮級10分鐘文化圈」。村「5分鐘文化圈」無論是演出還是觀看,大多步行5分鐘就能趕到。鎮「10分鐘文化圈」文化隊伍到鎮里獻節目,最多10分鐘車程就能抵達。

「蹭大戲台,壯歌舞膽。」這是張靜冬發展文化事業的又一嘗試。一次,安東村負責人找到他商量村裡準備為廟會唱戲的事。當時他突發奇想說,開戲那天讓你村的舞蹈隊上台跳個舞怎麼樣?張靜冬這個建議得到村幹部和劇社的認可。群眾在看戲的同時還能看到現代舞蹈。之後,凡有戲台,總少不了歌舞的參與,深受戲迷歡迎。

一項項文化創新,有效提升了鄉村文化的活力。文化也走進了百姓心田。

2020年,張老莊村80歲的光棍漢張遂志找到張靜冬,他要自己花錢在家門口搭台唱幾天大戲,以這樣的方式慶賀自己的生日。張遂志沒有一個親人,政府給他辦了供養,成了吃不愁、穿不愁的幸福老人,幾十年積攢的錢也沒處花,於是就產生了唱戲的想法,以這種方式感謝共產黨的厚愛。在張靜冬的協調運作下,老人如願以償。

奉獻,增強鄉村文化實力

做任何工作都一樣,唯有付出、奉獻、吃苦,才有收穫。30多年來,張 靜冬在鄉鎮文化站這個崗位上,憑著奉獻、付出和吃苦耐勞,做強了鄉村文化的實力。

1990年,為了演好區里安排的一個節目,半個月里他多次到兩個村莊進行指導彩排。有一次下班後他帶著一歲多的兒子到灣楊去看排練,回來時把孩子放在自行車后座上的竹編座位里。當時鄉下全是土路,走著走著孩子哇哇叫起來。下車一看,孩子的腳後跟伸到了後輪的車條間。他把小腳拽出來發現,腳後跟被颳去了一塊肉。他掏出手絹進行了包紮止血後,一手把孩子攬在懷裡,一手掌握著車把蹬到家。至今提起這件事,他還慚愧不已。

張靜冬還是一個新聞愛好者,擔任多家媒體「通訊員」和「特約記者」,只要發現新聞線索,再苦再累、再熱再冷他也要把稿件采寫出來。他采寫的帶有鄉土氣息、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身邊人、身邊事,成為支撐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力量源泉,也成為農民朋友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2012年7月26日上午下班後張靜冬在鎮餐廳吃飯時,無意聽到一個同事說起兩小時前在本鎮楊湖村前的東魚河節制匣發生了一起溺水事件,這頓時激起了他的新聞慾望。他放下碗筷就去撥打114,查詢獲救者村莊曹縣桃源集鎮倪寨村黨支部書記電話。取得聯繫後,他騎摩托車飛快趕到,與被救的兩個人、死者父母見面,做了採訪。

事件是隨父母在桃源集鎮打工定居的陝西省商洛市鎮安縣16歲男孩段傳進,與夥伴在河裡洗澡時,為了救同伴溺水身亡。完成採訪回到家天色已黑,他很快形成初稿,與牡丹晚報社取得聯繫。第二天報紙頭條對這一捨己救人事件給與報道。為了深挖英雄的成長過程,他又去孩子家鄉陝西省,在商洛秦嶺山里人家住了7個晝夜深入採訪,撰寫了《英雄今生方少年》《紅艷艷的山丹丹》長篇通訊。《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新聞媒體發表後,在社會上引發強烈反響。少年英雄被菏澤市評為見義勇為模範和陝西英雄。商洛市鎮安縣發起了向英雄段傳進學習活動。

30多年來,他用鏡頭與筆頭,記錄下了當地有報道價值和史料價值的文字、圖片3000多篇;攝製文化活動和各類群體生活等記錄片700多部,這些片子有的被上級電視台採用,有的被作為宣傳教育片推廣,還有的被當成了微電影播放。多篇作品被國家、省、市媒體採用。如《智取公爹》《建設新農村的熱心人》《婆媳情》等20多篇作品在全國農民讀書、第十一屆全運會、《中國文化報》、《農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大眾日報》舉辦的徵文活動中獲獎。他撰寫的論文《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參與鄉村振興》在《鄉鎮論壇》發表, 采寫的新聞人物,1人被為評為「陝西英雄」、3人被評為「山東好人」、3人被評為「菏澤市道德模範」、40多人被評為區級「四德模範」。

2020年,魯南高鐵開建,鐵路縱跨大黃集鎮10餘公里。他認為這是偏僻鄉村走進新時代的一幅美麗畫卷,消息激活了他的靈感。他用兩年的時間,實地采拍了高鐵建設和通車全過程,相繼創作了歌曲《振興的聲音傳北京》《高鐵道旁是家鄉》等詩歌。這些作品賦上曲子後進行了公演。歌詞《高鐵從我家鄉過》在菏澤市「話時代 頌黨恩」歌詞徵集活動中獲獎。

古人說:「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已年屆60歲的張靜冬,用半生時光揮舞筆墨、不辭艱辛,做實做大做強了一項振興本鎮鄉村文化的事業,也因此,大黃集鎮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和「牡丹區文化強鎮」。他本人多次被市、區黨委評為「思想宣傳文化」先進個人。

通訊員 李春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1201d02542db520ed49efcb0290ea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