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越來越便捷,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人居環境越來越舒適,城市品質越來越有格調……隆陽區市民不斷給這座城市點贊。如今的隆陽區,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和城市品質的提升,市民擁有了更多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基礎設施建設既是民心所向,也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助推劑」。近年來,隆陽區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努力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大力推進美麗城市建設步伐。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城市發展理念,以公共辦公場所、沿街沿路、住宅小區、商鋪、住戶增補綠地為重點,採取拆牆透綠與管養維護相結合、生態田園與園林造景相結合的辦法,由拆到建、由破到立,著力提升保山中心城區綠化面積和綠化品位。
一大批民生工程、生態工程、景觀工程實施到位,隆陽區城市整體形象得到大幅提升。更多項目、更多工程也正從圖紙上、從規劃里躍入現實,帶給廣大市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補短板、強功能,煩事瑣事不再難
「群眾反映的痛點、難點,就是工作的重點、焦點。」隆陽區堅持問題導向,直面群眾訴求,下大力氣、用真功夫解決困擾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用實實在在的變化為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加碼」。
針對出行難,將城市道路建設納入全區新型城鎮化系列建設項目中。近年來,由於道路建設進度與城市發展、人口增長速度不均衡,導致出現不少「斷頭路」,嚴重影響了市民出行。隆陽區針對市民反映強烈的龍泉路拐角樓段、象山路等「斷頭路」,集中「火力」進行「圍剿」,新老城區四通八達的道路格局基本成型。
針對上學難,區委教育體育工委結合主題教育,積極主動請示、彙報、建議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按照相關學校建設標準依法預留小學建設用地,建議規劃、土地等部門在商品用地出讓規劃中按照居住人口配建相應規模小學。目前,正投入4000萬元新建白塔小學,投入1.5億元新建保山市實驗小學青華海分校。加大義務教育階段學位供給,調劑城區小學現有教育資源,最大限度滿足城區學生入學需求。合理分配優質教育資源,鼓勵城區優秀教師到鄉村小學任教,對教師編制實行「區管校聘」動態管理,嚴格按照小學1∶19的師生比配齊教師編制,通過城區選調增加城區小學教師,保證一線師資力量配置基本均衡。
針對如廁難,在市區公廁較少且分布不合理的情況下,用好城區小塊空閒土地和道路間隙,新建公園、運動場地、農貿市場、停車場等,合理規劃配套公廁建設,做到人流密集處皆有市民「方便」之處。
出行難、上學難、看病難、停車難、如廁難等一系列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身邊事正逐步被破解。
提顏值、重品質,城區景區一體化
隆陽區實施城市功能和品質提升工程,按照「精心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十六字要求,從外到內,既美化了「面子」,又夯實了「里子」。緊扣「一年有提升、兩年上台階、三年進一流」目標,全力抓緊抓實「治髒、治亂、治堵、功能修補、生態修復、特色彰顯、亮化美化、治理創新」八大行動,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提高城市發展質量,著力打造美麗宜居、和諧文明的城市形象。如今,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筆直通暢,一個個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公共空間相繼建成,城在林中、樓在綠中、人在園中……
城市美不美,一看青山二看水。
隆陽區以綠化、亮化、美化讓城市大動脈活力十足:青華海公園、龍泉公園、太保山森林公園、東山森林公園已然綠樹成蔭,成為市民休閒的「打卡地」;河道治理讓昔日的臭水河溝變清變凈,「城市之肺」重煥生機;在各個路段對喬灌木修剪造型,並種植大量開花、色葉、季相變化植物,在城區空地營造出極具層次感、色彩感的綠化帶,城區綠地面積大大增加。「三個萬畝」生態廊道工程(即萬畝青華海生態濕地恢復工程、萬畝生態觀光農業園、萬畝東山生態恢復工程)高起點、大手筆,按照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準,在點上做精、線上出彩、面上成景。融合了「山、水、田、園、城、文、綠」等要素,形成了「有湖、有田、有荷、有魚、有塘、有鳥」的景觀意境。圍繞濱水休閒、湖泊遊覽、環保教育、濕地觀光等功能,打造國家濕地公園,恢復和重現了青華湖碧波蕩漾、豐饒秀麗、漁村晚釣的美景。青華海東、西湖自建成開放以來,已經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同時,青華海濕地公園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也得到了快速恢復,吸引了翠鳥、野鴨、大雁等50多種鳥類來此落腳,青華海濕地公園正在成為城市生態新地標。
城市有氣質,生活有品質。就如一個人,衣著潔凈美觀、精神充足飽滿,自然加分。
心愉悅、享從容,群眾滿滿歸屬感
住在一座城,愛上一座城。「在城市建設中,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景觀提升、道路改造、廣場建設……每一項工程,都充分考慮市民的需求。真正做到為民、惠民,激發群眾對城市的認同感,建設一座有歸屬感的城市。」隆陽區城市建設者如是說。
城市越來越漂亮,功能配套也很完善,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幸福。傍晚時分,登上東、西兩山,進入公園呼吸新鮮空氣,到青華海濕地公園跑上幾圈,頓時神清氣爽,白天的疲憊一掃而光。當下,體育鍛鍊已是不少市民的生活常態,看似普通,卻折射出市民歸屬感的悄然變化。「出門是公園,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是市民摸得著看得到的感受。「公共綠地面積多,街路景色也美,既能健身又能看景。」居民好評如潮。
一張張笑臉、一條條好評的背後,是市民歸屬感、幸福感的大大增強。(孟慶蘭)
責編:劉自明